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认同是生活于政治体系中的人们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情感上的归属感,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和政治行为的规范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群体的政治素质优劣、政治认同程度高低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以及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价值认同、制度认同、绩效认同三个维度来考察高校学生干部政治认同现状,探索高校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拓宽高校学生干部政治实践渠道。
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青年学生,对青年寄予勉励和希望,青年一代有抱负、有担当,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后劲力量。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牢牢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这一群体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在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过程中,在目前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认同模糊以及政治冷漠现象的现实困境之下,对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育。
一、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一)价值认同现状
价值认同主要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价值、主流意识形态等的认同。价值认同作为合法性资源构成中最根基的部分,它的形成和获得有助于政治权威的形成。在意识形态仍然对立的当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带领一代代怀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的目标不断前进,至今还没有任何政党能具有这样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我国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这一伟大的政党,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在价值上认同党所捍卫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才能进一步认可党的执政地位,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致力于社会建设。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多数高校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持认同态度。高校学生理解和接受祖国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国家的认同程度高。他们将中国梦的理想当作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自愿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对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民主的界限等问题分辨不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认识不清、认识不深刻。总的来说,这一调查结果在文化多元、信息繁杂的当今社会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制度认同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方针政策等组成的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制度认同则具体表现为对这些制度体系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
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自觉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规范。法律意识强烈,关注我国发展战略布局,这对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高度认可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等表示认可。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鉴别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西想的影响,在选择适合我国的政治制度时不能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没有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的进行判断,进而出现崇洋的政治态度倾向,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等不良特征。
(三)绩效认同现状
绩效认同是指对人们对政治行为、政策等所带来的公平和效率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学生作为我国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基本肯定和认可党和政府的成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各项方针政策还有待完善,发展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新时代大学生也因此受到了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策和不全面、低水平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困扰,这对学生群体绩效认同的生成具有负面的影响。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绩效认同均值在政治认同三维度结构中最低,即绩效认同度相对较低。具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现在的政治建设形势持有乐观的态度,肯定目前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对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人员工作态度认可程度较低。这一结果值得我们反思,何如有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改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是当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校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分析
(一)促进社会发展,扎实搭建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仍存在挑战。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明显,社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消散学生政治认同感。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出,高校学生群体中仍存在不认可我国发展成果的现象,认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发展面临困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必须要认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同时要尤其关注促进民生改善,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畅通就业信息、提供就职培训和辅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给予一定的资源补贴和制度保障。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政治体系展开,对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形成政治情感和归属感的主要渠道。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价并不高,学校应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壮大思政教育队伍,真正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提升部政治认同感。要转变过去以强制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从通过强制灌输获得政治认同,转变为以沟通交流的双向互动模式形成认同。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升教学模式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模拟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思维和理解能力;改革思政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减少期末考所占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减少笔试分数,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多方位真实的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习效果;借助于手机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趋势,利用诸如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手段推送政治时评等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文章和小视频,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增强学生的政治认知和认同;运用讲座、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形式,教授专家讲解与学生提问讨论相结合,加深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认知。
(三)营造政治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形成的属于该学校的一种特殊文化,优良的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养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
高校应重视校园内物质文化建设,为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着力于将学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基础设备和条件,营造政治文化氛围。例如,设置文化窗及时张贴、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展示学生对政策公告的解读;在校园公车停靠站设置文化牌,滚动播放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利用名人塑像传递精神等等。将政治文化宣传工作渗入到校园的角角落落,打造全方位无死角的健康校园环境。其次高校应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坚持学习和贯彻党和政府的新理念、新思想,开展符合时代潮流的受学生欢迎的政治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例如组织班级定期开展主题讨论会,特别是时事政治问题大讨论,营造关心政治、关注国家大事的氛围;紧紧围绕学校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组织策划和开展学生活动,在文娱、科技等学生会活动中适当穿插一些政治活动,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
(四)完善第二课堂,拓宽政治实践路径
调查结果表明,参加班级、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如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越频繁的学生其价值、规范和绩效认同程度较好,政治实践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基层政治活动、学校活动的频率并不高,我们必须反思这一问题,借助第二课堂力量积极搭建平台,为高校学生实现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理念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所进行的班级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单一的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转变教育形式、拓宽教育内容。学生会组织要继续延续和发展学生工作各部门形成的一些优秀的品牌项目,如 “党员成长计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研究生支教团”等,打造品牌影响力。其次,常规开展一年一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根据当年的社会热点选择地点和主题,积极组织学生投身大、中、小城市进行实践考察,对城市的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展开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剖析城市建设对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实践与思考中探索城市发展之路,建立认同感。同时,将政治认同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之中,提高政治性,使学生在组织策划、统筹协调政治主题活动中增强对政治问题的接触和了解,提高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学生社团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学生组织形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抓手和生长点,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淘汰机制,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及时解散一些质量不高、不务正业的组织,重点扶持和建设一批符合主流价值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贴近学生需求的学生社团,实现政治实践活动多样化,从而养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
[2]宫志刚.社会秩序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57页.
论文作者:吴维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政治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我国论文; 这一论文; 文化论文; 制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