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论文

社会变迁中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

孟 威 1,吴香芝1,杨甜甜2,裴书琳1,王明伟1

(1.江苏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根据社会变迁的特点和沛县武术发展与流变的实际状况,其发展过程被划分为传统自在期、探索发展期、繁荣期和退却期4个阶段,本文对体现沛县武术发展状况的习练人群、传承方式及内容、武术活动的开展、习武的动机与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沛县武术在发展与流变的各个时期均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自在期主要受到自然灾害、动荡的社会环境影响;探索发展期主要由于社会环境日渐稳定,武术的技击性趋于弱化;繁荣期主要因为国家政策导向及改革开放的推动;退却期主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传承人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关键词: 社会变迁;沛县;武术;发展与流变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古称“沛泽”又称沛国、小沛。秦灭六国后,设沛县,属泗水郡。自秦汉以来素以 “汉汤沐邑”、“刘邦故里”、“明光世家”、“武术之乡”而闻名于世,亦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美誉。

[1]周则明,胡友彬,张鹏,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09-210.

沛县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沛县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归属和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变迁,沛县武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武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经过较长时期的辉煌,也经过一定时期的萎缩,目前沛县武术发展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挽救,但是传承问题依然存在。在诸多学者“保护传统”、“回归传统”、“振兴传统”的呼吁下,以及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前后对沛县武术界15位知名代表(以字母A~N表示,详见表1)进行访谈,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并依据沛县武术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本研究旨在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武术精神,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国武术事业添砖加瓦。

1 沛县武术发展与流变过程考察及分析

沛县武术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起落兴衰,为较真实呈现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历程,以中国社会、政治的变迁为背景,结合沛县武术发展与流变的实际情况,可将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划分4个阶段(传统自在期、探索发展期、繁荣期、退却期)。

表1 沛县访谈人物一览表

1.1 传统自在期:沛县武术体系生成及各门派的形成

沛县武术发展的传统自在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生产方式以及沛县的地理位置因素,铸就了这一时期沛县武术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沛县政府也积极响应,于1981年成立了沛县武术协会,在此之后3年间沛县各乡镇政府先后成立了26个武术协会,与县武协相互配合管理沛县武术事业。1985年在沛县武协的努力引导下境内12个门派分别成立了自己拳社,一是方便武术的传承与交流,二是方便政府的管辖[5]。此后几年内沛县政府先后鼓励一些有名望的拳师成立武术馆(校),并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优惠,使沛县许多练武场转变成武术馆(校)。在政府引导之下武术馆(校)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使得沛县武术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沛县于1992年被第一批授予“武术之乡”称号。

从2018年9月份开始,京东物流已经开启了个人快递业务,这会对当前的快递格局有什么影响?王振辉认为,“京东物流是一家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企业,我们希望所有跟物流服务相关的,无论是对商家的,还是对消费者的,只要找到京东物流,我们都能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这是我们推出的每一个产品的宗旨。”

建国之后,沛县大部分村镇依然保持着农耕生活,在农闲时期人们依旧会聚集在习武场内切磋较量,尚武之风高涨。1958年孙禄堂来沛工作,孙氏太极拳传入沛县,十二大门派形成。但是文革初期,沛县武术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受到严重破坏,至文革的中后期,沛县武术活动在沛县政府的重视下迎来了又一个高潮期。全县上下从县到公社、大队而至小队等各级政府或组织都对武术活动予以政策支持。由于社会的安定,武术的技击性逐渐淡化,表演性逐渐深化。武术也悄悄地变成了拳师谋生、取悦于人的一种手段。同时,由于对竞技武术进行大力投入,沛县武术队培养输送出了一批闻名中外的武术运动员。

1949年至1976年为沛县武术的探索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武术展开挖掘整理工作,拳师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武术活动的开展也呈现出比较乐观的局面。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日渐稳定,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日渐弱化,竞技武术自此登上舞台。

对于悬浮架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几何方位不断变化下的测量,通过如下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第一种情况为:在同一位置时,悬浮架保持水平姿态进行测量,此时4个测量点的坐标分别A(x1,z1)、B(x2,z2)、C(x3,z3)、D(x4,z4)。第二种情况为:在水平状态的基础上,沿z向移动b,并绕Y轴旋转θ,此时4个测量点的坐标分别为Am(x1,m,z1,m)、Bm(x2,m,z2,m)、Cm(x3,m,z3,m)、Dm(x4,m,z4,m)。

