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国民经济将实现软着陆——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增长——1996~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发展论文,软着陆论文,国民经济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国民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必要的代价。市场供应充裕,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瓶颈制约有较大缓和,金融环境进一步好转,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物价涨幅持续回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逐步向调控目标靠拢,国民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经济增长适度。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7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幅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实现3911亿元,增长5%,增速与上年持平;工业增加值实现9098亿元,增长13.2%,增幅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388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1~8月份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107亿元,增长12.9%,仍处于平稳增长之中。
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1~8月物价涨势逐月走低,前八个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为6.8%,比上年同期回落约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9%,回落约1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适中。1~8月份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幅为20.2%,比上年同期高出3.4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5%,增幅降低1.5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4.8%,增幅降低2.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夏收较好。初步测算,夏粮增产35亿公斤,增长3%,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夏油总产量达900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了100多万亩,也喜获丰收。
财政结余增加。1~8月财政预算内收入为4161.58亿元,增长19.3%;支出4114.14亿元,增长15.6%;收支相抵后盈余47.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6.73亿元。
金融形势平稳。金融机构存款8月末余额64470.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05.80亿元,增长36.8%。贷款余额56075.70亿元,增长22.9%。至8月末,货币流通量8093.35亿元,增长11.8%,比上年12月末多投放208.01亿元。此外,至6月末,狭义货币为24600亿元,增长15%;广义货币为68132亿元,增长28.2%,增幅都比去年有所下降。
在总量指标较好的前提下,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对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经济效益状况无根本性改观,国有企业困难增多,就业问题愈显突出等。
据对全国38万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1~7月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3.8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07%,亏损企业亏损额845.41亿元,上升48.57%。前七个月,产销率为94.02%,比上年同期低0.56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6.70%,比上年同期低2.2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95%,比上年同期低1.4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48次,下降0.05次。其中,国有企业1~7月利润总额50.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5.44%,亏损企业亏损额540.80亿元,增长49.04%。全国约有5%~7%的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长期处于停产状况,亏损企业涉及职工人数近2000万人,约1800万职工不能及时拿到工资,生活有困难。
形成这些不利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制约不断加强和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结构调整缓慢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年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制约影响越来越大。1995年对GDP新增额贡献最大的净出口今年出现萎缩,1995年1~8月外贸净出口实现153亿美元,今年为50亿美元,下降6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为12.6%,虽然是自“八五”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相对于现有生产能力,仍显平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一季度略慢,二季度逐渐加快,但结构有很大变化,对机电设备需求减弱。出口下降、国内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以及投资结构的变化,使需求总量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产品积压快速增加,商品价值难以实现。
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整体上看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愈显笨拙。当前微观企业问题主要是指其中的国有企业困难。而国有企业中又以煤炭、森工、纺织和军工企业最困难。当前,又以与外资企业竞争的机械、电子、轻工、纺织企业面临困难比较突出。所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结构调整缓慢,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快速变化,是使占工业生产半壁江山的国有经济陷入困境,国有企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
二、对1996年全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
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夏粮已喜获丰收,尽管7、8月份的特大水灾对全年农业生产会有一些影响,但预计总量增长速度将接近上年。
物价形势可望继续见好。7月份国家调整粮食销售价格没有引起大的波动,当月全国零售价格环比仍下降0.1个百分点,即使粮价调整在经过一定的时滞后,带动若干相关产品的价格略有上升,再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物价涨幅基数较低的影响,今年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不会象上半年那样持续下降,全年物价涨幅可能高于上半年7.1%的水平,但是,把全年物价上涨控制在8%以内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宏观调控将促使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有鉴于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国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微调措施,如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两度调低存贷款利率、向300户重点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增大居民商品房建设投入、追加固定资产投资等,以缓解企业困难。这些措施已渐见成效,近来困扰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矛盾——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逐渐显现出缓解的转机。首先,外贸出口持续下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从7月份开始外贸出口增长转降为升。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所加快,5~7月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保持在24%~27%之间,已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考虑到三季度历来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上述微调举措表现出来的作用暂时是相当有限的,其效果将主要显现在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
