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规定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规定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规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论文,价值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0)04—0013—05

没有人能否认高等教育的多重价值属性,但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由社会的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中,其价值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当OECD1996年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及其衡量指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各国的目标时,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认识正在接受挑战。

一、已有的共识与现实的挑战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西方古典经济学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认识到教育能使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创造更多财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思想出发对教育的生产劳动性质、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作用、对可变资本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1];西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识到了经济增长的原因除资本、物质资源以外,更重要的还有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作用。50年代到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原因作了历史的统计分析,发现国民经济产出的增长率大于投入的增长率,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余值,余值的产生被归结为劳动力质量提高、经济规模变化、技术进步、知识增进等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而对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教育资本的经济作用在于,它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未来收益、缩小人们的收入差别、合理安排支出、增强劳动者的适应能力,而且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微观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工资反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舒尔茨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个人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的计算[2]。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成为教育经济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研究集中体现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教育的外溢效益等方面。这些研究总结出,教育的经济价值具有多重性、间接性、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点,从而计量困难。从斯特鲁米林的简化法、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丹尼森的多因素分析法到萨卡罗普洛斯和明瑟的收益率分析,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把教育对经济隐含的和外溢的价值用量化的方法表示。以前的教育经济价值研究,都是以主流经济学为理论背景,注重实用性,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其计量是建立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指标基础之上,在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这些指标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反映知识积累的效果,也没有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劣;第二,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假定和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假定是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把它们直接应用到对收益率的计算中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计算收益时只考虑工资也显然低估了教育的价值。

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高等学校除培养劳动力外,还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体现出这些特点。除以上举出的不足外,这些研究只注意到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对高等教育的科技经济价值研究不够充分,也无计量;此外在高等教育产业成长的背景下,他们只注意到了高等教育的间接经济作用,却忽视了其直接经济价值。近年来,知识经济思想的进入、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和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迫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的作用,其经济价值研究也正在和应该扩展新的领域、建立新的视角。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建立和个人需求的旺盛相适应,把高等教育看作服务业,对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蒋鸣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扩大教育消费》(《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7期)、丁小浩、 陈良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等, 研究的是高等教育引起的最终使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研究虽然只考察了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一个次要方面,没有突出高等教育本质的特点,但是已立足于把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来考察,抓住了教育产业化的时代脉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职能[3]也成为新的主题。 这提出了教育经济价值研究的新课题:在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要素的时代,知识是否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生作用的中介?如果知识通过市场运转增值而促进经济发展,那么我们是否还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贡献来考察其经济价值?在经济发展指标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时候,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还是否必须用货币来表现?