1880年至1925年间,全国各地著名拳师先后聚于沛县,并开始授徒传艺。在师徒传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沛县武术各大门派,为沛县近代武术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地的地主豪绅会训练一些人员用于看家护院,也有一部分组织专门培训用于看家护院的保镖团体。由于外来难民增多并与原住民摩擦不断,于是外来难民聚集起来反抗,后来沿着微山湖边狭长地带出现了许多练武的民间团体,后来被称为“湖团”。

1.1.2 沛县武术发展状况归因

1.2.2 沛县武术发展状况归因

1)灾难频发的自然环境

沛县在历史上一直是国家或州、府郡的交接处。远离政治中心,加之古沛交通闭塞,因此形成了政权的半真空或真空地带[1],社会环境较为混乱,民风彪悍。到明清时期,沛县尚武之风渐浓。明清科第状况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武风状况,明朝文科进士4人、举人17人,而武科仅有举人3人,清代文科不足明代的一半,而武科却出现了7位进士和48位举人[2]。此外,据《沛县武术志》及《沛县志》记载,清朝末年自然环境恶劣,黄河灾难频发,难民增多,周边难民多聚于沛县,其中不乏有各个拳种的武术名家移居沛县,使得沛县武术种类增加,武术体系初见雏形,如李派梅花拳祖师李振亭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因为家乡水患严重不得已迁至沛县并定居,使得梅花拳花开沛县,终发展为沛县一大门派。难民和原住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群众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经常发生争斗,这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沛县武术的发展。

(1)在新浪云平台注册账号,实名认证(微信接入开发者模式要求所用服务器地址必须实名认证),创建应用,指定二级域名。

2)战争频发、匪患动荡的社会环境

清朝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农民纷纷聚集起来抗争。其中,诞生于皖北的捻军、“太平天国”运动的“太平军”及“大刀会”等民间起义军频繁在沛县活动,并多次掌控沛县。在此社会环境下,沛县民众纷纷习练武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由于沛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参加起义失败后武师们的天然避难所。随着外来武师的大量涌入,使沛县的尚武之风更加活跃,成为了周边地区的武术“圣地”。外来拳师纷纷聚于沛县,带来了自己的拳种,通过交流后不断完善并开场收徒,经过发展后形成门派。如武当大洪拳祖师张栋书、刘派梅花拳刘保军、徐派少林拳徐太清等著名拳师,均是慕名或者途径沛县与当地拳师切磋后决定定居沛县或者收徒,使得沛县武术体系日渐丰富。当时,各个村庄都有各自的校武场,村民在闲暇时,也会相互切磋技艺,将武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

选取了10个位于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的流域,流域的面积34.6~5580 km2。所选取的流域均具有40 a以上的水文数据,其中Camp Creek,Hedley Creek,Tulameen River,Similkameen River at Princeton,以及Similkameen River at Hedley 是属于一个嵌套流域。这10个流域的面积A(km2),区域降水量P(mm)和干燥指数PET/P如表1所示。

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康复院、图书馆、理发室、健身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一应俱全,社会信誉度高,入住率高,甚至申请已经排到了几年以后才能入住。

民国时期,社会混乱土匪活动猖獗,由于沛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土匪的重灾区,不仅是华北的土匪活动主要出没地,也是长期以来“逃亡土匪的避难所”[3]。在此背景下,沛县各门派纷纷大力开场授徒,习武人群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体,也有了更多的习武需求。沛县民间武术发展至巅峰,每年沛县都会举办比武大会,其中1923年举办的比武大会规模最大,历时7天,观众达15万人次,几百名著名拳师参与。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许多著名拳师纷纷踏上抗日战场,沛县武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宋派少林拳宋月明在“九一八”事变后,任孙殿英部武术教官,后被国民党韩德勤聘为武术教官。

1.2 探索发展期: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碰撞

辛亥革命之前,由于沛县多为农耕生活,有“农闲”和“农忙”之分,加之外来难民和原住民矛盾频发,因此,无论是难民还是原住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都积极投入到习武练武的活动之中,尚武之风浓厚。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混乱,战争频发,沛县境内习武人群逐渐减少。群众练习武术的目的多为保护自身利益以及抵抗侵略、报效祖国,还有少数拳师为了维持生计而开展武术教学和练习。在此阶段沛县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依托于师徒传承形式,传承内容以传统拳种为主,注重实用性和技击性。

