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开放性试题的审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浅谈论文,试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文综试题和地理单科试题,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而其得分率又很低。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导致答题偏离主题和不够全面。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回答好地理开放性试题的首要条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用最平常的心态看懂题意、看清图示,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做到不走题、偏题、漏题。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审题型
审清题目是叙述性问答题,还是分析性问答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错答。请看下面两题,(1)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别大?(2)为什么说我国东部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别大?乍一看两题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大相径庭。前者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道因果关系题。后者要求用论据说明论点,即用具体事实说明南北温差大的情况。再如2005年文综全国卷I第39题第(4)题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如果没有注意是什么、为什么的区别,审题不当的学生就往往只答主导自然条件,而漏答其形成原因,只能得到其中的小部分分数。一般地说,凡是“是什么”的试题,只要求依据试题的条件正确回答结论即可。凡是“为什么说”的分析性问答题,不仅要求正确回答结论,而且要回答结论的成因,这一类问答题应围绕题目尽可能多答,以达到分析透彻、全面的效果。
二、审关键词
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例如广东2002年高考地理卷第35题: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怎样变化?由于不少学生把前提条件中的关键词“此角度”理解成了黄赤交角,因而答出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的答案。又如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的原因是由于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伸入大陆内部,扩大了暖湿西风气流的影响范围,而很多同学答成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又如2005年天津文综卷第39题第(1)题用实例评价A区域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时没有注意游览价值这个关键词,就会容易误答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使答题范围扩大,无效回答增加,答题时间浪费,而导致游览价值的重点淡化,得分率很低。
三、审时间
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如2004年文综全国卷I第39题的第(3)题,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时代背景,学生应回答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但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第(4)题,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回答时应放在“近年来”的背景中,学生应审时度势地分析辽宁省钢铁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变化中既有有利的变化,又有不利的变化。该题平均得分仅为2.78,难度系数为0.4633,多数考生只回答了有利的变化,即交通条件的改善;而没有回答不利的变化,如省内煤炭资源的枯竭。
四、审空间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进行有效回答。确定区域位置的方法有:根据经纬网;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如海陆轮廓,包括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等;国家轮廓;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和分布状况;点状事物,如城市、山峰、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此外,湖泊的轮廓、地形区的分布、地表的高低起伏、等高线的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例如2004年文综全国卷(浙江等省区用)第36题,根据经纬度、河流、湖泊、等高线等信息确定区域位置是解题的关键。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纬度40°,经度在东经60°~东经70°附近。南纬40°的相应经度间为印度洋海域,与题目不符;北纬40°的相应经度间为中亚地区,与题目相符合。结合图中的湖泊、河流、等高线等可进一步明确该地为中亚地区,许多考生就是因为不能正确确定其为中亚地区而导致大量失分。再如2004年春季高考第36题第(1)题问该地形区的名称。根据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确定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但许多学生误认为是东北地区,以致后面的几个与黄土高原有关的问题,当然完全不能得分了。 考生没有注意到该地最冷月气温只有-10℃左右,也没有注意到该山迎风坡基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基带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北山区基带应是针阔叶混交林带,最冷月均温远远不止-10℃,山麓的海拔在200米左右。有的考生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但答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叙述的分别是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题目问的是此地是什么地形区,而不是问这座山的名称。所以,答出太行山,虽然对后面几道题的答题影响不大,但此小题却不能得分。2005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6题第(2)题中如不能对B城市进行正确定位,就会导致本题14分全失的情况。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Ⅲ的第39题、天津文综卷的第36题和39题等都需要对试题进行空间定位后才能正确回答。
附图
五、审图名
如著名的有关《地球出汗了》地理漫画题中有这样一个小题:该图体现了什么地理环境问题?一些学生看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图名中的关键字“汗”,因而未能切中知识要害: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后续题皆错的遗憾。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第36题图名中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文综全国卷Ⅱ图名中的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等都对正确解题具有重要作用。
六、审坐标数值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只看降水量柱的高度,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数值。如200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第32题。a、b分别是甲、乙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1)反映图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a、b两图的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_。(2)依据图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附图
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注意到a、b两图中纵坐标单位数值不等的因素,简单地根据图示得出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的结论,就难以确定甲、乙两图对应的气候资料,也就较难正确地回答第(2)题。本题的另一个难点是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到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实际上地中海北岸地区,虽然纬度超过40°,也是地中海气候。这是由于地中海面积相当大,冬季海面上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气温高,导致在本区低空形成一个局部性低压。它一方面对大西洋气流有摄引作用,促使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多雨气候;另一方面,地中海的水温较高,也使沿岸地区更加温和。夏季则相反,地中海比周围大陆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起加强作用,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在这一地区的分布纬度偏高。如能注意到a图的单位数值为10毫米,b图的单位数值是30毫米,把全年的降水量数值累加起来,得到a图的年降水量约为160毫米,b图的年降水量约为640毫米,结合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较容易得到甲、乙两地对应的气候资料,并能较为顺利地回答第(2)题。
七、审图中隐含条件
如2004年文综全国浙江等省用卷第39题第(3)题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就不仅要从图中的煤铁图示,得出有丰富的铁、煤资源;从与辽河的位置关系中分析得出辽河水的作用。还要从隐含条件东北密集铁路网得出便利的交通,从辽河平原得出农业资源丰富,从辽宁超级大城市个数居全国首位,得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结论。如果光就图论图就会漏答上述要点。如有这样一幅图:沿海地区,一条河流入海,仅在边角有一条100米等高线,河流入海处有点A。问A处建港口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结果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边角等高线的暗示,因而漏答“平坦的陆域地形条件有利于建码头”这一知识要点。再如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第36题中第(1)题前半个小题简述三个剖面的地形特征。其实图中暗藏了一条“等高线”,就是图中的两条小路。到过山区、丘陵地区的人都知道,人们为了行走方便, 山区和丘陵地区沿河岸分布的道路尽可能沿等高线修筑,只要地形不是特别崎岖,道路会沿河流从下游向上游以缓坡状抬升。因此,在图中这一范围不大的区域内的两条小路可粗略地看成某一高度的一条等高线。由此可判断出AA′剖面线中间有一宽阔的河谷,BB′剖面线中间有一峡谷,CC′剖面线中间有一较宽河谷。当然这一小题的判断也可以直接通过三条剖面线的分析得到。
八、审题目内容与课本联系
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然是教科书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即使材料新颖而隐晦,甚至游离于考纲显性知识点之外,但在教科书中仍可以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所以,联系教科书,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找到学科知识的对应点,有利于提取相关知识点,以便破题和答题。例如2003年江苏卷第33题第(2)问要求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3)问要求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答题时根据高中必修教材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得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压力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根据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得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把两者结合起来,得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再对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结合教材,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即“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革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等。”
九、审分值大小
文科综合及地理单科卷的开放性试题后一般都有相应的赋分规定,每一设问注明分值,实际上就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相反。例如2005年北京文综卷第40题第(2)题说出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井冈山地区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应避免的环境问题总共只有5分,而前面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占去3分后,应避免的环境问题只有2分,因此答案就必定是很简明扼要的了。
以上是本人在提高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审题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当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