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信常识成为常识
□许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被一件件怪诞的事情吸引目光,简直是身不由己。那些被称为“热点”的事,之所以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被牵动,是因为我们为之动了感情。
最近,我参与了一个关于“回归常识”的活动,地点在重庆,于是我总是会想起之前重庆公交车坠江的那桩惨剧。这令我有机会认真思考了一下,我们的常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常识,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我们不需要知道核裂变的原理,不需要明白心脏外科手术的做法,不需要懂得量子力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一样能过日子。但常识是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应该明白的事情,是我们从小到大为人处事的基本依据。以前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误会,有那么多没常识的人也长大成人了。
在我的认知中,成长有三个标准:有常识,知分寸,敢面对。我很赞同武志红老师的“巨婴说”,但我过去总是认为“巨婴”不知分寸、没有担当,现在看来,他们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没有常识。
常识之所以是常识,是因为其简单易懂,连孩子都能懂。连孩子都懂的事,偏偏许多成年人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无知,为什么?
另一个高票参选的人就没这么简单了。2018年3月,纽约地区连降两场暴风雪,很多树木和电线杆倒在路上,警方在危险路段都设置了警示标志。有一个叫安东尼的大叔大概以为,警方在208号公路上设置的警示标志是用来练习绕桩的,便不顾危险,奋勇向前,结果轧到了带电的高压线,汽车起火,他当场死亡。事实上,安东尼本身就是一名电工。一个专门跟电打交道的人,要是他真没常识的话,恐怕很难活到35岁;但他恐怕也并不真的相信常识,因而也就活到了35岁。
可见,有时候知道常识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相信常识就不那么简单了。
近年来,学校秉承“和谐”教育理念,坚持“发现”教育主张,顺势而为,守道而创,优质而立,通过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发展三大途径,让师生在最美的校园里发现最好的自己,培养“品重学成、冠冕群伦”的优秀人才。
美国有一个带有玩笑性质的“达尔文奖”,每年颁发一次,主旨是表彰那些“因为愚蠢而主动把自己排除在人类基因库之外、为人类的进化做出贡献”的人,获奖条件是把自己弄死或者弄到丧失生育能力。这个奖项广受欢迎,每年都有很多人参选。
2018年,以高票参选的有这么一个19岁的柏林小伙子。他跟女友争吵时,因为生气把对方推到河里,觉得还不解恨,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要把她摁在水里。问题是,那是在冬天,他的女朋友会游泳,而他自己不会。姑娘很快游上了岸,只是有点儿失温,但很快就恢复了。小伙子则是被闻讯赶来的水警们拖上来送进医院的,在医院里挣扎了两个月左右,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死了。警方还怕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挣扎得不够辛苦,送了他一个故意杀人未遂的罪名。
Prediction of Vessel Traffic Flow Based on Grey Markov Model
据2010年印尼的人口普查,“有283.25万国民承认自己是华人,占印尼总人口的1.2%”。[12]印尼的华人华侨主要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在几个世纪中不断地移居到后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印尼。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华族长期被视作外来民族。
任何一次意外事故的发生,都是一连串小事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的原因拆成单个元素看看,有哪一个不是司空见惯的?只是它们那一次不幸凑在了一起。那一次,代价惨痛,或许总算让人们相信了一些常识。从此以后,司机师傅们的工作环境多少会有所改善吧。
朱自清评价闻一多的三个人生阶段是:诗人、学者和斗士。从青岛时代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是闻一多的学者时期,他从唐诗研究开始,上溯至《诗经》《楚辞》和古代神话,兼善考证和义理。他反对别人将他称为诗歌的技巧派,在诗歌批评上,闻一多不是效率论者;同时,他也不赞同将他定位为“故纸堆内讨生活的”考据家。闻一多对臧克家说:“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2]380其实他的意思是,单纯的唐诗考证和专题阐发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至少无法见到论者对于诗歌研究的真正功力。闻一多要做的,是编撰一部诗的文学史。他对臧克家谈到具体的原因:
我的内心其实还抱着一点不切实际的希望,希望除了“不要去干扰掌握着自己命运的力量”,大家还能领悟到,常识是能够帮助我们的,是值得信赖的。
我希望相信常识也能成为常识。
标签:分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