1.2.1 武术活动基本开展状况

建国后,沛县的武术逐渐从战争的低潮中走出,人民群众又积极投入到武术活动之中。在此期间,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之外,在少数学校之中也有武术课程。其中传统的师徒传承内容以传统拳法为主,学校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集体训练的方式,传承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为辅,注重武术的表演性。习武目的与用途也随之发生改变,有一部分传统师徒传承形式的徒弟(或学员)比较注重武术的技击性,大部分习武者练习武术最终自己再收徒和教授拳术,而成为一种职业。但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职业在70年代后期有萎缩趋势。在此时期,拳场依然是传承武术的主要场所,拳场的设立为后期沛县武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沛县拳师和练拳人员1960年前后有增加趋势,1970年前后呈下降趋势。传统的师徒传承依然延续,之前流行的“湖团”形式逐渐消失。在文革期间,沛县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练武场,在“农闲”或茶余饭后村民就会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沛县少数学校也开展了武术课,如沛县业余体校不仅开展了武术课,并拥有自己的武术专业队。至文革中后期,沛县各乡镇均设有“表演大棚”,在定期进行演出的同时也会进行教拳,一些拳师在此启发下纷纷在家乡设立拳场开始授徒。也有一些拳师纷纷走出家乡沛县以外的地区建立起“场子”,并在当地收徒授拳。

杨梅并没有被打晕,之所以装作被打晕,不与盗贼冲突,是爸爸教给她保全自己不再受二次受伤害的上上之策。就在杨梅佯装倒下后,她听见盗贼从工具包里窸窸窣窣翻东西的声音。还没等杨梅反应过来,嘴巴就被胶带封住了。杨梅立即睁开眼瞪着盗贼,盗贼一看晕倒的杨梅突然睁开眼睛也有点懵。但这个操着东北口音的盗贼连忙说:“我就跟你爸谈点事。你合作点,我就不伤害你。”

1)日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主动与部分学生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运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等手段,把自主管理渗透到各科教学、班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动机,使学生置身于自主管理的客观环境中,产生一种参与管理的需要。

建国之前沛县武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辛亥革命之前和辛亥革命之后。习武属于民间自发的行为。

2)武术技击需求的弱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日渐稳定,武术的技击性退居次要。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沛县人民以武术为手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找到了新的挣钱途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打拳卖艺甚至成为很多拳师的副业[1]。因此,沛县境内很多公社、生产队均有相关政策,鼓励武术表演队外出表演,以所得收入兑换“工分”。并且,沛县各乡镇都设有不同门派的“表演大棚”作为该乡镇的额外收入。此类演出都是表演性质,需取乐观众,才会有演出费。因此,拳师在表演期间故意在传统武术中加入大量的套路化、程式化的元素,使武术表演对从没有习练过武术的观众来说不是那么的枯燥,也使得传统武术逐渐弱化了技击性,增强了竞技性。

原来她家里还有近亲,于是我们坐待事态的发展。起先没有动静,随后我们得到确讯,他们即将结婚。我们还听说爱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默·伯隆”。两天之后人家又告诉我们她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因此我们说:“他们已经结婚了。”我们着实高兴。我们高兴的是两位堂姐妹比起爱米丽小姐来,更有格里尔生家族的风度。

1.3 繁荣期:政府导向下沛县武术培训的规模化发展

1977年至2000年为沛县武术的繁荣期。沛县武术经过探索期的发展,技击性进一步弱化,确立以竞技性为主的武术发展方向。加之国家体委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82年12月),揭开了武术新时期大发展的序幕。沛县领导积极响应,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沛县武术的发展。

1.3.1 武术活动基本开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沛县习武人员逐渐上升(详情见图1)。习武人群主要以青少年为主,中年人群进一步减少,这与沛县各类武术学校、培训机构的兴办以及沛县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大批武校(类似于现在培训机构)的兴起,沛县武术的传承方式逐渐由师门传承的形式向集体授课的形式转变,在此期间沛县许多学校也加入武术的课程,由私密传承向公开教学转变。传承内容也由之前各个门派的传统拳种向竞技武术、健身武术转变,由多元性逐渐向一元性转变。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沛县拳师的思想也渐渐改变,经济利益驱动下进行更正规、更适应社会的教学活动,许多拳师或者拳师的后代开始创办练武馆、武术学校和练武场。截止到2000年底,沛县境内共有武馆、武校32所,教武场460个[4]。更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掌握武术这一技之长,在升学、求职或者投身军旅的过程之中受到青睐。

图1 沛县习武人数变化趋势[4]

在此阶段,传统的师徒传承形式进一步削弱,逐渐被武校、培训机构的集体授课形式所取代。加之沛县相关部门从1985年至2000年间连续举办了15届“精英杯”武术比赛,从初期按门派参赛到后期按各乡镇参赛,各门派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削弱。

