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锦程 邓咏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 脂肪瘤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部位,质地柔软,触之可移,边界不清,呈单发或多发,数目不一。单发性脂肪瘤通常采取手术切除,但多发性脂肪瘤由于数目过多、覆盖面广往往无法进行手术完全切除,而通过中医药来治疗则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中医治疗本病主要从气、血、痰、瘀四个方面来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治疗该病,防止复发。
【关键词】 多发性脂肪瘤;辨证施治;病机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298-02
1.脂肪瘤的文献记载
脂肪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属“肉瘤”、“痰核” 范畴,自古以来文献多有记载。本病的病名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在《外科启玄?卷八》中描述道:“凡肉瘤初生如栗如桃,久则如馒头大,其根皆阔大,不痒不疼,不红不溃,不软不硬,不冷不热,日渐增加。”十分形象地记录了脂肪瘤的形态和症状。其特点归纳如《外科正宗》曰:“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历代的医家对此病的认识,多从气、血、痰、瘀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2.对脂肪瘤病因病机的分析
总的来说,肉瘤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正虚与邪实共存。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凝[1]这四个基本的病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百病皆起于脾
首先从脾胃的生理病理来分析,陈实功说:“脾主肌肉,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而为肿,曰肉瘤。” 脾胃主运化气血津液、濡养肌肉,忧思伤脾,失于运化,气滞不行,津液不散积聚成痰湿,存于肌肉间则为肉瘤。痰湿之邪粘滞重浊,与气相结随之游走,痰气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滞留之处即成痰核。病机十九条中也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脾虚导致运化无权,升清无力,津液精微无法正常输送,则反而结聚致病。痰湿聚集是脾胃运化不足所致,可以分为气虚和气滞两种原因,一是脾胃气虚无力推动水谷精微濡样四肢百骸,精微不行聚于一处则成湿,此时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以痰湿为主,即脾虚湿盛;二是各种因素导致脾胃之气阻滞不行,气与津液互结化成痰湿,即气滞痰凝。
脾胃功能失常亦可以导致血瘀形成。中土薄弱,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降低,导致精血不足,形成血虚之证,血少失于流动可成瘀,如王清任之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同时由于脾统血失常,脉中之血易离经而出形成血瘀。脾土不足,土虚木乘,可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痰湿三者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病因。
2.2 肝藏血与疏泄功能的重要性
对多发性脂肪瘤而言,肝藏血和疏泄功能相当重要,藏血、疏泄失司则血瘀湿聚。肝藏血主要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两个方面,一、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二、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也可导致血瘀。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而肝藏血离不开肝气的疏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血证论》言:“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脾胃运化水谷、生成气血的功能依赖于肝胆的疏泄、生发作用。肝胆疏泄功能异常,将导致脾胃所运化的水谷和水液停聚不行,以致痰湿内生。由此可见,肝胆对痰湿生成的影响甚大,而痰湿又是脂肪瘤最重要的病因,故治疗上必然离不开疏肝、理气、开郁之类。
3.辩证与治疗
多发性脂肪瘤在辩证上主要从气虚及气滞血瘀痰凝[2]来分析,总的病机离不开这几点,具体到个体上或许有兼挟其他的病证,这时需要随证加减。《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曰:“治当理脾宽中,疏通戊土,开郁行痰。”王肯堂认为肉瘤为痰气郁结所致,治疗当以脾为要,行气化痰,开郁化湿。结合临床分析,肝脾两脏关系密不可分,在治理脾土的同时应顾及肝气的调达,以及局部症状的病理特点。现在常用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行气化痰、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赵氏[3]等应用自拟祛瘤汤(胆南星、陈皮、白芥子、半夏、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茯苓、甘草)治疗多发性脂肪瘤36例,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6%。阴氏等[4]以脂瘤平散剂(丹参、全瓜蒌、制乳香、制没药、牡蛎、黄芪等)治疗多发性皮下脂肪瘤44例,多发性血管脂肪瘤l6例,共60例,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肿瘤全部消失)12例;显效(部分肿块消失,其它肿块开始变软、变小,疼痛消失,不再新生)21例;有效(肿块开始变软、变小,疼痛消失,不再新生)20例;无效(肿块大小、多少同服药前)7例,总有效率88.33%。张氏[5]运用涤痰除瘤方(青礞石、连翘、黄芩、白芥子、陈皮、姜半夏、茯苓、苍术、白术、赤芍、天南星、皂角刺、炒甲珠、当归、红花、浙贝母),治疗多发性脂肪瘤7例均收到满意的效果。
4.小结
从理论分析及临床治疗来看,气虚及气滞血瘀痰凝为多发性脂肪瘤的基本病机所在,由于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多变,病程较长,故治疗时应结合个人体质差异四诊合参,选取适当的方药,结合兼证加减药量。
【参考文献】
[1]王波.从痰从瘀论治多发性脂肪瘤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06:971-972.
[2]孙冬红.中医药治疗脂肪瘤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1:67-68.
[3]赵春栋,温荣达,李永康.祛瘤汤治疗多发性脂肪瘤36例体会[J].甘肃中医,2001,02:32.
[4]阴建国,安培英,马宏欣,阎平慧,洪培良.脂瘤平治疗多发性脂肪瘤6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01:14-15.
[5]张书彬.谈谈怪病多痰及其治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1,03:189-190.
论文作者:薛锦程,邓咏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脂肪瘤论文; 脾胃论文; 肉瘤论文; 多发性论文; 津液论文; 血液论文; 精微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