因此,预计自四季度起,国民经济景气状况稳中趋升,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三季度,使全年GDP增长基本维持在上半年的水平上。
结合上述分析,运用模型计算,对1996年全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⒈国内生产总值继续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可完成69100亿元,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在9.5%~9.8%的范围内。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900亿元,增长4.5%;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100亿元,增长13%左右;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100亿元,增长约8.1%。
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适度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23500亿元,增长速度在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约34%。
⒊消费品市场供需稳定,价格涨幅继续低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4600亿元,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左右。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原计划的110要低,有可能控制在108以内。
⒋外贸进出口增幅趋降,主要是出口增长难度加大。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3000亿美元,增长6.8%,其中出口贸易总额1530亿美元,增长2.8%,增速下降幅度达20个百分点,进口贸易总额1470亿美元,增长约11%。
三、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模拟与预测
(一)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条件
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已由“九五”计划勾画出了大致框架,具体的工作方针与工作目标要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与趋势制定。今年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证明《纲要》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是行之有效的。
对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的依据条件如下:
1997年的政治、社会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必将发挥特殊作用。香港回归及中共十五大召开两件大事即将来临,必须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稳定增长。这就对我国经济的景气状况提出了较高要求。
经济环境的预测条件是正反因素并存,但已出现的变化趋势,是有利于逐步缓解当前存在的困难的。
第一,尽管亚洲经济和贸易增长呈回落趋势,但全球经济发展预期相对乐观。欧美经济趋于景气,东亚地区出口带动型经济比1996年可能会有所改善。这为我国进出口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第二,国内农业状况比较平稳。尽管随着农业连续两年丰收,局部性地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后劲,但总的来说,由于各级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状况有所改观,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望逐步增强。国内外投资者也逐渐看好农业,农业产业化萌芽已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第三,工业生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但企业面临必须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的要求。从“九五”整个调控计划看,明年国内市场需求难以出现大的改变,相反,由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大路货性质的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若盲目生产必将形成产成品库存的非正常增长。为此,迫切需要加快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促使企业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明年工业生产重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建筑业由于安居工程的展开,普通型商品房发展前景将看好,并将带动连带产业的发展。
第四,第三产业在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及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的情况下,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以缓解就业、再就业压力。
第五,1997年国民经济的起点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物价基础不高,GDP增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有保证,能源、主要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因素得到一定缓解。尽管经济生活中仍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但形势正朝好的方向继续转化,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已经来到。
可见,明年经济运行环境会比今年有改善,但也要冷静地看到,既不具备经济发展过快高速增长的条件,也有不允许经济增长过低的客观要求。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和有利于后年、大后年的发展看,不一定要求有太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最主要的是避免大起大落,增长率的波动不宜超出1个百分点。
(二)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经济运行的现状、发展条件、可能性与必要性等综合因素,运用国民经济年度预测分析模型,我们模拟了三个情景来体现不同的政策取向,测算出三个有所差别的运行方案和结果,并在对各情景可能产生的近期与中长期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预测结果,以供有关领导部门择善决策参考。
三种模拟情景的GDP增长率和物价涨幅分别为8%、10%、12%和5%、7%、10%。综合起来看,1997年国民经济实际运行以GDP增长10%左右,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7%左右的预测结果较为可行,实现的可能性较大。
客观地看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改革与稳定、增长与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国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趋势见好的基础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并使企业困难小一点、整体效益优一点、物价上涨低一点、就业压力小一点,在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同时尽量控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稳定,以利于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的顺利进行。同时注意减少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形势促成稳定的政治、社会形势。也要注意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已很大,而需求明年又无特殊加大增长的前景。因此,经济发展宜保持略高于1996年水平为目标,使国民经济打下在整个“九五”期间都更加稳定的基础。
从各方面全盘考虑,以第二情景为基础得到的预测方案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我们推荐供参考的预测结果。
此种情况下,预计全年实现GDP约8270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0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700亿元,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34300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100亿元,增长8.3%。
