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事中长大_亲子成长论文

在做事中长大_亲子成长论文

在做事中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天晚上,我参加师门聚会回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略有醉意地打开家门,没想到,此时家里依然灯火通明,听到我的开门声,女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急切地喊着:“爸爸,你回来啦,我给你留着汤圆呢!”我应声到:“真的吗?哪来的汤圆?你怎么还没有睡呢?”妻子在旁插话说:“靓靓非要等你回来才睡觉,她要等你尝尝她做的汤圆……”我和妻子正在说话,女儿忙不迭地说:“爸爸,汤圆是我做的,你尝尝吧。看看好吃不好吃?”听了女儿的话,我不禁有些诧异:“怎么?汤圆是靓靓做的?”我有点不相信,但还是满怀惊喜地马上回应道:“哦?太棒了,我一定尝尝!”妻子说汤圆就在餐桌上用盘子扣着呢。我奔向餐桌,捧起女儿特意留给我的那碗汤圆,仔细端详起来。从汤圆的做工来看,该作品还真是出自一位新手。因为,汤圆大小不均,形状也各异,有些还露出豆沙馅。

看着女儿的杰作,我有些自豪,也不由地想起了我所教的学生。在我已教过的四届大学生中,愿意动手做饭和善于做饭的大学生还真为数不多。然而对我的女儿来说,做饭已不是难事。她已经学会包包子、水饺,今天竟然又做起汤圆来。当然,女儿这种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爱劳动的习惯也是我们长期教育熏陶的结果,是我在她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创设条件不断地语言激发和行动鼓励下结下的硕果。

初期尝试力求成功

记得在女儿三岁的时候,我们就让她端着小小的塑料盆,一起到小溪边去洗衣服。她学着我们的样子,像模像样地将袜子和手帕用水浸湿,打上肥皂,用小胖手将袜子两端抓住来回搓。搓洗完之后,她也学着我们的样子,再次将袜子放到溪水里,漂洗掉搓洗出来的肥皂沫。尽管,袜子需要我们重新去洗,但我和妻子还是一个劲地夸奖她:“闺女,真棒!竟然会洗袜子了,我们像你这么大时还不会洗呢。”

当我要重新洗女儿洗过的袜子时,为避免伤害她的自尊心,我这样对她说:“袜子上的灰比较多,一般不容易洗干净,我试试看能不能将袜子上的脏全部洗掉。我试试看哟,不一定能够洗干净的。”我用这个借口趁机将袜子洗干净。因为,孩子满怀激情地尝试做事,她是渴望成功的,也希望能从尝试中获得成就感。如果我说:“闺女,袜子还没有洗干净,爸爸重新洗一下吧”,女儿就会觉得自己有点笨,甚至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这样,很可能女儿下次也就不愿做事了。其实,孩子第一次尝试的成功将会激发他进行第二次的尝试。家长想养成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就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趋向。

模仿行为有选择

孩子幼小时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这是“做正确事”、“正确地做事”的基础。但由于孩子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对一些事情做正确的判断,他们不分是好事还是坏事,兴致所至,乐此不疲地模仿。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事情的性质决定是否允许和鼓励孩子去模仿。一般来说,每位家长都有一个判断某事是否能做的标准。对于积极、良好的事情,家长一定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对于消极、无聊的事情,家长就需要向孩子说明这事不能模仿的原因,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积极良好的事情产生喜爱和渴望的心理,对消极无聊的事情产生厌恶抗拒的心理,最终还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孩子对良好行为的模仿,家长不仅要积极地给予支持鼓励,而且要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孩子模仿的激情。比如,为了让女儿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我带着孩子到喜欢读书的小朋友家去玩,让爱看书的小伙伴影响和激发女儿看书的兴趣。我自己也在家中营造看书学习的氛围。我与妻子达成默契,只要女儿在家,我们坚持不看电视,不玩网络游戏。我们所做的就是看书和写作。我们自己要给女儿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让她看样学样,跟着我们学,模仿我们度过晚上时间的方式。此外,我还带着女儿到与她年龄相仿并有特长的伙伴家去玩,让同伴的示范来代替我的刻意说教,这比我抽象的说教效果更好。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喜欢自己做选择,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做什么。我通过情景刺激和榜样示范,让女儿兴致勃勃地看书、画画和剪纸。小小年龄的她剪纸技术较高,剪出来的作品生动形象,人见人爱。她的绘画和剪纸也多次获奖,这给她的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了快乐和自信。

良好品行多公开

孩子做事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家长在众人面前赞扬孩子,对孩子会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相反,孩子是厌恶被批评的,尤其是众人面前遭受批评。所以,父母们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尽量在私下批评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达到最大的鼓舞激励效果。孩子爱不爱做某事,与是否受到奖惩有关。受到表扬的行为往往会保持下去的,受到批评惩罚的行为会慢慢消失的。为了使孩子偶尔出现的良好行为成为一种经常性或习惯性行为,家长就需要在公众场合下表扬孩子或讲述孩子所做的值得人们赞扬的行为。

