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作还是政企分开——兼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企论文,国有企业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企分开可以解决旧体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但要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单靠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必须政企合作。
一、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一)国内外跨国公司实力对比
1.国外跨国公司的实力。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现在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约36600家,其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近175万家。1992年跨国公司的海外企业销售总额高达5.5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出口总额的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控制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90%,其资产总额占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总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30%,控制工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80%,生产技术的90%,世界技术转让的75%,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其中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366家)拥有国外投资总量和分支机构的60%左右。
2.我国跨国公司的实力。①数量少且力量分散。截止1992年,我国不含港台地区的海外投资企业仅约24家,其中贸易公司约占2/5,非贸易企业约占3/5,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②总体水平低。到1992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350亿美元,我国所占比重仅为4%左右。③规模小。按单项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计算,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中国只有57万美元。④投资层次低。约有一半投资于资源开发领域,另有1/3投资在加工业。
3.多国的企业集团状况。企业集团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但企业集团的力量如何?虽然这几年企业集团发展很快,但70%左右只是一种契约性的松散联合体。据轻工系统调查,这些企业集团的联合能维持5年以上的占2%左右,多数企业集团属于短期性的联合。松散的短暂的联合当然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集团,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从以上的对比可见,我国的跨国公司及企业集团实际上尚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实行政企分开,让无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
(二)主要行业的竞争力对比
这里,仅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钢铁业、汽车业和计算机业进行对比。
1.钢铁业。以美国1985年的8000万吨与我国1992年的8000万吨相比:①从工业技术上看,美国的铁钢比只有57.2%,我国仍高达90%以上;美国铸比44.4%,我国只有30%;美国平炉钢比我国低10个百分点,而电炉钢则高11个百分点。②从装备上看,美国主要靠7座2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生产生铁4528吨,我国生产7500万吨生铁所用高炉达530多座;炉外精炼美国80年代已达80%以上,我国还不到4%。③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成材率低约几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10。④从收入上看,据宝钢与日本神户制钢相比,同样生产650万吨(神户少4万吨),神户的销售收入却是宝钢的6倍,剔除其他经营项目的收入,至少也是宝钢的3倍。⑤从规模经济看,日本钢铁生产集中在10多家大厂,我国仅统计在册的县以上的钢铁企业就有1600多家,其中冶炼加工企业700多家,实际远不止此数。
2.汽车业。①从规模经济看,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公司的汽车产量占其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韩国汽车业也只有“三大三小”的布局,“三大”即现代、大宇、起亚,“三小”即双龙、亚细亚、现代精工。我国生产汽车的工厂全国已有120多家,改装汽车的工厂全国已有600多家,供应汽车零部件的工厂超过了4000家,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108万辆,平均一个不到1万辆。②从平均劳动生产率上看,美国汽车行业人均年生产13辆汽车,日本为17辆,我国却不到1辆。
3.计算机业。我国的计算机业几乎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因为我国的计算机市场基本上被进口机器所占领。据初步统计,目前,北京中关村地区出售的电脑整机70%是外来产品,其他相关产品中进口的比重也相当高,如90%的软件,80%的打印机,80%的复印机,100%的传真机,80%的计算机散件,90%的软盘,100%的硬盘,100%的主机板和50%的显示器都为进口产品。
从以上对比可见,我国的三大战略行业目前尚谈不上有国际竞争力,尚不能参与国际竞争,如仅仅政企分开,虽能解决体制上的毛病,但体制的完善并不能代表竞争力的提高,因为体制的完善只是为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却不是现实竞争力提高的标志。
二、是政企分开还是政企合作
1.仅仅政企分开是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无力改变其国际竞争力弱小的现状。
第一,从资本实力看,国有企业负债累累。据统计,1991年预算内国有企业对银行负债高达1350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0.5%,需支付利息总额在1000亿元以上,而1991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才485亿元。
第二,从技术实力看,1968年美国就有65%的科研人员和73%的科研经费分布在企业;1984年日本就有61%的科研人员和77%的科研经费分布在企业,而在我国1992年科研人员的75%科研经费的76%却仍独立于企业之外。
资本、技术实力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有力量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不可能有力量培训和聘有跨国经营人才,不可能有力量收集和处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生产、营销等信息,不可能有力量从事更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不可能有力量应付国际经济的波动和震荡。
2.股份制也不可能助国有企业一臂之力。因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股票市场主要是炒买市场和有限的融资市场而不可能成为企业交易市场即资本集中或企业兼并市场。因此,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不可能从市场上寻找增强自身实力的途径。
