小儿骶尾部畸胎瘤56例诊治分析论文_许雅丽 吴强(通讯作者),陈兴和 黄河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56例诊治分析论文_许雅丽 吴强(通讯作者),陈兴和 黄河

许雅丽 吴强(通讯作者) 陈兴和 黄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 350005)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6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56例患儿经骶尾入路手术40例,经腹-骶尾联合入路手术16例。术后切口感染9例,排便障碍3例,排尿障碍1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49例,恶性7例。5例恶性患儿给予PBE方案化疗。52例获长期随访,随访1月至5年,平均3.5年,47例生存,5例死亡,术后复发5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多为良性,首选治疗方法是完整地手术切除,彻底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保护重要脏器和神经、盆底修复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分化成熟型畸胎瘤尽早完整切除后,多预后良好,偶有复发或恶变,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关键词】骶尾部畸胎瘤 小儿 外科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076-02

畸胎瘤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常见实体瘤,属于胚胎性肿瘤。好发部位为身体的中线及两旁,骶尾部是性腺外畸胎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常侵犯臀肌及骶前肌群,并向盆腔内生长,与盆底器官如直肠和膀胱关系密切,不仅手术困难,术后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完整切除肿瘤、减少神经损伤、防止术中大出血和术后复发是外科手术的主要难点[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收治的56例SCT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总结手术经验和并发症防治策略。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56例SCT患儿,其中男15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1:2.7;年龄7d-10岁,平均1.0岁。其中以骶尾部肿块就诊者50例,伴有排便障碍30例,排尿障碍15例,呕吐腹胀12例。直肠指诊所有患儿均可触及肿块。肿瘤最大径4-30cm,平均12.5cm。按Altman分型[1],其中Ⅰ型(显露型)27例,肿瘤由尾骨尖向臀部生长,出生时骶尾部就见有肿瘤;多为新生儿,一出生即被发现;Ⅱ型(内外混合型)16例,肿瘤位于骶骨前,同时向盆腔和臀部生长;Ⅲ型(哑铃型)7例,肿瘤向盆腔内生长,骶尾部和耻骨上均触及肿瘤;Ⅳ型(隐匿型)6例,肿瘤位于骶前,只向盆腔生长,体外不现肿块;就诊年龄较晚。

56例患儿中行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CT检查54例,MRI检查50例,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3.8%(45/48)、92.6%(50/54)和94.0%(47/50)。11例患儿AFP高于正常范围,最高达925μg/L。

二、结果

全部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经骶尾入路40例,经腹-骶尾联合入路16例。术后切口感染9例,排便障碍3例,排尿障碍1例。

术后病理证实良性(分化成熟型)49例,恶性(未分化成熟型)7例。56例患儿中52例获长期随访,失访4例。随访1月至5年,平均3.5年,47例生存,5例死亡(其中4例恶性患儿,1例良性患儿术后2年恶变)。良性患儿中术后复发5例,4例经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恶变,再手术后半年死亡。恶性7例,其中5例恶性患儿术后接受PBE方案化疗,2例分别在术后18、36月死亡,3例存活,随访至今分别生存10、15和26月;2例拒绝接受化疗,均在半年内死亡。

三、讨论

SCT为婴幼儿和儿童的一种胚胎性肿瘤,其中10-20%为恶性,而在2月龄之后的恶性比率更高[2]。

1.发病机制

目前,SCT的详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被广泛接受的是原始生殖细胞学说,由来源于尾骨部Henson结的多分化潜能细胞分化而来。[3]。最近有研究发现,SCT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4]。在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家族中,双胞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而部分学者认为肿瘤可能来源于异常发育的双胞胎[5]。

2.临床特征及诊断

SCT患儿多以出生后骶尾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可触及腹部肿块,压迫或侵犯直肠者,可伴有排便障碍、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与膀胱、输尿管关系密切者,可伴有排尿障碍[6];侵犯盆底神经等可出现局部疼痛 。

体格检查特别是直肠指诊对发现SCT具有较高价值,本组患儿均可触及直肠后壁压迫性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于发现该病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可发现胎儿SCT[7]。其中彩超简便、无创、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法。随着产前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SCT产前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组7例患儿经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产前检出率为12.5%。CT和MRI能显示肿块范围及周边毗邻关系,明确肿瘤血供情况,对判断临床分型、指导手术具有较大价值。血清甲胎蛋白(AFP)在某些患儿可升高,但并不是判断良恶性的依据 [8]。本组11例患儿血清AFP升高,但仅有2例为恶性,也同样证实这一观点。