二、知识是高等教育形成经济价值的中介

《现代汉语词典》把知识释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它是人由感觉、知觉、表象到概念、判断、思维的认识过程和产物。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源于实践。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探索》一书中给知识下的定义是:“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美国的托马斯·达文波特(Davenport,T.H.)和普鲁萨克(Pursak,L.)在《营运知识》[4]一书中认为,数据是有关事件的一些离散的、互不关联的事实,数据本身没有意义;信息是产生变化的数据,信息具有相关目的性;知识则产生于工作的大脑,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事的技巧和能力),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指关于谁知道和谁知道做某事的知识),前两者被划入信息的范畴,后两者则归入“隐含经验类知识”。袁志刚在《知识经济学导论》[5]中明确提出,“在本书讨论的意义上,知识就是科学,因此所谓知识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研究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是要研究科学在经济中的作用”。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知识经济中“知识”的一些性质;第一,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构成知识的主要部分和核心,也是教育所传递的主要内容。第二,信息的一部分是可传递的知识,信息转化为知识要经过个体或组织的选择和加工,知识转化为信息要经过编码,信息和知识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交叉关系,知识与信息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对知识进行编码的技术和能力以及对信息选择、加工的技术和能力的空前提高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之一。第三,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的分野是人为的结果;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所指的知识只是自然科学知识,那就把经济与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断然分开了。知识经济正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知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哲学思潮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背景下出现的社会经济理论和社会形态。第四,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过程,对经济发展有贡献的知识,它以广义的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包括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含的知识,不是所有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对经济发展起作用,但也不能指定一种知识对经济一定没有作用。虽然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点,但是信息需要经过选择、加工、内化为知识才能对经济创新起作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研”就是科学知识的生产;“教学”所传授的间接经验是可编码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主要是隐含的知识(模仿、技能、技巧);“社会服务”则是对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可编码知识和隐含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知识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定。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正因如此,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脱胎而来的人力资本理论才成为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然而,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现实的要求决定了人力资本理论对研究其经济价值认识的限度。首先,现代大学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也是知识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实践者,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但培养目标和内容决定于经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和大学对知识的选择。其二,多媒体和各种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使受教育者可以脱离教师的直接指导,培养人才在更大程度上是学习过程占主导地位,高等学校对知识的加工和编码职能越来越重要。其三,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一种专业教育,同基础的养成教育有着重要区别。利用人力资本理论考察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作用,通过劳动者所表现的经济价值从个体方面往往被个人学习天赋和努力程度以及就业后的种种机遇掩盖得面目全非,从总体方面又不能清晰地将之从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或各级教育的影响中分离出来,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高等教育更注重生产、选择、加工知识并创建适宜的环境,使之以较高的效率影响学生。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论点:应从知识入手考察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二)知识对经济的规定。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变化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不管世界将于何时步入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变化已经开始。这首先表现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信息业的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上升到一定比例;知识的投入和知识的产出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增加到一定程度;经济中知识的存量和流量达到一定指标值;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分配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到一定程度。这些变化反映在OECD1996年的报告为知识经济的衡量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中。它们所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产要素;知识生产和积累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中物质产品和资本的稀缺已经被知识的稀缺所代替;知识将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对知识早就有所关注,在这些现实的促动下,知识经济理论体系的构架逐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尼尔逊(Nelson,R.R.)和阿罗(Arrow,R.)对知识的经济性质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80年代以后,对知识的经济学研究分成两条路线,一是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罗默(P.M.Romer)和卢卡斯(R.Lucas)发展成新增长理论,研究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一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成果的感召下达斯古塔(Dasgupta,P.)和大卫(David.Paul,A.)以及阿瑟(Arthur,M.)倡导的科学经济学, 研究科学技术知识生产与消费、科学与技术创新、企业R&D活动等[6]。信息经济20世纪40年代就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萌芽,到80年代OECD国家的信息业产值就已占GDP的50%以上。对信息经济的计量始于1962年马克卢普(F.Machlup )的研究,他与波拉特(M.U.Porat)的成果被称为宏观信息经济学, 而斯蒂格勒(Stigler,G.J.)等开创的信息经济学领域被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熊比特(Joseph A.schumpeter)1912年创立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前者与科学经济学的倡导相符合,而后者并没有代替“历史描述性的”[7]制度主义, 而是在承认制度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吸收了新古典主义效用最大化假说和边际理论,把研究集中于交易成本、产权理论和合同理论,它与微观信息经济学关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s)抛弃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唯资本论”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将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视为资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个人收入,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其后,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90年代从微观角度管理和测量知识及其绩效的研究已使知识资本理论逐渐确立。增长经济学中的新增长理论,以及科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资本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的发展已为知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勾划了大致轮廓,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知识对经济的作用。知识经济理论始于对知识的经济性质的研究,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的经济属性和对经济的影响、知识在经济过程中的规律等问题,这些理论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这足以使经济学的走向发生了转变,也足以对相关学科如教育经济学和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理论体系应该为这些成果寻找一个支点,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理论,这一支点既不是被新古典主义奉为上帝的“市场”,也不是在制度主义那里作为经济的母体的“制度”,而是作为人类进步根本源泉和动力的“知识”——知识是制度和市场的母体。在这里,经济学变成容纳和借鉴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科学的具有更强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尽管精巧的数学模型对于容纳这些发展已经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计量方法仍然处于统治地位。尽管如此,这些发展已经为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总之,高等教育直接作用于作为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指标的知识,而知识是可以测量的,从知识出发研究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知识经济的感召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尝试,使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价值成为其经济价值的核心。