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约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92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在11%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约达3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其中,出口总额1700亿美元,增长11.1%,进口总额1640亿美元,增长11.6%。
财政收入状况将有所改善。
MO年末将达到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8%。银行存款年末余额约6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年内新增134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新增11140亿元。银行货款年末余额约58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年内新增货款10500亿元。
为此,要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7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约33%,M1、M2年末分别比上年增长18%、25%左右。
四、199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着重点
199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似应是: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要结合起来,把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和经济效益得到改善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农业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为了发挥农业大国的优势,1997年应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稳定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抓好生猪、禽蛋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在巩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落到实处。
⒈加大贸工农一体化的实施力度
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组合,把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多环节有机联结起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机制,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走向市场。
⒉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科研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在国家重点扶持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发展民办水利,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将对农业的投资增加到80年代初占固定资产总投资5%的比重水平。
⒊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信息、科技、资金、农资、农机等方面的服务,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把农民过重的负担减下来。杜绝“打白条”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拓展消费领域,培植经济增长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居民很难再现排浪式的共性消费热潮,只能是梯队式的层次性消费。但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具体到某种商品的普及率不高,但其消费总量却相当可观,甚至可以与某些西方小国的拥有量相媲美。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出口需求后劲有限、固定资产投资难有大幅松动的情况下,适当开拓新的消费需求已成必由之路。要增加对居民的消费结构合理化和带动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的新的消费领域——住房、农资、汽车等。1997年在重点对这一消费领域进行开拓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农村消费和旅游这两个能较快奏效的消费阵地。
⒈适当降低商品房售价,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大安居工程力度
目前,由于商品房售价太高,以致出现了一方面商品房积压闲置,另一方面广大居民望楼兴叹的尴尬局面。为此,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行为要有较为系统的法律规范,对相关的社区配套设施(学校、幼儿园、商业网点、邮电通讯、电气供应等)的费用要有统筹合理的分流承担机制,不能全部无原则地纳入房产的价格构成之中,以使有购房欲望且较有经济实力的居民能“跳一跳,够得着”,将理想变为现实。要尽快建立适合工薪阶层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完善购房分期付款制度,在适当时机可进行工资制度的套改,将住房基金合理融汇其中。此外,安居工程除微利房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外,首先要利用现有公房资源置换居民手中储蓄,引导消费需求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建材、装修等相关产业有长足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⒉农村市场大有可为,各行各业千万不能轻视
要大力开展促销活动,组织工业品下乡,特别是有些在城市已属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还有广阔天地。特别要把开拓农村服务市场与推进产业化结合起来,在技术、信息、商品售后服务等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要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要根据各类农机具的性能、特点,做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合理开发,妥善布局,使农机工业顺利发展,为我国的机械工业牢牢占据好这个市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⒊努力发展旅游业
工业企业要适时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改变各地旅游商品同一化的现状,从而促进这一市场的繁荣。
⒋鼓励经济型汽车消费,为轿车进入家庭创造前期条件
家庭轿车的普及尚需时日,但少数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中的中高收入者和一部分富裕农户,购置普及节油型家庭轿车和农用车是完全可能的。这需要创造道路使用、油料供给、停车场地等良好的购车环境,不随意增加税费,促进经济型轿车的适度消费。
(三)创立民族名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要大力发展民族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要使其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角和与国外产品在国内外竞争的主力军。
第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要从单纯完成创汇指标,转向重效益、信誉、质量,积极发展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在巩固美、日市场的同时,向周边国家和拉丁美洲等市场拓展,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冲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樊篱;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健全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风险保障机制,以整个民族的全局利益为主旨,发挥优势,联合竞争,扩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
第三、扩大国际合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四)优化投资结构,拓宽筹资渠道
投资既是改善供给,又是形成需求的有效途径。但是投资不讲效益,也是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祸根。
⒈优化投资结构,安排好投资重点
1997年的投资重点似应是:向农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倾斜:对老工业基地和纺织、机械等困难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亦要有足量的投入;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必要投资要有保证;对商品房建设资金也要有一定额度,以促其滚动发展。
