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建研究--以山西平鲁乡村庙会为例”(2014244)
摘要:乡贤文化是以乡贤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其植根于乡土,积淀了乡村治理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就包括乡贤文化的发掘和乡贤精神的弘扬。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不可缺位,要重视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创新乡贤文化发展,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以乡贤文化促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乡村文明发展。
关键词:乡贤;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乡贤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新乡贤流向城市致乡村发生变迁
21世纪以来,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农村大学生般出身于农村的精英分子被不断膨胀的城市所吸收,这一现象确实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与智力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部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仍值得决策者警惕的是,农村精英分子被城市所吸收、同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地区转移了发达地区的财富,但却使得农村不再拥有发展所必须的人力与智力基础。在今天,村庄中仅仅剩余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早已成为全国各地皆能见到的常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新乡贤的参与。
(二)文化载体发展不够均衡
文化设施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乡贤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加大乡贤文化的传播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乡贤文化传播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不少文化事业单位一直处于求生存、求数量不求质量、不求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还将长期存在整体文化产业比重不协调的情况。第二,各种文化载体如乡村文化馆(站)、电影院、广播站、书店等这些农民参与乡贤文化发展的最直接的载体仍然存在有大量被闲置,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载体建设存在虚设、作用发挥不明显、表面工程和政绩工程现象突出等问题导致文化载体效果不好,群众主动参加文化共建的积极性没有提高。
(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保护好特色文化资源,不少乡贤仍然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当代乡贤文化发展的文化根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代乡贤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少文化资源都不同程度遭受到了冲击,很多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消失。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我国精神文化资源或行为文化资源逐渐被“现代化” ,社会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的氛围不够浓烈。有的优秀且独特的文化资源已经不受关注,甚至逐渐消失,突出表现为一些独具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已经面临失传,个别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也已经很难支撑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真正发展起来,非物质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中最突出的体现,急需乡贤的引领,在乡贤文化的发力下使其更加规范和完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乡贤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地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影响力有待提升
部分区县和乡镇存在 “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错误认识,抓乡贤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缺少系统谋划。村民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乡贤施展才华的平台不宽敞、渠道不通畅。
(二)精英流失严重,经费保障不足,文化产品供给少
乡贤精英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拓展阵地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仍显不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优秀民俗、节庆文化散落民间,缺乏代际传承和抢救保护,同时,长久以来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导致文化开发和创新创造偏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三)体系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地域发展不平衡。
乡贤文化工作体系不健全,全域覆盖有差距,工作推进不平衡。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够高,出现了文化专干职责不专和业务不专两大现象。部分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好,在一定范围存在“无专人值守、文化服务不及时”的问题,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向往。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乡贤文化发展建设的氛围
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创新传承乡贤文化在经费支持、人才培养、合作共建以激励表彰等方面为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乡贤作用的发挥与监督,使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带领乡民共同致富,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营造一种适合乡贤文化发展建设的氛围,为传统乡贤文化的“活态传承”拓宽渠道和空间,进而提高农民对乡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培养更多乡贤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
进一步充实乡贤人才库,完善乡贤激励机制,探索新常态下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新机制。二是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搭建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乡贤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三是借助高校、示范基地,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发挥能动性,有计划有重点培养乡土艺术家,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贤工作队伍。
(三)推动乡贤文化广泛传播发展
为乡贤搭建沟通平台,可通过民俗活动、培训班等形式,以乡贤为主体开设道德文化讲坛、乡村创新创业讲座、农家书屋。同时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微一端”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乡贤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贤、崇尚乡贤的良好氛围。最后还要组织文化、旅游、地方志办等相关部门,整合各地历史文化、地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民间传说等资源,挖掘本地区古代、近现代历史名人和当代乡贤人物的精神内核,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乡贤与乡村的日常联系,开拓村民新视野,为乡村带来新能量和新发展。同时鼓励支持乡贤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让乡贤以多种形式助力乡村建设,实现乡贤自身发展与乡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枢纽.当代乡贤文化及其培育路径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2]刘静雅.以乡贤文化滋养乡村振兴[J].乡村科技,2018(4).
[3]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3).
[4]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2015(5).
论文作者:魏甜鑫 谢永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