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2)03-0006-05
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家,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 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 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开始思索这一问题。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曾根据马克 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脱 离了俄国的实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深了连年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不是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1921年3月,俄共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由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这标志着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初步形成。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以及列宁晚年对它的思考,使这一思路日臻完善。概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以恢复和 发展大工业为中心,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两个中介:以商品交换为中介,加强城乡 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合作社为中介,将小农经济逐步引向社会主义经济。三项措施:改 革国家机关,发展文教事业,实行对外开放。
一、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关于不发达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论断,同时也把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提到了人们 的面前。
早在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府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就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 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 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0、766、770.)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恢复和发展大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列宁看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越不发达的国家,所需要的过渡时期 就越长。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他 说:“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 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 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6.301—302.)那么发展大工业靠什么呢?列宁指出,发展现代大工业,主要依靠 本国的力量,依靠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依 靠广大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依靠增产节约。他说:“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工人阶级 对农民的领导,我们就有可能在我国靠大力节约把任何一点积蓄都保存起来,以发展我 们的大机器工业”,就有可能使比较落后的俄国,从小农经济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的 马上。他对此充满必胜的信心:“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注:列 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1—392、362、64、 357、358、357.)
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不是停留于一般号召,而是把恢复和发展 大工业同电气化联系起来,把恢复和发展大工业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全 国电气化计划。列宁指出:“电气化是我们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 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9、176、241 .)1920年初,在列宁的倡议下,苏维埃俄国成立了全俄电气化委员会;1920年底,制定 出全俄电气化计划并在苏维埃八大上一致通过。列宁高度评价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 第二党纲”,并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在列宁看 来,只有实施全俄电气化,才能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农业,才能有效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生产,才能提高俄国的文明水平,才能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奠定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竞争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 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792、294 .)列宁虽然未曾使用“现代化”的概念,但他通过“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一公 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现代化的思想,从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有别于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二、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
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把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军事政治联盟转 向经济联盟,并使这种经济联盟在现实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得到彻底巩固,是苏维埃政权 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一)坚持商品货币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工农联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和平 建设时期,它的巩固和发展是通过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实现的。这就涉及到如何看 待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列宁早期也一直 遵循“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的公式。在苏维埃政权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 况下,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自然就成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建设 社会主义的蓝本和依据。无论是1918年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规划,还是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都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观点对列宁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 看这是不可避免的。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不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 是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在实施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做法行不通的情况上,毅然放弃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新经济政策。
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促使列宁面向实际,认识到不能把商品经济等同 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城乡联 系的基本纽带。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国家对于农民是绝对不能剥夺的,只能在为他们所 接受的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把他们引向社会主义。所以,小农只要还是小农,就必 须给予一种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小规模的个体经营相适应的刺激、推动和鼓励。在农民 和工人之间,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工作,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因此,列宁主张,无产阶级国家要利用商品生产、货币关系、市场贸易的条件,给予农 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好起来。苏维埃国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正是为了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促进农民生产经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 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扩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活跃国家的商品流转,改善市场供应,为工农联盟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二)发展合作新经济,使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如果说商品货币关系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中介,那么合作社则是从小农经济向社 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中介。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中 ,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规划。这个规划是一个直接过渡的规划,它不是在适 应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活跃小农经济去恢复和发展大工业,而是把恢复和发展大工 业与小农经济对立起来,在恢复和发展大工业的同时,排斥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用无 产阶级国家的法令,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 宁此时提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最终实现国家对生产 和分配的垄断。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阶段,列宁仍然试图将农民的自由贸易限制在 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为此建立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工农业之间的直接交换体系。这种交换 是没有货币介入其中的。但实践表明,列宁提出的对自由贸易限制的政策仍然行不通。 最终自由贸易代替了物物交换。面对这一现实,列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果断地提出:必 须再向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注:列宁.列宁全 集.中文第二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374.)于是,新经济政策进入 了第二阶段。
实践使列宁认识到:不同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必然不同,这取决于国内是大生 产占优势还是小生产占优势;是大农业占优势还是小农业占优势。列宁认为:俄国进入 社会主义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这就是间接过渡,即不是立即摧毁旧的经济结构,而是通 过对旧的经济结构的长期改造,使之逐步进入社会主义轨道。间接过渡是由俄国经济的 特点决定的。俄国原有经济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小农经济犹如汪洋大海;二是 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这就是说,原有经济尚未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足够的物质基础 ,从原有经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自然也就不可能。那么如何实现间接过渡呢?按 照列宁的观点,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通过小农经济 的发展来促进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这样一来,合作社就成了间接过渡所必需的中介。在《论合作社》一文中, 列宁深刻地阐述了合作社的重大意义:第一,合作社是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通过合作社,使“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 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 益的合适程度。”(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87.391—392、362、64、357、358、357.)第二,合作社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手段 。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通过合作社和千百 万小农结成联盟,这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建成,但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具备 的一切。列宁认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合作社的性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合作社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而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全部生产资料的条件下 ,合作社是集体企业,同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 发展。
