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超越论文

论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超越论文

论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超越

徐水华 副教授 张 昭(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3)

内容摘要: 西方消费主义虽产生于上世纪,但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理念。究其实质,消费主义的产生与资本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资本增殖在现代社会依靠的主要手段,消费主义浑身上下无不体现着资本的极权、剥削以及意识形态等特质,从而将人们的消费变为一种只为资本增殖所服务的异化消费。消费主义在本质上行使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消费主义作为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被科学的消费价值理念所超越。人们必然会摒弃这种符号化、异化的消费,追求一种符合美好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 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异化消费 美好生活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占有、追求过度消费,以满足自我需要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消费主义随着资本的扩张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消费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普遍地被异化,并因此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和工具。而我国自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主义对我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一度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价值理念。那么,消费主义其本身的展开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质究竟是什么?本文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从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表现和社会影响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消费主义的展开过程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进而揭示消费主义的实质,最后得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主义必然被超越的结论。

消费主义的现实表现及其社会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复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化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以加速发展,也使得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消费主义在全球得以迅速传播。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消费主义在不断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有了新的现实表现,衍生出了“符号消费”等诸多新形态,并充斥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在37℃、72 h培养时间条件下,研究接种量的影响,分别以1%、2%、3%、4%4个接种量下测定酯化力的大小,培养结束后取出,40℃烘干,保持水分在14%左右,取出粉碎测酯化力。每个接种量做3个平行,重复3组实验。

企业应加强合规文化宣传教育,强化“合规高于一切”的文化理念,持续引导干部员工改变“重业务轻制度、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导向,通过合规文化宣传使合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微信、网页等媒体,创新开展合规文化宣传活动;强化违规案例警示教育,对违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员工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将合规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用优良传统推动合规文化建设,用合规理念丰富优良传统,增进员工对合规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人人、处处、事事、时时”守法合规的文化氛围。

(一)消费主义的现实表现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追求和崇尚体面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究其根本来说是资本霸权逻辑下的一种衍生物,是资本在社会生产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巩固其极权地位,继续保持它的最大增殖而刻意建构的一种行为模式。消费主义其现实表现:从消费模式来看,它“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模式”(毛勒堂、高惠珠,2014)。 随着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改进,资本为了实现其增殖的最大化必然尽其所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而这种扩大再生产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商品的过剩。所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消费主义的行为模式,以尽快促进消费便是资本的首要选择。从消费理念来看,消费主义控制下的消费者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而是为了通过在消费过程中确证自身而进行消费。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出,消费者其“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从消费选择来看,一方面,资本家通过广告宣传、代言人等方式将其产品品牌化,宣扬其产品的独一无二性,诱惑人们消费;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在消费主义思想的刺激下往往会侧重于品牌、奢饰品消费,其试图通过自身所消费的品牌以及奢侈程度来展示其社会地位,进而获得他人认可。

消费主义的兴起是与资本的趋利本性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消费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其生产完全受利润动机所支配,其生产必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和利润。消费主义的建构正是以维持资本的增殖、满足资本的趋利性为首要目标的。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要素,其趋利本性在其逻辑行为中扮演着主要的驱动力。资本为了实现增殖,其必然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而只有这些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在市场上被消费者购买,资本的增殖才会实现,资本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大量商品的被消费是资本得以增殖的关键一步。但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增殖必然是建立在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基础之上的,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购买这些被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情形下,便会造成大量商品的生产与实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为了使商品在市场上得以被消费者消费以完成资本的增殖,资本家便利用各种手段如网上交易、广告宣传、信用交易、制造虚假需求等方式方法,以促进消费者进行无限制的消费。一句话,在消费主义的行为模式下,消费者只是为了资本的增殖而服务。

(二)消费主义的社会影响

评价:1.满足“差一点饱”的客人。2.未曾试过的菜品可以先来试试鲜。3.满足减肥的顾客,或者体力工作者对餐量的不同需求。

消费主义的产生缘由与实质

消费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上述诸多的现实表现和社会影响,那么消费主义其得以展开的内在动力或本质成因是什么呢?毋庸置疑,便是资本和资本逻辑。资本为了保证其在社会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统治力进而维持其增殖,不得不建构出消费主义这样一种与其运行逻辑相符合的价值体系。此外,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劳动-闲暇”二元论的劳动异化现象也促进了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消费主义生存和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和基础。

