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7-0035-0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念,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进步水平。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完整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尽管在此之前,胡锦涛在江西和湖南的两次考察中都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对这个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把它称作“科学发展观”。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安排好明年经济工作。此后,“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开始在党的会议和文件中被普遍地使用。在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发展理论的新贡献:(1)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不应受到理论的束缚,理论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在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虚假和空想的理论之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2)解读马克思,回到青年马克思,不仅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马克思的文本,如《1844年哲学-政治学手稿》等,而更重要的是看到马克思的视野,看到共产主义的前景,以矫正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3)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在这一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重要阶段。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才更有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两年来,我党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思想和文化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深厚土壤,但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外传统的和谐思想和文化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

关于和谐社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1] 揭示出“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2] 在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专章规定了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内容,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

关于和谐中华。“一国两制”是我国改革以来的基本国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共建和谐中华就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面对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和平统一、防止激烈的争端、缓和阶级矛盾,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国家,而中国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结束两岸长期对抗、克服实行“一国两制”过程中的激烈冲突,就必须两岸携手,共建和谐中华,使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成为和谐相处的民族。

关于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我国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阐述了中国的和谐思想;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的亚非峰会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提出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建和谐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受到了国际舆论的热烈支持。之后,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在国际国内许多场合都阐述了“共建和谐世界”的观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12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也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和平的发展、开拓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合作的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 近年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积极促进着和谐世界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应当从两个层面上看: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是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前者是科学发展观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后者是科学发展观的部分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述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领域中,就必须靠有效的实现形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念,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二者不仅仅是理论的关系,而且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整体规划,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整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因此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战略决策,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战略的具体策略,因此二者是战略和策略的关系;第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层次内容,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部分表现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1.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三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基本内涵不同。“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我国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使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和谐中华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对“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平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二,适用的范围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适用于中国大陆,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调整的是中国大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中华主要是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广大领域,调整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世界是适用于地球上的一切国家和地区,调整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三,运用的政策和坚持的原则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因此运用的政策和坚持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原则;和谐中华是我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一系列促进两岸“三通”与全面交流的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世界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前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2.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它们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不是孤立的,它们的提出是对中外传统的和谐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们的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的实践也是不可能孤立完成的。中国正是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之后,进而将“和谐社会”的思想向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延伸的,“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的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5] 第二,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没有和谐社会就谈不上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而和谐中华、和谐世界又加速了和谐社会的进程。正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3] 的主要内容所揭示:中国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合作的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三,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和平统一、防止激烈的争端、缓和内部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国家,而中国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结束两岸长期对抗、克服实行“一国两制”过程中的激烈冲突,就必须两岸携手,共建和谐中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中华一定会积极影响和促进和谐世界,而和谐世界也会积极影响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中华的。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才能推进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也只有实现了世界和中华民族的和谐,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两岸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和历史根系,因此,在民族和文化上,和谐社会与和谐中华的构想,使两岸交流更加密切和繁荣,使中华民族历百世而不衰。一方面,两岸有着民族之根,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大陆的重要活动就是寻根拜祖;另一方面,两岸有着历史文化之根,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积淀起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构成了中华民族立足于现代世界的文化基础。

(二)对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就是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岸共建和谐中华,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经济跨越式腾飞、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分别率团应邀对大陆进行的访问,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上达成共识,提升了中华民族在国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经济上互利共赢,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和再造中华复兴的新契机。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已有6万多家,投资金额达400多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市场和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四)对于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史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年来,“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动乱,发展中国家前进的道路依旧充满波折,不稳定地区仍然面对多种挑战和威胁,此外,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使许多国家应接不暇,全世界都在面对一个不和谐的现象”[6] 因此,只有建设和谐世界,才能扩大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合作、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国际争端。而两岸关系如果能和平解决,将为解决国际争端、解决各民族间的纠纷和矛盾,为处理一国内部各民族间的纠纷和矛盾都提供良好的范示,为世界的和平、稳定、自由和发展提供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五)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共产主义的实现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使之获得新内容,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更美好的、更理想的文明社会迈进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推进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具有深远意义。社会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的正确性,这不仅仅是靠社会主义的成功来证明,而且也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得出。特别是21世纪以来,从世界文明、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等特征看,从和平与发展、和谐与共存、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中观察社会制度的发展轨迹,共产主义——这一新的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和平、发展、和谐、平等、富足的理想社会。

标签:;  ;  ;  ;  ;  ;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