1.3.2 沛县武术发展状况归因

1)政府的引导

1.1.1 武术活动基本开展状况

在获得“武术之乡”称号后,沛县政府积极组织并举办各类武术比赛,如“精英杯”、沛县儿童武术比赛等等。此外,沛县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武术课程进入各级中小学课程之中。沛县政府的引导行为为沛县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截止到2000年底,全县115万人之中,有30万人习练武术,使武术真正地在沛县人民之间得到普及。

2)改革开放的推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及社会产业的转型,沛县昔日繁华的武术景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首先是习武人数急剧下降,民间武术团体逐渐消失。习武人群主要集中在各类学生和以健身为主的老年人群体。其次是存在的某几个拳种掌门人宁可使自己的拳种绝迹,也绝不外传,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几乎消亡,彻底地被各类武术馆(校)的集体授课形式所取代。最后是武术的内容,青少年以练习现代竞技武术为主;老年人群体主要以练习太极类、木兰拳及养生功为主。此阶段,沛县的习武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以及中老年。青少年人群习武主要以求学或求职为目的,中老年习武的主要以健身为目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沛县人民逐渐摆脱了农耕生活的束缚,大量的中青年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早时那“农忙耕田,农闲练拳”的景象,逐渐被各类武术馆(校)上课、训练的景象所代替。练武人群也转变为以青少年和中老年为主。无论是武术硬气功表演团的出现还是武术馆校的繁荣,为习武者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沛县的习武之风得以延续。

1.4 退却期:武术活动衰退与健身武术需求增加

2001年至今为沛县武术的发展的退却期,20世纪末沛县武术事业繁荣的景象逐渐退却,武术活动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

1.4.1 武术活动基本开展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范围内人们都在铆足了劲地发展经济,沛县也不例外,沛县政府积极地引导武术项目向第三产业转型。除了引导一些有名望的拳师开办武术馆(校)外,还引导一些拳社向武术馆(校)转型,如大洪拳社成功转型为沛县马元大洪拳武术学校,并被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许多拳师并不局限于沛县境内,纷纷走出沛县,甚至是走出国门开设拳馆。沛县政府在“表演大棚”的基础上成立了沛县武术硬气功表演团,借改革开放之风,这个团队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丹麦、挪威、墨西哥、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作表演,极大地推动中国武术走向国际,武术的“国际风”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沛县武术的发展。

沛县习武人群及各类武术馆(校)逐渐减少,沛县举办的武术活动的次数也逐渐减少。“精英杯”停办之后,沛县相关部门又举办了“沛县传统武术展示”大会,但是规模并不大,参与人数并不多。此外,沛县有关部门在沛县汉城公园、沛公园、汉之源等景区为各个门派设置了专门的习武交流场地,并设有负责人。每天早上、下午均有习武者在此交流学习,但是人数非常少,远不及那些跳广场舞的人群。

图6设振元个数为n个,从左到右依次排列,tn为阵元n延时时间,θ为声束偏转角,d为阵元中心距,c为超声声速,可得相控阵超声声束偏转的延时法则为:

1.4.2 沛县武术发展状况归因

1)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健身理念的加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逐渐增多,外来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沛县之中,对沛县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备现代化特点的外来体育项目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如跆拳道项目目前在沛县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武术项目。截止到2017年底,沛县境内注册的武术馆(校)仅剩两家,而仅城区跆拳道馆有40多家。巨大的反差可见跆拳道在沛县的火爆程度,也说明了武术项目在沛县的没落。

近年来,随着沛县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各种健身产业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仅沛县城区拥有规模较大的健身房7家,每家都拥有大量的会员。太极拳类也因其健康养生的功能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目前沛县城区共有太极拳活动点达50多个,其他乡镇也有近20个,全县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远远超过从事其他传统拳种和现代竞技武术人数的总和[1]

2)价值观念的变化

2月21日下午,水利部在北京举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成立仪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已经深入人心。曾经“不学武术就感觉比别人少点啥”逐渐地转变为 “自身的经济状况比不上别人就感觉比别人矮半头”[6]。因此,如前文中提到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沛县青年外出务工投身于其他行业。武术要么被外出务工的中青年所抛弃,要么被转变为政府扶持的公益事业进行发展,昔日,那热闹的较武场已经消失殆尽。