虽然消费主义是资本为了促进本身增殖所建构的一种的消费模式,直接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商品产出,但是消费主义一经产生,其影响便很快超出了资本增殖这一原初目的其本身范围。首先,基于消费主义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资本增殖逻辑,其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大与自然界承载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陈学明,2012)。在这一矛盾下,生产的无节制索取和大量无意义的异化消费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新陈代谢”发生断裂,进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是生态危机。其次,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不仅人们的消费变得日益符号化、奢侈化,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下被重新建构,人们的交往基础不再是“情投意合”,而是在于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同等的消费水平和能力。人们通过消费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日益功利化、利己化,人际交往日益失去其本身意义。最后,消费主义的扩张势必会带来人的发展危机。消费主义作为资本实现增殖的一种手段,其是以资本生产为基础和目的的。而在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下,马克思认为“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人们消耗支撑其异化消费的大量的时间来赚取足够的货币,而用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却相应减少,进而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消费主义与资本的趋利本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动作、言语、情绪、敌对、妄想、性兴趣、幻觉等危险因素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在分析患者危险因素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及行为,从而避免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二)消费主义与资本统治方式的变化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之间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能力的确证主要通过生产领域,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人在劳动过程确证了人的类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是一种与其自身相异化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异化劳动不仅使劳动者与其自身的劳动相异化,更使得其与自身劳动产品以及与他人之间也成为了一种异化关系。虽然人们试图通过在劳动中赚取足够的货币来摆脱这种劳动进而摆脱异化,但这只是一种单纯的幻想罢了。作为资本在消费领域建构统治地位的产物的消费主义,其在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领域异化状态的一种延续。消费主义下人们的消费动机并不是出于本身需求,而“只是充当了一种消费机器,为了消费而消费”(陈学明,201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使人们产生了“劳动—闲暇”的二元论思想。人们通过沉溺于消费活动来逃避异化劳动,消费主义因此也具有了生存和延续下去的基础。

(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资本统治方式的变化具有内在联系。资本对人们的统治方式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消费主义便是资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其统治地位所依赖的主要手段。其在价值观上体现为从“够了就行”转换成了“越多越好”的价值理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资本家通过暴力手段使劳动者与其生产资料相分离,进而制造出大量的雇佣工人来保障其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积累和统治地位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在当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商品的被消费的需求和实际消费需求的不足的矛盾,使得资本不得不改变统治的方式方法,进而在消费领域建立其统治地位,以确保资本能够在市场上能顺利实现增殖。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充斥于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在消费主义盛行下,支配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动力已然不再是出于消费者本身的内在力,而是一种被异化的、被资本支配的一种外在力。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不再是行为主体,而只是资本在实现增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整个消费领域都处于资本所建构的消费主义文化领导权之下。

超越消费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消费主义在当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不仅日益主导着众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走向异化消费,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当今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助长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消费主义其推崇的价值观必然是与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相违背的,所以,超越消费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的必然性。

(一)消费主义行使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功能

消费主义在本质上行使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功能。它使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过程中而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否定意识。资产阶级从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出发,也自然会宣扬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消费主义盛行下,商品似乎具有无限的魔力从而促使众多消费者进行无限制地消费,而消费者也似乎在消费中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从而将消费看作生活的根本原则。但是,当透过这些现象的表面而深究其本质时,便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于人们行为意识的一种主导而已。这种意识形态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消费可以满足自身一切的幻想,意图让消费者沉醉于一个充满享受、消费的生存状态。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说:“关于消费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这个年代终于能够正视人及其欲望”。这种以享受、舒适和奢侈消费为主流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使人摆脱了古老的禁欲思想的束缚,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其实质却是使人们在不自觉的消费中成为了资本增殖的手段,最终“资本的狞笑被消费狂潮所掩盖,每个人都成为资本盛宴上的祭品”(张旭,2018)。但是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只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资本的终结,消费主义必然被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所超越和替代 。

(二)确证人的本质在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

生产与消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商品的价值产生于其生产过程,实现于消费过程,生产与消费二者是统一于整个过程之中的。但是在现代消费主义影响下,消费的作用却被极大程度拔升,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所在,人们普遍将消费视为生活的根本原则,甚至“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鲍德里亚,2014)。而造成的结果便是虚拟经济、消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实体产业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社会生产力被逐渐消解。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决定消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作为人类一切活动基本前提的物质资料生产如果在社会历史中失去其基础地位,那么毫无疑问整个社会历史将会失去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超越消费主义,引领消费者从消费领域回到生产领域以体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衡量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不是以消费主义为标准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然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资料的需求了,而是转变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美好生活的需求。这种基于美好生活需求所构建的生活方式定然不是以消费主义作为衡量标准的。消费主义价值观鼓励一种“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要求把“消费”当作人们自我价值实现和幸福体验的唯一方式。衡量人幸福的标准也被归结为拥有财富和消费物品的多少。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内涵上有本质性区别。每一个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反映着其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便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享受型消费,越发倾向于发展型消费,更加注重消费的多样性和适配性,追求精致化的生活理念”(翟绍果、谌基东,2017)。而消费主义正如上文所述,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剥削和极权特质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替代。对于消费主义这种异化、错误的消费观念的摒弃,其不仅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更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6)

2.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7.张旭.警惕消费主义消解社会发展根基[J].人民论坛,2018(6)

8.翟绍果,谌基东.共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

基金项目: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063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  

论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超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