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权威解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关键词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专家权威解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关键词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专家权威解读:十六大报告关键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大报告论文,关键词论文,权威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之一:“三个代表”

[背景]:十六大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十六大报告建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次十六大报告重点提出的。“三个代表”总结了这几年我们在实践当中的新经验,特别是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变化,当代中国的整个变动而提出的问题,所以它有新意,是新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解决党的先进性问题,所以,核心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先进性不是抽象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先进性。拘泥于时代不是先进性,超越时代也不是先进性。我们要认真坚持“三个代表”,关键要坚持一个实践,核心在保证党的先进性,我们大家都要掌握这个要求,掌握了这个要求,对保证我们党不落后有好处,对我们党怎么样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增加防御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有好处。也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真正意义上可以成为和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之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背景]: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十六大报告又赋予其新含义,报告说:“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就是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

胡鞍钢(著名经济学家):

小康社会,如果用经济学的指标可以划分几个阶段,第一个是人均收入。第二个是恩格尔系数。第三个是人类发展指标。从人均收入来看,我们的起点基本上是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但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富裕。小康社会的标准恐怕不是一个指标,而是多种指标,还包括像技术进步这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上中国现在还是相当落后的。另外还有一些像可持续发展指标。从现在来看,中国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十六大报告的判断,我认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未来的小康社会,在各方面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到60%。到2020那个时候,中国有可能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世界的中等这样一个水平。另外一方面,主要不在于仅仅把蛋糕做大,我们把这个蛋糕做大成四倍,关键是有效地分配这个蛋糕。过去20年,我们主要是先富论,使一部分地区、人群、城市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的难点不在于北京、上海,主要的难点还是在于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于城市,而是主要在农村。难点也不在于汉族人口,主要是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最终还是要使老百姓富裕起来。我认为这个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共同富裕,当然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就是使得所有的人口,不管是14亿还是15亿,都能够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成果。

关键词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背景]:江泽民在十六大上报告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内涵中却大有文章、蕴藏深意。

李忠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

十六大报告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必要:邓小平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现在已二十年整,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更加清楚。

一字之差,反映在发展变化上,中国的进步是一日千里: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平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字之差,体现于经验积累上,十六大报告已将其总结为十个“坚持”。江泽民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词之四: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背景]: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苏海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村看,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苏海南特别指出,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包括劳动收入、经营管理收入、资本要素收入等,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收入。

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导):

就我印象所及,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如此明确阐述这个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富裕起来,但同步富裕不可能,必然有一部分人通过合法手段先富起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先富起来的群众会越来越大。但过去一段时间,甚至现在还有人存在偏见,认为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剥削者。因此,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是否“把猪养肥了再杀”的顾虑,以致怕露富,怕上排行榜。甚至,有的富豪将资金转往海外。

新提法从更高的层次明确指出要保护先富起来的人的经济利益和财产,让先富起来的阶层吃了定心丸;对现在还没富起来的人,则鼓励他们创业,鼓励他们合法致富。以后,人们可以大胆经营,合法致富,合法积累自己的财富。与此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财富,给老百姓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中国社会长远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之五:新型工业化道路

[背景]: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樊纲(著名经济学家)

在世界经济新的格局中,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能够利用全球化趋势,或从全球化中受益,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这个前景现在比较明朗,许多外国公司已经把工厂搬到中国来,这也是中国目前走工业化的核心战略。

中国要实行现代化,要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中国9亿农民进城的问题。中国人这么多,即使安排1亿人去从事高科技产业,也能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大国,安排1亿人去从事品牌与营销工作,也能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品牌大国,再安排1亿人去从事金融业,也能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大国。即使是这样,也还有6亿人口的就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目前全世界的制造业都搬到中国来,也还无法解决中国几亿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发展制造业这个方向,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能解决中国今后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之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背景]: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哲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李忠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

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进步。政治清明不清明,对社会影响很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建设也要体现相当的水准。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说明我们党对政治认识进一步深化。

宋振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有关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论述,规划了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蓝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纲领。

关键词之七:2020年GDP翻两番

[背景]: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18%的增长速度。从历史经验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都持续了20年左右。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减速的过程。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会不会也陷入同样的怪圈?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确实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但是情况却不同。日本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而除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亚洲四小龙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仍然保持不是太低的经济增长率。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以2001年为例,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只有139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同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这些方面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之八: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背景]: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新提法,报告还有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提法,一般认为这必然会扩大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

高培勇(著名财税问题专家):

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按劳分配,但事实上同时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了按要素分配的制度。选择市场经济和按要素分配,则必然会因此生成更多的中等收入阶层。从这个角度说,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新提法,就向我们传递了两层概念。其一,高层已经正视中国收入差距在拉大的现实;其二,通过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进党的报告,进一步坚定按要素分配的改革取向,而按要素分配,解决收入从何处取得这样一个问题,也将必然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就是新提法的意义所在。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

中等收入者国外称“中产阶级”,它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它对文化教育投入稳定,又是先进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因此,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

目前,中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中国第一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入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对中国今后继续并进一步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标签:;  ;  ;  ;  ;  

专家权威解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关键词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