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数字化”层面向“网络化”层面扩展,并朝着“信息化”层面快速推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防汛信息化也正从“数字防汛”向“互联网+防汛”迈进。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工程为龙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分期分批把防汛信息化阶段目标变成现实。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考
1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里程碑项目
1.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从 2005 年开始到2011 年建成,二期工程从 2014 年开始,预计到 2018 年结束,总投资约20亿元,实施范围主要是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个方面: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高速宽带通信、计算机骨干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及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数据汇集、综合数据库及应用支撑平台,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互、汇集和决策支持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技术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为水利信息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和骨干工程,带动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可谓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项目。
1.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建设项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从 2010 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国30个省级、305个地市级、2 058个县级行政区的3.2万个乡(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体系建设。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完成投资约32亿元,确定防治区面积386万 km2(其中重点防治区120万 km2)、行政村19.7万个、人口约3亿人,基本查清了山丘区53万个小流域单元的基本特征、下垫面条件、暴雨特性及25万座涉水工程的情况,对16万个重点沿河村落的防洪现状进行了评价、划定危险区52万多处、绘制危险区图60多万张、分析确定预警指标14万组。调查评价数据包括表格数据40类、空间数据20类、图像数据14类、文档资料5类,再加上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及高清影像,总数据量达150 TB,为山洪灾害预警、防御及进一步提高防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库建设。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目前完成投资约176亿元。建设自动雨量站 4.1万个,站点密度平均71 km2/站,重点地区达到50 km2/站。建设自动水位站2.1万个。这些监测设施,为山洪及山丘区中小河流的洪水监测预报预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弥补了短板。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视频系统从省(自治区、直辖市)逐级延伸到地、县和重点乡(镇),建成了覆盖防治区 2 058 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建设了地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实现了防汛指挥系统向地、县、乡(镇)的延伸,基层防汛信息化能力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有效减少了山洪灾害的人员伤亡。据统计,2011~2016 年因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比2000~2016年年均减少666人。这是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典型案例
2.1广东省三防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
广东省2004~2010年先后投资1.8亿元,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本同步建成了省三防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按照“三防”业务流程进行架构设计和功能组织,将综合监视、信息服务、防汛、防风、防旱、会商支持、三维电子沙盘等子系统集成于一体,便捷、易学、实用,已成为广东省省、市、县三防部门网络化、业务化应用的工作平台。该系统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获得国家地理信息协会《优秀工程金奖》和水利行业第一个《应用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先后有多个省份前去学习借鉴。
2.2江西省洪水预报调度和防汛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了江西省境内鄱阳湖及赣、抚、信、饶、修五大江河流域,用户包括江西省防办、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11个地(市)防办、9个水文分局及其他授权用户。该系统实现了“实时汛情监视告警、防洪形势分析、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三维仿真、会商决策、防汛调度”等业务的综合、网络化、分布式应用和同步信息交互,是第一个真正将洪水预报调度和防汛辅助决策有机融为一体的网络化、业务化深度应用系统,大大提升了洪水预报调度和防汛决策支持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化能力水平,引领了省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3对防汛抗旱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网络信息技术将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此,我国在2015年、2016年先后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防汛抗旱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及时跟踪并充分利用宽带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和云服务、大数据和 3S 技术及公共数据资源,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弥补信息获取及共享中存在的短板,扎实建设综合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各级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的深度、广度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够、不准、不及时的问题,包括:中小河流水库电站水文数据(图像)的自动采集全覆盖;山丘区控制性多要素气象站,墒情站及融合遥感监测、蒸散发模型的土壤含水量监测预报产品;基础工情数据库、农业及灌区数据库等的完善,社会经济数据库向更小单元延伸;水情、险情、灾情的应急监测;与其他部门间数据共享渠道和共享设施建设,水利系统内部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建设;等等。
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持业务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包括:洪涝灾害遥感快速监测评估业务应用系统,旱情旱灾遥感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基于灾情遥感监测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报灾系统,融合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降雨预报、作物生长及遥感监测评估等多源信息的抗旱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防汛抗旱资源应急调度业务系统,全国中小河流及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联合实时调度系统及超标准洪水非常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系统,等等。在技术标准方面,应及时修订完善或者新编技术标准,以适应新形势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结束语
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由四大系统组成,涵盖了信息资源、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应用与服务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引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是先进实用的,一期工程的技术体系和方案是当时主流的信息技术,也是先进实用的。近些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输、网络、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技术体系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未来的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中应尽可能应用最新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但总体技术架构仍是适用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应该根据我国水旱灾害的新特点,拓展其内涵,将城市洪涝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沿海地区防洪防风暴潮应对措施等纳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梅.防汛抗旱数字化建设[J].陕西水利,2015,S1:222-223.
[2]刘家奎,罗显刚,陈绪.MapGIS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J].中国防汛抗旱,2015,03:75-77.
[3]孙宁海,于静,冯国红.新时期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探讨[J].山东水利,2015,06:3-6.
[4]原松,李圣伟,陶守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长江流域图形库建设探讨[J].人民长江,2014,02:15-17.
论文作者:毛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山洪论文; 系统论文; 灾害论文; 水利论文; 数据论文; 业务论文; 指挥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