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_幼儿心理论文

3~5岁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信念论文,幼儿论文,错误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9)02-0001-07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从1978年心理学家Premack和Woodruff探讨“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题开始[1],心理理论走进了心理学家的视野;随着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梦境、意图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之后[2],它逐渐和发展心理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其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心理理论,即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错误信念任务作为测量儿童心理理论的经典任务,在儿童信念理解能力的研究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一直饱受批判。它因能将现实和信念有效分离,从而能真正考查出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而成为经典;它也因其考查指标过于武断,不能考查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趋势,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过高,低估了4岁以前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等不足而使心理理论的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激发发展心理学家在研究方法上不断追求新的“经典”。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测试方法,如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不同变式,导致相对不一致的结果,说明标准任务可能低估了幼儿的心理理论[3,4]。Freeman[5]认为,除了探测儿童认识自己先前的错误信念的那种能使儿童形成某个错误信念的测试外,在其它标准测试中儿童必须推测也已存在的错误信念,因此它实际上无法确定儿童的困难究竟在于推测,还是在于通达这种错误信念。Bloom和German甚至认为从测量儿童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应该丢弃标准错误信念任务[6]。错误信念任务作为测试儿童心理理论的经典任务,它本身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所要求的反应方式决定了儿童的回答只能是一个简单的行为结果,导致研究者们得出“全或无”阶段性发展结论,却无法探寻儿童完成任务的内在加工机制,更无法了解失败儿童的困难究竟在何处。就是在这种对经典任务的质疑和争论中,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假说发展也日趋完整。

从执行功能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其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观点即心理理论发展的执行功能说,由Russell于1991年提出[8]。Russell[9]认为年幼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失败可能要么产生于一个执行表现问题,即阻止他们表现他们已经知道的;要么产生于一个更深层次的执行表现问题,即它限制儿童的能力,使得儿童不能第一位地构建心理状态,即执行功能可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发生或表达,因此它可分为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假说的表达论(expression accounts)和产生论(emergence accounts)。Moses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10],依据表达论年幼儿童已经具有了信念的概念,但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儿童不能抑制他们自己对于事物真实状态的知识,所以不能表达这种信念。相反,产生论则认为儿童在开始建构复杂的心理概念之前就需要特定水平的执行功能能力,Russell认为儿童获得这样的概念至少需要反思自己思想和行动、将自己从当下的情境中抽离、以及抑制显著错误的信息的能力,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关键的概念,而这种概念的获得本身需要执行功能的执行,即执行功能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产生[9]。

支持表达论的实验证据来自于儿童早期理解他人错误信念能力的研究,以及在修正、简化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4岁之前幼儿的良好表现,如有的研究者通过操作标准任务使其行为预测问题更具体、更自然和客观[11~13],以及对标准任务进行操作使得位置的改变不那么显著[14,15],还有Clements和Perner研究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的对目标位置的视角选择[16],这些研究都通过操作错误信念任务对儿童的抑制能力的要求来实现,结果表明3岁儿童已经具有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但是,因为这些研究对标准任务进行修正以后与标准任务的结构会有较大差异,也无法与标准任务取得连续性,所得的结果也无法直接比较。由此,本研究基于以上对于表达论的支持证据以及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抑制性控制的相关显著的研究事实[17],对标准错误信念任务进行阶段分析和修正采用阶段性的错误信念任务,即不是在儿童听完错误信念故事后才问其测试问题,而是在给儿童讲述错误信念故事的不同阶段问其错误信念问题。根据错误信念故事情节发生变化产生的不同阶段把故事具体分成:阶段一:丽丽、梅梅和小娃娃等出现;阶段二:丽丽将小娃娃放进一个箱子后离开;阶段三:梅梅在丽丽走后正取出小娃娃;阶段四:梅梅把小娃娃抱上玩耍;阶段五:梅梅玩耍后放进另一只箱子;阶段六:丽丽回来;行为预测:丽丽去寻找小娃娃。阶段三就能将现实和信念有效分离,已能考查出儿童信念理解的水平。因为在阶段三,事实和信念刚刚分离,可能不需要或者需要很低水平的抑制能力,所以此阶段是儿童能够表征他人心理状态的起点阶段,儿童通过此阶段的能力可能是他们完成错误信念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且将其操作定义为元表征能力;阶段三、四、五、六事情逐渐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儿童完成任务可能需要更高水平的执行功能特别是其抑制性控制成分的能力和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参与,所以任务的复杂度逐渐上升,但儿童完成后面的阶段要以完成前面阶段的能力为前提。综上,本研究采用修正任务以期能避免以往的修正任务过于偏离标准错误信念的缺点,从过程性的角度考察3~5岁儿童信念理解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探索其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全或无”的答案下面所蕴含的内在心理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某幼儿园随机抽取3、4、5岁儿童共101名。其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实验设计