三、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价值

高等教育肩负沉重的历史积淀,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高等教育领域内保守和创新的倾向同时并存,它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既有知识的传播者和维护者,是学术和理想的象牙塔,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社会现实,把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变成生硬的学科结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聚集着一群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知识精英和青年学子,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是新思想、新知识的集散地。几百年来大学以崇高的姿态维护着社会理想,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乐园;在科学使人类摆脱愚昧、技术使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发生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高等教育都发挥着能动的作用。我们在讨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往往首先考虑到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由于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实现还只是一个远景,这种探索也只能停留在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层次。实际上,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更现实的任务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对于我们的发展目标教育能主动地做些什么。有人敏锐地注意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那么教育如何发挥这一基础作用?正如“商品”生产和交换构筑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商品化交换决定了知识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拨开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迷雾,我们不难发现也正是“知识”这一特殊物品将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相互依靠、相互融合的两大领域。从知识入手研究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超出了原有的通过高等教育对科学知识、尤其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考察其经济价值的总体模式,从而避免了把高等教育的贡献分解而使之依附于生产要素来间接表现。知识不仅影响生产要素本身,而且影响生产要素的组成方式、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而新制度经济学派强调制度的作用,D.C.诺斯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学的创新不仅包括了新技术、新发明、新组织、新市场的出现,而且是一种兼有路径依赖和发散性质的过程,其核心是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传播和扩散。只有把高等教育放到创新体系之中,才能使对其经济价值的考察具有现实意义。高校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生产的工场、知识扩散的阵地、知识应用的窗口,通过研究知识的产生和流动、扩散增值的过程并进行测量,能够计算高等教育知识创新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知识传播是教育的第一大功能,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主要靠中等以上教育传播。知识的重要经济特性之一就是可重复性,与物质产品不同,知识因为扩散和使用而增值,教育就是通过传播知识而使社会知识增值,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知识扩散与在经济过程中的扩散是有区别的,它作用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而不是经济组织,但是它是知识扩散的必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育摆脱“口耳相传”的“手工工场”时代进入依靠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知识传播有一个前提,就是对知识进行筛选和加工,这一任务要靠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广泛联系,从社会实践中吸取知识源泉,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完成。然而,必须看到,在我们的学校中还存在知识陈旧、专业过窄、学生实践能力低的现实。知识如果减弱了与实际的联系,就会趋于保守、反对变革,成为经院式的思辩和说教。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提供了高效的手段和动力,也促动了学校的知识更新。

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由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实现。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的大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的结合以及工业领域生产的技术依赖程度加深使大学成为生产技术和技术劳动者的特定场所,从那时起,大学开始了一场革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为新的理念。目前这一理念已扩展到了企业领域。从高等学校体系内部来讲有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之分,但是很难找到不进行科研的大学。高校科研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众所周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科研和产业的结晶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高校科研也为知识的传播开辟了新源泉。在美国,大学承担着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企业自身的科学研究占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主要部分;而在我国,企业平均技术水平低,知识存量少,风险投资能力弱,高校发挥知识优势,在国家资助下与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的空间广阔。

现代高等教育还成为知识企业的孵化器。过去,高等学校一直站在经济的后面发挥间接作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以外部企业为中介,对学校办企业一直存在争议,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与市场运作机制的不健全产生了矛盾,而且科学研究本身会产生“副产品”,在开发计划之外的科研成果同样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等待转让有时会错失良机,高等学校于是走上前台,办起了高科技产业。在我国有高校办企业的传统,在投资体制改革和市场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以高等学校为产权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在国内股票市场上,高校企业已有多家,而且业绩良好,成为知识企业的实验室和典范。知识生产促进了经济组织创新,高校至此完成了知识创新的一条完整的路径。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这种互动,是否说明大学偏离了应有的价值标准和教育规律,成为经济的附庸呢?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如此分析,是否忽视了对人的培养的关心呢?首先,知识经济同样,也许更加需要人文价值依托,没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知识经济。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政治、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从来就没有游离于经济运行过程之外,而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并不代表科学主义的哲学观念战胜了人文主义,相反,二者在这个令人振奋的社会形态边缘走向了融合。高等教育生产和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与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仅说明高等教育的变革,而且更说明了经济本身的变革,科学知识代替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宰说明教育规律和大学理想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和实现,人文科学的有形、无形价值和外溢效应已经纳入了知识经济理论的视野。其次,人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客观实际并发展自身的,尊重知识生产、知识传播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从知识与人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能够克服以往忽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弊病,使在工业化社会里机器和资本对人的异化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得以减轻和消除。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大学的知识创新是一个世界潮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其知识创新水平距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知识和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也还不完善,这里只是对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价值的考察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

收稿日期:2000—09—22

标签:;  ;  ;  ;  ;  ;  ;  ;  ;  

论知识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规定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