另外,随着沛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地加快,导致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幅减少。传统武术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达不到个人需求的目的,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目前沛县武术依然保持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成了维系本门派情感的纽带,门派内部的交流由武术交流逐渐转向其他目的或诉求的社会关系[7]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五到十年后,社会消费群体将以90后、00后为主流,他们更能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对实体店的依赖度会更加低。同时,他们更追求个性化,追求自我需求,不盲目跟从,传统的营销方法难以吸引这类人群。另外,由于网络的全天候和全球性,加上无线互联技术的逐步成熟,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传达自己的需求信息,只有互联网经济能满足消费者在碎片化时间购物的需求。

3)传承人受传统思想束缚

现在沛县武术圈内,依然有一些人在练习武术或者从事武术相关的行业,大概有200名中年男性挚爱和痴迷沛县武术,也有一部分人想获得拳术的真传。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武术的传承受个人思想束缚严重,沛县李派梅花拳传人M先生说:“我现在就想练梅花桩功,然后传给我的徒弟们。但是因为我们拳门的个别秘诀我不会,我哥哥会。前段时间,我对我哥说‘您现在也不练拳了,是不是可以把咱们拳门里的东西传给我了?’我哥说‘我肯定传给你啊,但不是现在,等我快走的时候。’”这仅仅是沛县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困境的一个缩影[8],有许多拳师在努力地传承沛县武术,也有一部分人对武术特别感兴趣。但是由于严重受传统思想束缚 (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长子长孙等),只会一些架子、套路,导致传承乏力,使得这些喜爱武术的人逐渐地对武术失去兴趣,导致习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

第一,识配料。想要购买真正的全麦面包,配料表中排第一位的一定是全麦粉,然后是水、糖、油、酵母等其他食品添加剂;第二,看外形。全麦面包横断面为浅褐色,颜色较深或较白的都不是全麦面包;第三,闻麦香。全麦面包麦香浓郁。第四,撕手感。全麦面包富有弹性,撕起来带劲,按压后基本能复原;第五,尝口感。全麦面包粗糙且富有嚼劲。

2 结语

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兴衰起伏。古代沛县武术文化体系的形成,为沛县近代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生了碰撞,改革开放后通过地方政府引导经历了武术发展的繁荣期,以及武术发展的退却期。沛县武术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流变与社会的变迁及流变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传统武术的“慢”不再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9],导致了沛县武术发展的边缘化。

到目前为止,沛县依然拥有浓厚的尚武风气,优秀的人文情怀,还保留着两家武术学校和一家运动学校,但是武术影响范围已经非常小。导致沛县武术的文化内涵不强,社会渗透力弱,文化自信缺失等诸多问题。文化是一个多维且复杂的概念,是人与特定地理环境相互塑造与建构的产物[10]。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的背景下,沛县相关部门应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借助市场手段和互联网途径拓宽宣传渠道;逐步加大对沛县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搭建沛县武术活动平台,促进沛县武术的全民化和生活化;组建沛县武术文化研究机构,使得沛县武术能有效被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近现代武术文化传承流变——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3):335-340.

[2] 民国沛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36-149.

[3] 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M].徐有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38.

[4] 朱德玉,孙敦亚.沛县武术志[M].徐州:徐州市新闻出版局,2000:286.

[5]陈威,赵先卿,王舜.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武术活动——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6):10-19.

[6] 邱世海.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04):124-126.

[7] 林小美,杨建营.武术发展历程的阶段论[J].体育科学,2006(09):75-78.

[8] 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30(7):81-96.

[9] 温 搏,王 静,王旭景,等.中华武术核心思想流变及其文化生态成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51-56+68.

[10]郭瑞青.区域武术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以河北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3):254-256+248.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eixian County Wushu in Social Changes

MENG Wei1,WU Xiangzhi1,YANG Tiantian2,PEI Shulin1,WANG Mingwei1
(1.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221116,China;2.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eixian wushu,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raditional self-expectancy, exploratory development, prosperity and retreat period.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ining crowd, inheritance mode and content,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ctivities, the motivation and use of wushu which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Peixian wushu.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change,Peixian wushu w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factors in each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mong them,traditional self-expecta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turbulent social environment.During the period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able,and the attacking ability of wushu tends to weaken.The prosperity period is mainly due to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retreat period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s, the change of people's ideas and ideas, and the fetters of the inheritors by traditional ideas.

Keywords: social changes; Peixian county; wushu;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3X(2019)08-0670-05

收稿日期: 2019-03-19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TY008);2016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890010);2018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项目(18XSZ-048);2018年度校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 (2018YXJ364);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8TYB002)。

第一作者简介: 孟 威(1994~),男,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历史。

通讯作者简介: 王明伟(1978~),男,江苏沛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历史,E-mail:wangmingwei7808@163.com。

标签:;  ;  ;  ;  ;  ;  

社会变迁中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