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小学 223900
摘 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现今社会,小学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例逐年增多,他们对家庭、对社会不仅没有感恩心理,反而充满怨恨,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关注这部分孩子,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感恩 知恩 语文教学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觉得有必要利用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只有让他们学会感恩,他们才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才能对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前,才能知道他们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感恩教育资源
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先让他们感知家庭、自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恩”。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该充分挖掘。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2.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
3.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爱之链》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筛选教材中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灵活运用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
3.倾诉衷肠——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
主要方法有:
(1)保持角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
(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14。
[2]吴春明 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9。
论文作者:钱品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之恩论文; 祖国论文; 社会论文; 大自然论文; 父母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