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论文_杨永波

黑龙江省密山市人民医院 1583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在终末期肾衰竭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诊治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01月~2017年01月以来,在我院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将他们根据抽签法划分成平均的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法进行诊治,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和疗效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和不良反应率(8.0%)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52.0%,28.0%),组间比较结果的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临床治疗,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终末期肾衰竭;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肾衰竭(CRF),即慢性肾功能不全,它主要指的是患者由于多种不同因素影响,导致肾脏实质出现进行性的慢性损害,造成肾脏基本功能减退以及萎缩,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患者年龄大约在49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6.8±6.3)岁;女性患者43例,男性患者57例。将100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参照抽签法进行组别平均划分,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

1.2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实施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即予以患者服用常规药物,并采用高通透性透析器(HI PS型,德国贝朗)进行血透治疗,血流量210ml/min~260ml/min,透析液量500ml/min左右,3次/周,连续血透12个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并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²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若差异值P<0.05,则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2.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较大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随访统计,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8.0%(14/5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8.0%(4/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科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治疗方式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有效促进了临床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3]。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一种常用方法,但相较于传统的常规血液透析法,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通过高分子聚合物模具从患者血液将更大量的溶质转移入透析液中,从而提高患者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清除量,降低中分子量毒素,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4-5]。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抽选的100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当中,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6.0%,明显高于常规血透治疗患者(52.0%),且不良反应率(8.0%)也较之常规患者(28.0%)低,两组比较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衰竭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薛兰芬,聂丽敏,张国欣等.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02):188-190.

[2]杨丹.终末期糖尿病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方式的析因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7):74-75.

[3]刘萍,许家岭,胡小红等.终末期糖尿病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方式的析因对比研究[J].安徽医药,2015,19(10):1925-1928.

[4]陈小嫦,郑禄城,陈妙娴等.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联机血液透析滤过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2):61-62.

[5]李颖.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07):1120-1121.

论文作者:杨永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论文_杨永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