3(年龄:3、4、5岁三个组)×2(抑制控制分组:高分组、低分组)×5(各个任务阶段:阶段三、四、五、六和行为预测阶段),其中年龄和抑制控制分组为被试间变量,各个任务阶段为被试内变量。

2.3 实验程序及材料

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房间单独测试,电脑呈现材料,主试和被试并排坐于电脑前。每位被试完成所有任务,且先完成抑制性控制,休息10分钟后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2.3.1 抑制性控制任务

小熊—狮子任务:

小熊和狮子手偶各一个。训练儿童按主试要求做各种手部动作(如,指指你的耳朵等),确信儿童能做出这些动作以后,介绍小熊和狮子。小熊非常乖巧是小朋友们的好朋友,它说什么我们就照着做,如小熊说:指着你的眼睛,你就指着你的眼睛;狮子很凶狠,总是欺负小朋友,所以它让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不做,如狮子说:摸摸你的耳朵,那么你就是不做,把手放在腿上。在确认儿童明白规则且动作无误后,提供10个测试(小熊与狮子各5个,随机排列)。小熊和狮子的测试分开计分。小熊测试的评分标准为:0=没动,1=错误的动作,2=部分正确的动作,3=完全正确的动作;狮子的评分标准相反;得分分别在0~15之间。

白天/黑夜任务:

绘有月亮和星星的黑色卡片和绘有太阳的白色卡片各一张。当呈现上面绘有月亮和星星的黑色卡片时,要求儿童说“白天”;当呈现绘有太阳的白色卡片时,要求儿童说“黑夜”。儿童通过练习性测试后,接受16次正式测试,卡片以ABBA的顺序呈现。儿童的反应得分以回答的正确数目计算。得分范围0~16分。

将儿童分别在狮子测试、小熊测试和白天/黑夜任务上的得分相加,得到抑制性控制的总分,抑制性控制总分的范围是29~46分。

2.3.2 分阶段错误信念任务

使用看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先为儿童介绍两个女孩:丽丽和梅梅,带粉帽子的是丽丽,带紫色帽子的是梅梅,这里有一个小娃娃、两只箱子。丽丽和梅梅一起玩小娃娃,一会儿丽丽要回家吃饭了,她把小娃娃放在左边的箱子里出去了,留下梅梅在这里。梅梅想玩小娃娃,所以她把小娃娃从箱子里面拿出来,看她正把小娃娃从左边的箱子里拿出来(阶段三),这时问儿童测试问题:“这时候丽丽以为小娃娃在哪里?”,记录其答案,继续故事:看梅梅正把小娃娃抱着玩呢(阶段四),问儿童:“这时候丽丽以为小娃娃在哪里?”并记录。继续故事:一会儿梅梅的妈妈叫梅梅吃饭,她也要回去吃饭了,看她正把小娃娃放进箱子里(阶段五),问儿童:“这时候丽丽以为小娃娃在哪里?”并记录。这时候丽丽回来了(阶段六),这时先问儿童“这时候,丽丽以为小娃娃在哪里?”,然后是现实问题:小娃娃现在在哪儿?和记忆问题:丽丽开始的时候把小娃娃放哪儿了?及行为预测问题:丽丽将到哪里去找小娃娃?记录其答案。如果儿童对现实问题或记忆问题回答错误,则重新讲故事确保其能理解后,错误信念测试问题的答案才记为有效,回答正确为1分,错误为0分。

3 研究结果

3.1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为了考察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阶段划分的合理性,对心理理论任务的各个阶段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阶段三、四、五、六与行为预测之间的一致性都小于0.40,说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比较差,阶段五、六和行为预测问题的一致性都大于0.40,说明其一致性比较高,任务阶段三、四、五的划分是具有层次性,而到了阶段五,任务的复杂度已经接近标准任务。不同阶段之间的一致性程度都有所不同,如阶段五、六之间达到0.92,而它们与阶段三、四之间的一致性都小于0.40,与行为预测一致性都大于0.40。

3.2 不同年龄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不同阶段的粗通过率与符合假设顺序的通过率比较

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任务的阶段五和阶段六的一致性非常高,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认为这两个阶段的复杂度相同。研究假设:从阶段三开始,儿童完成后面的阶段要以完成前面阶段的能力为前提,即儿童完成后面的阶段必须保证其前面的阶段回答正确。所以,为了分析各个年龄组儿童的整体的发展趋势及完成任务的顺序符合假设的被试在任务各阶段上的发展趋势,以下对儿童在各阶段上的粗通过率和符合假设的通过率进行对比。因为阶段五和六的复杂度相似,则阶段六符合假设的通过率包括能通过阶段三、四、五、六以及阶段三、四、六的人数百分比。