SCT应与其他骶尾部肿物如骶尾部囊肿、脂肪瘤、脂肪肉瘤相鉴别,另外亦应与脊柱裂、骶尾部血肿相鉴别。

3.治疗

SCT多数为良性,随着年龄增长,恶性率增高,1月龄内手术,恶性率为2.4%,超过2月龄恶性率高达88.9%-91.7%[9]。因此,多数学者强调尽早手术,完整切除后极少复发,预后良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恶性SCT,在积极手术的同时仍要给予有效的化疗。

3.1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SCT的首选方法,完整切除肿瘤和尾骨是减少复发的关键,重建盆底、保护重要脏器和神经、预防和处理术中大出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本组5例良性SCT术后复发,均为肿瘤巨大、术中分块切除或肿瘤破裂,考虑复发与手术未能完整切除有关。术式包括经骶尾入路和经腹-骶尾联合入路,其中经腹-骶尾联合入路一般先行腹部切口分离骶前瘤体,然后转骶尾部切口连同尾骨一并切除肿瘤。

Bittmann等[10]长期随访发现,SCT术后除切口感染、排便和排尿功能障碍之外,尚有远期并发症如性功能障碍、生殖器脱垂、臀部外观不满意等。我们的经验是,合理设计切口并进行臀部整形,术中应尽量完整保存臀大肌、保护肛提肌及其神经血管、避免直肠和膀胱等重要脏器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2 化学治疗

推荐含铂类药物的PBE方案(博来霉素十依托泊苷+顺铂),术后需连续化疗2年,可显著提高生存率[11]。本组7例恶性患儿中5例术后接受PBE方案化疗,2例分别在术后18、36月死亡,3例存活,随访至今分别生存10、15和26月;2例拒绝接受化疗,均在半年内死亡。

4.预后

良性SCT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偶有复发恶变[12],故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注意观察排便功能、排尿功能、性功能、发育情况等等。恶性SCT预后较差,但仍应积极手术后并给予规范化的化疗。

总之,SCT多属良性,应尽早完整切除,对于恶性患儿,给予规范的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然而,SCT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修复重建盆底、保护重要脏器和神经、臀部整形美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则是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Altman RP, Randolph JG, Lilly JR.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rgical Section Survey-1973[J]. J Pediatr Surg, 1974, 9(3):389–398.

[2]Jucá M, de Oliveira FF, Gomes EG, et al. Sacrococcycygeal Teratoma in Adult: Report of a Case[J]. Int J Gastrointest Cancer, 2006, 37(2-3):91-93.

[3]Bittmann S, Bittmann V. Surgical experience and cosmetic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sacrococcygeal teratoma[J]. Curr Surg, 2006, 63(1):51-54

[4]Batukan C, Ozgun MT, Basbug M, et al.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in a fetus with prenatally diagnosed partial trisomy 10q (10q24.3-->qter) and partial monosomy 17p (p13.3-->pter)[J]. Prenat Diagn, 2007, 27(4):365-368.

[5]Le Caignec C, Winer N, Boceno M, et al. Prenatal diagnosis of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with constitutional partial monosomy 7q/trisomy 2p[J]. Prenat Diagn, 2003, 23(12):981-984.

[6]Galili O, Mogilner J. Type IV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causing urinary retention: a rare presentation[J]. J Pediatr Surg, 2005, 40(2):E18-20.

[7]Altman RP, Randolph JG, Lilly JR.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rgical Section Survey-1973[J]. J Pediatr Surg, 1974, 9(3):389-398.

[8]Bittmann S, Bittmann V. First-trimester diagnosis of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the role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4, 23(6):612-614.

[9]Golas MM, Gunawan B, Raab BW, et 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n untreated congenital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a amplification at 8q and 12p detect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J].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10, 197(1):95-98.

[10]Bittmann S, Bittmann V. Surgical experience and cosmetic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sacrococcygeal teratoma[J]. Curr Surg, 2006, 63(1):51-54.

[11]Graf JL, Albanese CT, Jennings RW, et al. Successful fetal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resection in a hydropic fetus[J]. J Pediatr Surg, 2000, 35(10):1489-1491.

[12]Paek BW, Jennings RW, Harrison MR,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uman fetal sacrococcygeal teratoma[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1, 184(3):503-507.

论文作者:许雅丽 吴强(通讯作者),陈兴和 黄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  ;  ;  ;  ;  ;  ;  ;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56例诊治分析论文_许雅丽 吴强(通讯作者),陈兴和 黄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