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QE时代中概股审计风暴恐更严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厉论文,时代论文,审计风暴论文,QE论文,中概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中,美国监管部门对中概股(中国概念股)的审计风暴似乎突然进入了“静稳状态”。甚至有人认为,持续三年的中概股审计风暴已经基本结束。但需要提醒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是,这种观点很可能过于乐观了。 在这之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调查一些中概股账务是否涉嫌造假时,认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所”)“刻意”不提供相关审计文件,因此对其作出惩罚措施,裁定将暂停四大所的审计资格半年。四大所提出上诉,表示事务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无法提供文件给SEC。事情在2014年6月突然峰回路转。SEC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四大所与SEC可能就和解协议进行协商。外界估计,这不但有助于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更令中概股的审计危机出现了转机。 但是,笔者认为:短期内结束审计风暴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肯定,2014年年底美国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后,在未来一两年时间内,投资机构做空中概股的行为不仅会持续,美国监管当局对中概股的监管、审查甚至可能更加严厉! 这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美监管部门有意将审计扩大化。 从2011年开始,由于一些中概股涉嫌财务报表造假,在SEC的严厉打击下,逾50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退市,超过40名相关人员被控涉嫌欺诈罪。现在SEC又把目标对准了其他200家左右的中概股,要求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这些中概股的审计文件。 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保险、能源和电信领域的国企;第二类是极具竞争力的大型私企,如百度、携程等;第三类则是一些中小民企。大部分出现造假问题的是那些中小民营企业,但SEC却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中概股,其原因不禁让人深思。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部分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数据,可能涉及国家机密;中国私企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审计数据,则可能涉及中国的大数据。所以,SEC这次要查看中概股的审计文件,其醉翁之意,不可不察。 另外,SEC对于要求四大所提供相关审计文件裁定,确实暂时没有生效。这只是因为四大所已上诉,司法诉讼程序仍在进行中;更重要的是,如果四大所的审计资格真的被暂停,将造成100家中资企业暂时无法在美国股市交易——这个影响过大,SEC才不得不多加考量。 当然,美国监管当局对本国企业的利益,不仅体现在这种暂时性的战术保护,更体现在其一贯的双重标准,即对己宽、对人严。而随着QE的退出,美国经济在外部刺激手段消退、经济增长更加依靠内生力量时,这种保护手段必然会进一步强化。 原因二:美监管部门长期执行“双重标准”。 中概股被曝出涉嫌财报造假事件后,不仅引发了美国做空机构的做空浪潮,也引来了美国监管机构SEC的调查和严厉处罚。惩罚造假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深挖细节,可以发现美国的公司对于中概股的这些问题,也有无法撤清的责任。 自从中国国企、部分实力强大的民营公司开始寻求美国上市,美国各大投行、私募基金和会计、审计机构纷纷深入中国寻找到美国上市的候选民营企业。这些机构(尤其是投行们)一方面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概念注入这些民营企业,再经过多次粉饰、包装,让其成功在美国上市;另一方面,协助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反向并购方式,以避开SEC的全面资格审批,迂回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投行、私募基金等机构通过上述两大方式,协助部分暂时不符合条件的中国民企到美国上市后,时机一到就高价退出,获利丰厚。然而,正因为这些机构的刻意包装,导致中国民营企业的很多概念都是依靠无形资产来支撑的,等到这些被粉饰过的企业被揭发有问题甚至被做空后,中概股受到严厉指责与处罚,对其进行包装、从中获利的投行等机构的责任却没有被深究。 在这里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除了部分中概股确实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外,许多在美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的问题,会不会有因为无知、对美国证券市场规则不熟悉,而听任美国的投行等机构对其粉饰、包装的成分呢?这个情况显然存在! 但难道美国SEC会不了解当中的猫腻?那为何最后受惩罚最重的却是中国企业呢?除了美国实行的标准不一外,很难找到其他解释的理由! 实际上,美国对己宽、对人严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美国的会计制度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自从美国政府在2009年修改美国会计准则后,美国本土的企业很少有实质性的破产。 因为按照美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企业负责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在财务上承认还没有实现的损益。打个比方:某人投资了价值100元的商品,如果该商品的价格跌到70元,这意味着亏损了30元,但美国修改了会计制度之后,只要投资者打算长期持有这个商品,就可以不承认亏损了30元,在做账的时候,仍然可以100元入账,表示这个商品的价值是100元。 美国政府这样做实际上是让企业在清理资产负债表时,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至少在账面上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更加不会出现破产。 原因三:美国希望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秩序。 从市场规则的技术层面分析,对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每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都有独立的司法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由于审计文件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审计机构需要在中国有关部门同意后,才能将此类文件转交给境外机构。 但美国监管机构却极力挑战中国的司法独立权,认为SEC有权依照美国法律允许的方式寻求调阅文件。在遭到中国拒绝之后,美国还曾要求和中国签下协议,让双方有权审查两国会计公司的审计工作。虽然该协议表面上很平等,但实际上,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有两三百家,却没有一家美国企业在中国上市,这种协议一旦签署,等于是单方面开放了美国审查中国会计公司的审计工作。 美国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希望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秩序,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警惕与限控的意图。 也就是说,前两个因素的目标还具有普遍性,那么,在第三个因素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针对性就更强了。而且,随着QE的退出,各大市场对于国际资本的争夺会更趋激烈,而对于竞争国企业的打压,将深刻影响资本对投资方向的选择。 美国退出QE政策后对其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有多大,暂时还难以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国际资金会更愿意投资美国本土的上市企业,以求稳定与安全,而避免让资金冒险流向已陷入信任危机的中概股。 因此,美国退出QE政策在总体上对中概股并非好事,美国监管当局对中概股的严厉监管和审查暂时也不会停止,投资机构做空中概股的行为也会风云再起。 那么,中概股应该如何趋利避害? 从辩证角度上分析,QE的退出和审计风暴,对于已在美国上市或者寻求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监管部门而言,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太坏的因素。 因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将被迫认清,在“走出去”过程中,只有加快学习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进行自我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届时才能应对外国的挑战。 中国监管部门则应该在金融改革上多下工夫:一方面,让条件符合的企业能在A股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趁此机会仔细考察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尽量避免部分不合格的企业到美国上市,免得其他赴美上市的企业信誉连带受损。 同时,中国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成员国签署多方协议,通过加强各国相互之间的执法效果,解决跨境监管的协作问题,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宽阔的渠道,以便其投资中国这个发展非常快速的经济体,分享中国经济稳步向前所带来的红利。 如果说,国家联合防腐是中国经济的治病手段,那么国际联合监管则是强身之举!后量化宽松时代中国股票的审计风暴可能更为严重_sec论文
后量化宽松时代中国股票的审计风暴可能更为严重_sec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