3.国际竞争力弱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假如国内市场完全对外开放,那么国有企业将无立锥之地,其结果是国外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国有企业生产停顿,利润和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增加,社会动荡。即使“复关”后,在有限的保护政策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也难免亏损、倒闭,同样会带来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增加等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局面。
4.政企合作。既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政企分开后,国有企业既不可能依靠其自己也不可能依靠外部经济环境如国内股票市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小又可能给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的后果,那么在政企分开的同时,实行政企合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既是提高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需要。
政企合作以政企分开为提前,但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政企合一又有本质的不同。政企合一与政企分开同属体制问题,而政企合作属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过程中的力量聚合问题。针对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从哪些方面与企业合作呢?可以简要归结如下:(1)对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国有企业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上的优惠;(2)帮助培训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3)帮助收集和提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信息;(4)从人、财、物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予以合作。
三、日本的政企合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兹拉·F·沃格尔在《东山再起》(梁战平筹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分析了日本政企合作十分成功的四个案例,即造船业、机床工业、九州煤矿的关闭、计算机和电信。“日本在这四个方面的努力,目的全在于增加国际竞争力”。
1.造船业。1949年占领当局才允许日本重开造船业,但在7年后的1956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每年造船的总吨位相当于其它国家的总和。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居世界第二位的造船国由英国转为瑞典,又由瑞典转为西德,最后转为韩国,但在此期间第二位造船国的船舶吨位还不及日本生产吨位的1/5。
日本靠的是什么力量取得了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地位的?靠的就是政企合作。战后,日本的造船公司经过几年时间重新组织起来,日本政府立即集中力量帮助10家最大和最强的公司,同时,日本船舶局在整个国家内动员现有的人力、物力实现最大限度的合作。1947年5月,日本运输者实施了“计划造船方案”,日本造船商从1947年到1980年通过该方案建造了1153艘船,总吨位达3500万,开发银行为此贷给公司大约1.75万日元,而私营银行则提供了8500亿日元的贷款。
2.机床制造业。日本工业科学技术厅在探索新的科学技术帮助日本机床企业提高竞争力方面具有首要性。①分散其研究所。在工业科学技术厅的试验研究所中,有7个研究所分散在整个日本以帮助各地区的工业,另有9个研究所于70年代集中到东京北部新建的筑波科学城,这9个研究所力求保持居于各自领域里基础开发工作的最前列。②出资分析国外机床。特别是在50年代,除向国外派遣若干代表团研究国外机床发展动向外,还在1956年提供1600万日元补助金建立了一个试验研究所研究进口机床。甚至在试验研究所建立之前就开始为分析国外机床提供资金。例如,1955年为了研究国外机床,曾调拨2500万日补助金;1967年,当数控机床日趋重要时,为了购买和分析若干美国数控机床,曾拨款4.85亿日元,虽然并非所有的资金最终都用于这个目的。到80年代初,日本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者。
3.九州煤矿的关闭。1959年日本煤炭合理化委员会发表报告承认,用石油代替煤已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趋势。1962年4月池田宣布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全面调查煤炭问题。1962年10月有泽委员会发表了它的调查报告,指出煤矿的发展应逐步从五年计划中取消,这并非日本无煤,而是因为煤已失去价格竞争力。为了培养日本的竞争力,政府不得不采取种种措施。
1961年,九州有315个煤矿生产,1967年减为37个;1961年九州有105000名煤矿工人,1967年为37000名。由于留下那些高效率煤矿继续开工,并继续更新设备,因而生产率得以持续提高,1961年回升到战前每人每月20吨煤的水平,1973年上升到70吨。工人的急剧减少并使未煤产量大幅度下降。
从地方到中央的政界和经济界领袖们都认为,解决煤矿关闭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出路在于提供新的工作:扩大现有的工厂,招来新的产业,帮助矿工寻找新的职业和获得新的职业培训。解决这些问题的大量责任落在了九州企业界肩上,为了处理这些问题,企业界进行了改组。此外,大藏省还制订了一项计划,对计税基准遭到破坏的乡镇提供援助。1962年中央政府对被定为受煤矿衰落影响的216个乡镇中的181个追加了财政援助,其中九州占117个。另外,中央政府还帮助这些乡镇支付它们未偿还的债券利息。80年代初,全国用于煤矿地区各种计划的5000亿日元中,有3000亿是用于解决水质或其它环境问题。
4.计算机业。二战结束时,日本就开始跟踪美国的计算机业,到1955年,通产省已组成了一个计算机研究委员会以保证对美国计算发展的了解。在此期间还召集了另一个顾问委员会一电子工业委员会,为即将开展的计算机研究项目进一步提供指导性意见。该委员会1966年最后报告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援助,日本计算机公司同IBM竞争是有困难的。政府以公费拨款给公司或是通过“对应补助”或“研究合同”(亦称研究委托)的方式与私营计算机企业合作进行超高性能计算的计划。
70年代初,日本政府认识到必须部分使计算机这种没有国际竞争的“婴儿工业”自由化并通过在1972~1976年间发放600亿日元给计算机公司为自由化作准备,克服了国内的抵制。
从80年代开始政府给予最大补助的计划是:(1)开发90年代工业用材料——下一代基本工业技术计划。其中之一是新功能元件,为研制新的半导体用的电子设备拨给了250亿日元。(2)研制光电子应用测量与控制系统。1981年10月动用180亿日元补助金在大阪建立了一个联合研究实验室。(3)研制超级计算机——科学技术用高速计算机系统计划。用最初的230亿日元拨作经费,组建高速科学计算机研制协会。
四、结论
要强调的是,日本的企业是私营企业,因此,其政企合作是建立在政企分开基础上,但是如果日本仅仅依靠私营企业,是不可能取得其现有的国际竞争力的,即是说其政企关系并非停留在政企分开状态,而是将政企关系发展到政企合作的高度。
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和对国家而言都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面对国际竞争,单靠企业应付不了,单靠政府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政企合作。所以说,在国际竞争力问题上,政企分开和政企合作都是必需的;政企分开是体制问题,政企合作是力量问题。高度集权下的政企合一实际是政府单独应付国际竞争,因为企业是政府的低级附属机构,所以只有政企分开才有可能政企合作,也才谈得上两种经济力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