国家投资政策直接影响或决定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和变化趋势。资金投放要贯彻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扶优扶强的方针。特别是要把依据经济规律调整结构贯穿始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资产重组合理,新增资产部分要按产业政策进行组织,带动存量资产的重组,在深入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加大兼并、破产力度。重点抓好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带动作用的拳头产品,限制消耗高、有污染、无规模的产业,用政策来监督,用税收杠杆来调节,在调整结构中培植一些实力强、规模大、能与国际上大企业集团抗衡的企业。
⒉要充分利用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办法
目前,企业的资金来源已呈多元化格局,诸如:(1)银行信贷款;(2)降低利息,把居民储蓄转变为其它投资行为;(3)降价促销(如汽车降价),政策倾斜,将居民潜在消费变为即期购买,有效地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4)批准某些企业股票上市,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5)引进外资等等。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就使得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同时也减轻了过重的财政负担。特别是随着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将取消,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主办行制度的推广,银行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市场来介入参与。据银行统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中,不良贷款占20%,其中呆账2%,使用和风险都过分集中于银行。因此,要适当发展企业直接融资,这样,既可增加企业自有资金,又可降低银行风险,培育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市场运作能力、有全方位服务能力的优势企业,从而增强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实力。为了给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在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条件下,似可在适当时期再次降低利率,甚至将人民币利息降至与美元利息同一水平,以进一步调动社会资金的流动,同时防止外资套息的发生。
(五)宏观调控要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为重点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是生产;转到供需平衡的时候,对企业的制约就是市场。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机制取代计划体制的转折时期,短缺经济正在转向供需平衡,闭关保护正转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就更加需要自觉地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⒈总量控制是宏观调控的基础
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物价反弹等内容是总量控制的重点。要及时、适度地调节利率、税率、物价等经济杠杆,以实现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的目的。
⒉以市场决定生产
一般来讲,消费需求变化的周期快于生产周期的更新,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争取主动,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一个超前意识,主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积极调整结构,组织生产。目前不少地区产业、产品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如全国棉、毛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5%;电冰箱、电视、洗衣机、普通机械的生产能力闲置30%~50%,形不成规模效益,许多企业挤在一个有限的领域内自相残杀。这是目前造成库存上升、积压严重,资金周转缓慢,生产萎缩,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特别强调依据市场动态,以调整结构为基点按“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千方百计繆拓市场。为此:
第一,以市场确定产品结构;
第二,创名牌产品,树名牌企业。
(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目前国有企业的困难除了历史遗留的负担过重原因外,自身的原因是机制不活,结构调整迟缓,技术和管理落后,对经济体制转轨不适应,经不起激烈的市场竞争等。为此,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除了国家要继续支付既定的必要改革成本外,应在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搞好“三改一加强”;优化企业结构,加大兼并破产力度;以及搞好减人增效、增资减债、分离分流等方面深化改革。
⒈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企业除负债率过高,利息支付增长过快外,各种收费、摊派、罚款等名目繁多,许多改革成本都落在企业头上,要他去消化。除了国家继续实施给企业增资减债,搞好社会保障等已出台的各项措施外,还要大力制止乱摊派乱收费,新出台的收费项目要严格审批,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加强审计监管。对于一些老企业由于受历史局限,其产业、产品结构本身优势难以与新企业抗衡,资产负债率高、效益差,还贷能力弱,退休职工多,致使其积重难返,步履维艰,这就需要国家要象减轻农民负担那样帮助这部分国企卸包袱,分流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国家在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配套改革措施上应付出一定成本,以解决这一困扰国企多年的顽症。
⒉安排好困难职工的生活,努力扩大就业面
目前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相当大,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300~400万人,国有企业中有1500~2000万富余职工,农村还有1.3亿剩余劳动力。今年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已达52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9.4%。企业停产半停产规模也有所扩大,拖欠职工工资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工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地区间最高与最低工资相差2.5倍。从经济带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工资为3092元,中部地区只有2220元,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高39%,两者差距比1995年同期的35%又拉大了4个百分点。对此应从宏观上协调好经济增长与工资增长的关系,研究制定对垄断性行业高工资的调整办法,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解决好下岗职工的重新就业问题。要更新就业观念,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就业立法,发展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就业水平。同时,发起救助失业者行动,帮助下岗职工提高再就业技能,拓展就业领域。特别是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功能较强的优势,扩大就业面,安排好困难职工的生活。
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
当前企业困难中,以煤炭、森工、纺织和军工等行业最困难,因受市场制约较困难的还包括机械行业。对这些企业要采取针对性举措,逐个行业甚至逐个企业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并切实提高其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总之,1997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只要方案选择恰当,并在发展农业、开拓市场、国际竞争、国企改革和调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和及时有效的工作,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必将取得新胜利。
标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