三、改革国家机关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直接继承人,他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 总结,在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采取巴黎公社那 种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形式,立即实行“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注:列宁.列宁 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6.)然而实践表明,在小农和文 盲分别占人口总数75%的国度里,人们缺乏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最起码的政治意识和文 化水平,直接民主行不通。对此,列宁曾经说过:“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 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 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 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3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490、766、770.)“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虽然苏维埃按党纲规定是通过 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 不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90、766、770.)鉴此,他告诫全党:如果不进行系统的顽强的斗 争来改善国家机关,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晚年卧于病 榻之上的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国家机 关的设想和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改善党的领导,克服以党代政的现象。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在共产党的领 导下才能实现,但如何实施领导,需要实践探索。针对当时盛行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的现象,俄共八大《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首次对党和苏维埃的关系作出原则规定。决 议指出:党应当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而不应当 把党组织的职能与苏维埃的职能混淆起来。列宁在1922年3月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再次申 明: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 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对琐碎的干预。”(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1—392、362、64、357、358、357.)根据列宁的提议,俄 共十一大作出相应的决议,把党和苏维埃的日常工作划分开来,把党的机构和苏维埃的 机构划分开来,以便使党能够把精力集中在主要工作上。
2.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 ,列宁高度重视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1918年1月,苏维埃成立了国家监察部,1920年2 月,在国家监察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农检查院;1921年3月俄共十大成立了党的监察委 员会。在列宁的倡导下,党的监督机构被赋予很高的地位和权力,形成了党的监察机构 与党的执行机构地位平等,实行垂直领导、独立行使职权、以监督同级党的执行机构的 体制。1923年1月,列宁向即将召开的俄共十二大提议:彻底改组工农检查院,把真正 具有现代水平的优秀人才集中到工农检查院里来,使它成为模范的、受大家尊敬的机关 ;同时赋予它足够的权力,使它为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立,使它的活动毫无例外地涉及一 切国家机关;(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 、792、294.)把工农检查院与党的监察机关合并,“把它的地位提得特别高,使它的领 导人具有中央委员会的权力,”(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4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2.711.)使它成为新型的、名副其实的最高监督机构。1923年4月,俄共十 二大接受了列宁的提议,正式成立了中央监督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的联合机构。
3.坚决顽强地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当时国家机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妨 碍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地妨碍了布尔什维克党各项方针政 策的有效贯彻。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就警示人们要防止苏维埃受官僚主义毒 害,要自上而下反复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他把官僚主义称作国家机体上的“脓 疮”、“祸害”,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 话,那就是这个。列宁还深刻地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小生产者的散慢性是官僚 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群众不能直接参加管理,只能通过先进阶 层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而劳动群众还不善于利用法律来进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是官僚主义产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决定了与其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 性。列宁指出,这是一项历史任务,需要长期的文化教育和大量的组织工作,以便提高 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吸收他们参加国家管理。只有全体人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 彻底战胜官僚主义。
(二)着手文化建设。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完成政治变革的任务之后,应当立即着手完成文化建 设的任务,因为工业化的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机关管理工作的改善,都需要 文化,都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列宁指出:“在 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注: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792、294.)“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 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 ,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9、176、241.)因此,要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高度,从改善国家机关管理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 施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努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急需人才。而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此,列宁一再指示要给教育部门增加投资,“使我们 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 ,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1—392、362、64、357、358、357.)要提高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 能有的高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注:列宁.列宁全集.中 文第二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1—392、362、64、357、358、357.)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奋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374.)否则,“就谈不 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注:列宁.列宁 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1—392、362、64、357、35 8、357.)
四、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认为,俄国革命将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同时,俄国 革命的命运也将取决于它作为“序幕”的性质,即取决于在俄国革命之后欧洲爆发社会 主义革命。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俄国革命必然要遭到失败;有了 这种帮助,俄国革命就能取得第二次胜利。因此,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翘首期待欧洲社 会主义革命,然而这个革命并没有如期爆发,促使列宁不得不思考新的斗争策略。
在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世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 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问题。列宁认为,这关键在于通过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发生联系,维系和平共处,为苏维埃政权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 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这种暂时的不稳定 的均势变成相对稳定的均势,然后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之上, 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解决谁战胜谁的问 题。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应当通过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军事政治对立转 向和平共处,把苏维埃共和国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转向经济斗争。列宁 指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需要有机器、设备、资金和技术,这一切单靠自身是难 以解决的。“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2.)列宁提出,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 、从历史角度上讲对我们是必然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 会主义的工具。与此同时,列宁还提出要向资产阶级学习。他说,我们现在要向他们学 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没有组织千百万人的知识,没 有组织和分配新产品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从他们那里学会这些东西,我们就得不到社会 主义,革命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列宁特别提醒人们要向资产阶级学习 管理经验。“要实事求是地提出管理问题。要竭力做到:管理工作上花费人力最少,管 理人员个个都有能力,不论是专家还是工人都要做工作,都要参加管理,如果他们不参 加管理,就要被认为是犯了罪。要学习自己的实际经验,也要向资产阶级学习。他们善 于保持自己的阶级统治,他们有我们不可缺少的经验;拒绝吸取这种经验,就是妄自尊 大,就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6.169、176、241.)列宁同时也指出:剥削和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 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但不必害怕。“要用加倍的利润收买资本主义。资本主 义将得到额外的利润——这种额外的利润由它去吧——我们所得到的将是能使我们巩固 起来,最终站立起来,并在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主要的东西。”(注:列宁.列宁全集 .中文第二版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
列宁在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这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深刻阐 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可能 利用资本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来发展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所表 现的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那种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求实精神,那种坚持正确原则又不为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所束缚的理论勇气,为我 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收稿日期:2001-10-20
标签:苏维埃论文; 苏联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