由表3可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粗通过率和符合假设的通过率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对任务的阶段六和行为预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以下具体分析各年龄阶段儿童在任务的各个阶段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

对比图1和图2,发现图2更有规律,且在两个图中任务的阶段五和阶段六的通过率基本相同,而从阶段三到阶段五、阶段六到行为预测问题的通过率依次降低。同时,由表3可见,3岁组能通过的阶段为阶段四,且通过率为61.3%;5岁组能通过所有阶段;4岁组虽然在阶段五的通过率没有超过50%,但其通过率(35%)显著高于3岁组(9.7%)。纵向观察图1和图2,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的儿童通过各个阶段的任务的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在各个阶段任务上分别进行年龄的卡方检验,发现除了阶段四以外都存在显著差异,在任务的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六及行为预测这几个任务上的卡方值分别为:

3.3 幼儿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顺序符合假设的具体模式分析

儿童的粗通过率与符合假设的通过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任务的阶段六和行为预测两个问题上,具体如图3:

图3 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各阶段上的粗通过率与符合假设的通过率对比图

经统计有79人(78.2%)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的顺序符合假设中提出的心理模式,表4为幼儿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顺序完全符合假设的人数及其年龄分布:

由表4可见,幼儿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顺序符合假设的具体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总体的趋势是从儿童在完成任务的阶段三的能力发展到其回答行为预测问题的能力,且儿童完成后面阶段以其能完成前面的阶段为基础。大多数3岁儿童的模式是1、2和3,4岁儿童的模式大多是模式3和7,而5岁儿童的模式大多是模式7,说明3岁儿童已经具有基本的元表征能力,4岁是儿童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信念理解能力发展已经非常稳定。儿童在任务的不同阶段有如上不同表现,可能因为不同阶段对抑制性控制能力的要求不同所致,由此计算儿童在抑制性控制上的总分,并将得分在前25%的儿童定为高分组,后25%的儿童定为低分组,进行两组在任务的各阶段表现的卡方检验,发现儿童在阶段三和四上卡方值差异不显著,而在阶段五、阶段六和行为预测这几个任务上差异显著,其的卡方值分别为:(1)=7.22,p<0.05;(1)=8.68,p<0.05;(1)=8.01,p<0.05。

通过图3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标准任务非常容易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以下对不符合假设顺序的儿童的回答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由表5可见,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顺序不符合假设提出的顺序的儿童,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心理模式比较杂乱,许多幼儿只具有非常初级的、或不稳定的信念理解能力,但有许多儿童却能在不理解错误信念的情况下,正确地预测他人的行为,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上却表现出具有较好的心理理论,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具有如此成熟的心理理论。

4 讨论

4.1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与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对比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保留标准错误信念任务能将信念问题和现实问题分离开来的优势的前提下,改进其不能详细勾勒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而仅仅给出一个“全或无”的答案的缺点。结果显示: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阶段三、四、五之间的一致性比较差,说明各个阶段的任务具有不同的难度且它们能考察出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不同水平,它们的发展具有先后的顺序;而任务阶段五和六的一致性非常高,且儿童在任务的这两个阶段通过率基本相等,这都说明幼儿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基于这种信念理解去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对整个事件发生过程的追踪,尤其是对事件发生关键变化,即事实变化到与原有信念完全相反,而使原来信念变成错误信念的过程的追踪,以及在这种追踪过程中仍然能协调这些信息建构他人的信念的能力。这与Sabbagh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8],他们对3~5岁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号任务和错误图片任务上的表现与其抑制性控制执行功能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幼儿的执行功能能够预测其在前两个任务上的表现而不能预测其在错误图片上的表现,Sabbagh等推测:执行功能可能只用来对在任何情况下仍然忠于时时刻刻变化着的、现实状态的表征进行推理;Freyd的研究也发现:人的知觉包含获得关于转换的信息的过程,而且动态的信息在人的心理表征和知觉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19],这些说明幼儿理解事实的动态变化性并对这种变化的事实形成相应的心理表征在幼儿理解错误信念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两个阶段与行为预测问题的一致性也比较高,说明幼儿依据他人的信念对其行为的预测能力与幼儿对事件发生关键变化的理解以及对变化后的稳定的状态形成的心理表征有关。总之,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各阶段的划分是可行的,用来考查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是合理的。

