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研究_信息素养论文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评价标准论文,高校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9)08-1133-06

1 引言

信息素养自1974年提出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图书馆情报学界、教育学界与计算机相关学科领域都对信息素养理论和实践进行诸多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和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并根据各自国情制定了相关评价标准,特别是高校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内容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好把握其框架与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此。采用文献检索直接法与追溯法对1974年以来国内外与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主题有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在文献分布方面,由于美国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提出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研究也较多,因此本文主要选择了美国及部分代表国家的相关文献。在文献选取方面,本文在结合主题的前提下也考虑到了该主题的文献在ICT技术快速发展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较为集中的特点。在数据库应用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Web of Knowledge、Elsevier、Springer-Verlag学术期刊数据库与Google的学术搜索。

2 信息素养定义

1974年在美国图书情报学全国委员会(NCLIS)上,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1]。在其所提交的一份协议书中建议: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使全民达到具有信息素养这一目标。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定义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被提出之后。国内外给出了诸多定义。如1979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 Taylor把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养联系在一起,给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2]。

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在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3]。信息素养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素养较多地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认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认识到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能评价信息;根据实际用途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会到现有知识结构中,在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与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密切相关。信息素养教育评价需要建立在清晰地对信息素养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较多,对其表述较多的是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及信息道德素质。

其中信息意识素质指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信息能力素质是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寻、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信息道德素质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3 本领域相关研究

孙素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文中,采用文献研读、资料检索、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并参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他相关资料,以河北省大学生为样本,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4]。

马宏魁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究》中,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并在软硬环境的建设上找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可遵循的规律,提出了信息法制教育、信息化校园和信商等概念[5]。

曾晓牧在《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采用了德尔菲法,邀请多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初步的中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评议。最终形成了达到专家组共识的中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6]。

皮介郑在《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一文中,对国外主要国家的information literacy理论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历史研究,讨论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其本质内涵,从宏观上探讨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模式和一般实现途径,结合国情提出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对策和建议[7]。

孙建军、郑建明、成颖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一文中,从信息素质的概念、信息素质与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教学法的关系出发,参考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从宏观上提出了为制定我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等工作[8]。

吴平在《对我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制的探讨》一文中,从研制角度对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形成信息素质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案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三层结构模型。包含信息素质内核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要素作为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系统[9]。

陈文勇、杨晓光在《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一文中,论述了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内容,并在探讨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分类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评价设立了9大标准和40项子指标[10]。

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在《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道德、技术、人文三方面。论述美国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过程,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包括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在4项建议[11],

侯集体、杜廷勇在《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研究综述》中,基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对2000年到2006年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内涵、原则、指标体系等方面主要学者的观点和研究进行综述分析[12]。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目的是明确信息素养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决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委员会由教育界和图书馆界主要负责人组成。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自成立、支持并促进了一系列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项目[13]。

1989年,“国家信息素养论坛”(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成立,目前已发展到超过75个国家组织委员代表企业、政府、教育等不同部门。主要任务是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支持和开展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鼓励和促进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指南,开展教师教育培训项目,确保他们在教学中与信息素养教育协调。该论坛是信息素养领域中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平台[14]。

1994年至1995年,美国对全国3236所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AHE)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行动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国家教育协会(NEA)把信息教育与教师教育培训计划结合起来[15]。

1995年美国学校图书馆馆员协会针对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16]。

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养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图书馆和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由图书馆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17]。

2001年,Patricia Davitt Maughan说明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虽然制定了国家信息素养标准,但是大学生符合这些标准的程度很少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学图书馆对特点选择的学术院系进行调查。该调查发现了大学生在组织信息和表达信息方面的能力要远弱于查找信息的能力[18]。

2002年,Kathleen Dunn基于对加州州立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查询、评价和使用信息方面的特点,进而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构成进行研究和探讨。文章指出调查的假设、过程、方法和如何实施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缺乏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变量,进而通过文章的调查归纳出更为准确和操作性强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培养相应能力[19]。