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就经常采用这种公开女儿好行为、好习惯、好事件的方式来强化和激励女儿保持良好的行为。每每遇到熟人,只要女儿在场,我总借着与熟人说话的时机,用较为自豪的语气向熟人介绍我女儿:“我女儿喜欢剪纸,她剪的作品都获奖了。”“我女儿喜欢做手工,她的手很巧,做什么像什么。”“我女儿喜欢下围棋,我都下不过她。”如此等等。我向熟人公开女儿这些个人信息,其用意就是鼓励强化她的这些行为,希望她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些爱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我向熟人公开女儿的个性特长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女儿不仅保持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而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她不时地拿出一张设计精美的图画,捧上惟妙惟肖的陶泥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我们。我在和她逗乐的时候,故意挑衅说:“你没有我小时候厉害。”女儿立马反驳:“爸爸,你搞错没有?我会的东西你现在都不会呢。我会包水饺、会做包子、会画画、会剪纸、会泥塑,你会吗?”我无言以对。

行动之前多暗示

孩子爱不爱做一些事情,除了有本能的求知和模仿冲动外,还离不开家长的暗示激励。暗示最大的妙处是不直接挑明却指向明确,当家长在孩子面前赞扬另外一个孩子“真懂事,竟然会在吃饭的时候为家人摆筷子”时,在不久的将来,在家人吃饭之前,他也会悄悄地给家人摆好筷子。这种事情的发生不是家长的要求和命令而是家长以前语言暗示带来的效果。心理学表明,暗示比明说更有效,因为每个人都有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直接命令某人做某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伤人自尊的,尽管孩子心里明白某件事该如何去做,但因为自尊被伤害了,产生抵触心理,也故意不去执行了。而暗示却不会造成孩子自尊的伤害,却又能传达明确的意思。所以,父母在训练孩子有良好行为时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

为了让女儿学会包水饺和包子,在家人包水饺的时候,我赶紧凑过去,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羡慕。我故意无比遗憾地说:“我们老家不包水饺,如果也包水饺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在小时候学会包水饺了,等长大了,学什么都很慢了,很难学会了。昨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孩竟然会包各种形状的水饺,都上了电视,很多人都夸奖她。”我这样说时悄悄转眼去看旁边女儿的表现。女儿听了我的话显得有些心动,不自觉地掰掰自己的小手,有点跃跃欲试的意味。我知道这话对女儿起到了暗示作用了。我进一步鼓动说:“我们北方的女同学基本上都会包水饺,她们都说,很小时候看着大人包水饺,自己边玩边学就会了,很简单的。”我说这话的用意是,包水饺不难,只要愿意动手做一定能学会,甚至边学边玩都能够学得会。我观察女儿的反应,她开始用手挽袖子了,有了准备试一试的意思。我用眼神示意妻子,让妻子在旁边帮助我再鼓一把劲。妻子明白我的用意,她热情鼓动着:“你看到的那个小女孩能包水饺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的靓靓也行。”岳母也在一旁鼓劲:“这有什么难的,靓靓也能包水饺的。是吧?”女儿这时很激动,她果断而大声地说:“我也要包水饺。”就这样,四岁的女儿就学会了包水饺,不久又学会了做包子。此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女儿都会做,也很愿意做。每次家里包水饺、做包子,女儿只要在家都不缺席,是一把好手。

无关紧要可放手

当然,在引导女儿塑造良好行为的过程中,我曾用过惩罚的方法逼她去做我所看重而她厌恶的事情。由于效果欠佳,因而我也听之任之了,毕竟这些是我所看重的未必是孩子生活和成长必须的。比如,女儿在她经历了两个学期舞蹈训练之后,坚决不学舞蹈了。我无论如何威逼利诱都不管用。当我再次威胁她要使用武力时,她说:“你打死我也不去学。”她受不了舞蹈服装紧紧箍在身上的感觉。她自小在乡下穿宽松的衣服已形成了习惯,一下子受不了那种束缚。她感觉上的不舒服导致情感上的厌恶,厌恶的情感导致行动上的反抗,因而,她坚决不学了。尽管我很遗憾女儿失去舞蹈训练对形体塑造的促进作用,但我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在无关大体的事情上,让孩子任性得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对孩子来说,孩提时值得做、值得学的事情还很多,我又何必以一己之见去威逼孩子接受她不喜欢的事物呢?再说,人生本来就是有得就有失、有失也有得的,我为什么不能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放手,让孩子成为她自己呢?

做事是成长的根基,“事”中成人是教育的根本法则,在我有抓有放、有暗示有赞扬的教育过程中,女儿的变化是深刻的。她虽然不能展示优美的舞姿,但她拥有其他同龄人所不会的诸多的生活技能和工艺技巧,这是一笔可观的人生财富!

标签:;  ;  ;  ;  

在做事中长大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