在标准任务中虽然儿童有一个通过率,但是很难知道儿童在给出答案前的心理过程,即儿童在信念问题和行为预测两个问题上简单地给出两个“左边的箱子”的答案,能否说明其就具有了稳定的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粗通过率与符合假设的通过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任务的阶段六和行为预测两个问题上,实质上儿童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其在完成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所以,由幼儿在标准信念上的回答而推测出其已经具有稳定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不符合假设的儿童的错误类型发现,除了“√√×√√”这种错误类型依据假设容易理解,即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阶段五,阶段六中主人公已经回到被试的眼前,这时问被试主人公的错误信念比阶段五容易。被试在任务阶段六回答正确后,在行为预测问题上可以依据其对主人公错误信念的理解而回答正确。但其他的错误类型都反映出儿童并不理解主人公的错误信念,尤其是在任务前面阶段的表现非常差,却在行为预测问题上回答正确的幼儿,说明其对行为预测问题的回答不是依据主人公的错误信念,因其不具备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对行为预测问题的回答可能采用了非基于信念理解的方式,可能是猜测也可能是基于其他的规则,犯这种错误的儿童很可能不具备基本的信念理解能力或没有认真作答。

4.2 3~5岁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

由图1和图2可知,任务的阶段五和六的通过率基本相同,而从阶段三到阶段五,阶段六到行为预测问题的通过率依次降低,这说明孩子能否在任务的阶段五——事件发生的关键转折阶段——理解错误信念,是幼儿完成错误信念的关键所在,而行为预测的百分比低于任务前面的阶段,这些结果表明了任务的难度梯度,说明越到后面的阶段幼儿完成任务所经历的心理过程越复杂,难度越大。

3岁组的幼儿通过阶段四的百分比为61.3%,说明其也具有一定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即在现实问题与信念问题分离,但是事实又没有变化到和主人公的信念完全相反前,幼儿对主人公信念的理解能力,这与前人使用修正、简化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3岁组幼儿的良好表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1~15],符合表达论的观点;4岁组虽然在阶段五的通过率没有超过50%,但是其通过率(35%)显著高于3岁组(9.7%),说明我国幼儿在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比西方儿童迟缓;而5岁组能够通过所有阶段。许多关于国内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的研究都发现我国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迟于西方儿童[20~23],而且Naito和Koyama对日本儿童的研究也发现日本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上存在延迟[24]。在4个阶段任务以及行为预测问题上分别进行年龄的卡方检验,发现在年龄上除了阶段四以外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的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总之,3、4、5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水平和层次不同,而并非是“全或无”的,每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自己年龄阶段所能通过的最高阶段。

4.3 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符合表达论

有79名(78.2%)儿童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的顺序符合在假设中提出的心理模式,这符合Wellman等[25]采用的Guttman scales的统计指标,说明大部分3~5岁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模式符合表达论的观点。而且,将抑制性控制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任务的各阶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儿童在阶段三和阶段四上卡方值差异不显著,而在阶段五、阶段六和行为预测这几个阶段差异显著,这说明任务的阶段三和阶段四对抑制性控制的要求比较低,儿童通过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不需要抑制性控制能力,而阶段五到行为预测问题则需要较高的抑制性控制参与,进一步支持了表达论。

为了了解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具体脉络和趋势,对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顺序完全符合假设的具体模式进行分析。如表4,3岁儿童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儿童在完成任务中所经历的各种心理过程反映了其内在的加工机制,如完成任务符合模式1的幼儿,说明其缺乏基本的元表征能力,即不能考虑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完成任务符合模式2的幼儿,说明其已经具有比较初级的元表征能力,但是其尚未发展成熟;完成任务符合模式3的幼儿,说明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元表征能力,但是由于到了阶段4,孩子面临事件发生的一个转折期,要求更多的心理资源和心理过程——如假设提出的抑制性控制能力等参加进来,但幼儿的能力无法企及而表现出此模式;完成任务符合模式4和模式5的幼儿,说明其能力相比于模式3的儿童在所需的能力和加工过程上有所发展,但尚未稳定;完成任务符合模式6的幼儿,说明其能力相比于模式3的幼儿在所需的能力和加工过程上发展已经成熟,但是因为行为预测问题所涉及的能力和心理加工过程更复杂,可能不仅需要认知抑制还需要行为抑制,幼儿不能达到而失败;完成任务符合模式7的儿童,说明其各种能力和心理加工过程都能满足而顺利通过任务。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对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做出比较细致的划分,有利于临床上依据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不同缺陷,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同时,3岁幼儿表现出来的模式基本是1、2和3,这反映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初级的元表征;而4岁儿童表现的模式大多是3和7,说明4岁是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部分儿童仍然在进行着3岁儿童应该进行的任务(模式3),而另一部分儿童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成熟的水平;5岁儿童的模式大多是模式7,说明其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已经稳定。这说明每一年龄阶段儿童所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从发展的角度验证了表达论的观点。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能在保留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优势的前提下,避免仅给出一个“全或无”的答案的缺点,能勾勒出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

(2)3、4、5岁儿童在任务上表现出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比西方儿童迟缓。

(3)具体对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每一年龄阶段儿童所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儿童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符合表达论的观点。

标签:;  ;  

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