2002年,Rader Hannelore B从多个角度对1973到2002年信息素养发展进行梳理和解释。文中重点提到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制定进入了一个良好发展时期。一些高校开始建立图书馆员与教员之间的合作体系,并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和评价标准融入学术教育和评价标准中[20]。

2006年,Shelley Gullikson通过对大学教员进行调查的方式实证性地分析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指标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应该在什么时候发挥怎样的信息素养。大学教员认为该标准中绝大多数指标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怎样的能力以及应该在何时学习获得这些能力的看法不一致。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发展应该结合教员的经验和观点[21]。

2009年5月,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将在华盛顿召开一系列会议,纪念论坛成立20周年,同时将对20年来信息素养研究和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这次会议主题将会强调信息素养在促进下一代发展与教育中的作用,并将信息素养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提升至更高的层次[22]。

4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信息素养自1974年提出以来,在情报学和教育学领域快速发展。图1为信息素养自提出以来,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大事年表。1979年,信息素养首先与图书馆专业联系起来。80年代后期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介入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活动。1990年国家信息素养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信息素养正式成为国家层次的发展方向。90年代中期左右,部分美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与实践活动,这促使了美国国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出台和推广。随着90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大学实践的基础上,英国和美国先后确立了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以更好地推动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之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2001年也根据美国的标准制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于2004年推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框架的第二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较早有对于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探讨,如2000年陈文勇,杨晓光在论文《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中制定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通过德尔菲法等建立了7个维度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我国国家层次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探讨与制定要落后于美国等国家。因此,在各高校进行信息素养实践和不同领域学者对高校信息素养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统一的国家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以促进高校信息素养的实践(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历程图

5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与发展趋势

本文选取了加州州立大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23]、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第二版)[25]、英国高等教育信息技能:SCONUL[26]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7]进行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第二版相对第一版没有将终身学习和公民权利作为一大标准,但其将终身学习和公民权利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认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的基本属性。第二版存在的六大标准也体现了终身学习和公民权利的思想。因为认为第二版仍然包括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根据内容分析法,总结出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所包含的所有维度,进而作为对比分析的维度(如表1所示)。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如下发展趋势:

(1)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层次存在着相同的核心维度。这些核心维度包括了信息需求、信息源、搜索策略、信息利用与经济、法律和社会因素。上述维度在未来也将继续成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核心。

(2)在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成本收益、专题的研究方法、信息的组织、信息评价、知识创造、信息理解与吸收这样的维度在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的过程中被陆续引入,对这些维度的研究和完善也将成为发展趋势之一。

(3)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层次的提高,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维度与所涉及的内容再不断丰富。信息意识、信息交流、终身学习这样普遍较少涉及或具有特色的维度逐渐被引入到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中。

(4)澳大利亚在2001年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将信息素养的评价,信息素养的教育纳入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中,这点在其他国家较少体现。而在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中,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从评价标准中删除,而将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的层次和重要性提高,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6 结语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信息素养自1974年被提出以来,即受到图书情报学界、教育界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重视。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大事图可以看到,70年代末,信息素养开始与图书馆专业研究相结合。80年代信息素养发展较为缓慢。进入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信息素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经历过90年代中期信息素养再一次的缓慢发展后,由于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也进入快速发展期。

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维度不尽相同。通过笔者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的调研和内容分析,得到以下成果和结论:①回顾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的历程,研究得到其约15年一个周期的发展图。②归纳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15个维度。③将15个维度分为必须包括的核心维度、选择性包括的外围维度和还在发展完善的维度。④终身学习和公民权利成为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的新热点。⑤以《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004年信息素养框架》为依据,国内一些学者指出此评价标准包括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的说法是错误的。在该信息素养框架中,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的层次和重要性被提高,并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等直接决定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与改进。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框架,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在不断变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素养的维度也将不断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结合新出现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标准的更新,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进行研究。②结合国家、地区和高校等不同层次的更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③结合高校信息素养的最近实践进展,如终身学习与公民权利等,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进行研究。

收稿日期:2009-07-02

标签:;  ;  ;  ;  ;  

高校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研究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