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介君 包国民 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陈 猛 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 黑龙江 宾县 150499;
张之奎 石家庄鹏海制药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600
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源头上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入口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口生源供给侧问题,要抓住受历史因素、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吸引力较弱和市场用人机制影响生源供给减少的主要问题;制定提高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自身发展定位,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匠培育 高职院校 对策与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解决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不够充分、不够全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的卓越产业人才和“工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源头上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入口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口的生源供给侧问题,进而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招工即招生,入校即育匠”,“让接受高职教育的生源,到适宜的高职院校育匠”的目的,以满足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对“工匠”人才的需求。
一、“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1.历史因素影响生源供给减少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存在着生源逐渐减少的问题。由于受历史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减少的态势将可能延续,下一个考生生源高峰期可能出现在2025 年左右。近几年生源不足的现象势必对高职院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高中应届学生和中职生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等现象逐渐增多,也是导致高职院校考生人数减少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据统计高职院校考生人数减少,一方面是受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高考生上大学的可选择性增加,在观念上从过去的上大学转变到现在的选大学上,因成绩不理想而主动复读的考生人数也快速增加。
2.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存在着生源减少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多数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把普通学历教育视为“正途、正统”,而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认为没考进本科,进了高职,认为没读大学。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认为读本科才是读真正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办公室”成为白领,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资,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许多家长和考生认为“宁可读三本,也不读高职”,已对高职院校规模发展形成了挑战。由于我国存在着高等职业教育不如本科教育实力的现实,高职教育办学经费和发展对生源数量依赖性很高,如何摆脱高职教育目前的招生困境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3.自身建设吸引力较弱影响生源供给减少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规模较小、校园面积小、师资不雄厚、专业性不强、毕业生质量不高,特别是脱离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就业困难等问题,存在着高职教育规模上的内部竞争,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轨,专业设置不科学,缺乏针对性,缺乏专业特色和优势,自身建设不足导致用人单位、考生、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难免出现摇摆和犹豫。尽管政府部门重视高职教育,不断出台激励措施,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上述因素必然会给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最终影响到高职院校招生生源,使得高职院校陷入招生难的困境。
4.市场用人机制影响生源供给减少的问题。随着本科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存在着与高职院校争夺生源而引起高职院校生源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本科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导致了学历含金量的贬值,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有所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出口受到影响与冲击较大。另外,由于受高职学历条件的限制,高职毕业生只能进民营企业、极少数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使得高职院校地位大打折扣,进而降低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吸引力。此外,由于政策指导不足、价值导向缺乏,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农民工与高职毕业生同工同酬,造成了考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上高职院校不值,是市场用人机制影响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现实问题。
二、“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1.提高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明确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只有自身进行教学改革,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目标,办好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动手性强”“专业性强”“职业性强”的高等教育,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文化素养与技术技能相融汇、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
要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体制下,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群“政行企校”职教联盟,发挥职教联盟“实验园区”的承载作用。以专业群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以核心专业为参照点,综合运用与调配“试验园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保障“实验园区”的正常运行。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教育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统一人才培养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学生就业渠道。要打破部门和区域限制,消除区域间招生限制,实施城乡中等职业教育带动计划,开展跨区域招生制度,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部分智慧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
2.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和培训运行管理制度,整合校企教育资源,创新产教融合“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职业培训标准要适应行业企业最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要细化标准,以及标准等级之间的区分;(2)专业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制定,实施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导向教学,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内涵的联系,要分层次进行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3)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考核必须适应学生就业和企业工作岗位需求,通过学分银行、学分互认等制度创新,使高职教育和企业职业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4)高职教育要打破教育资源在院校之间、专业之间、校企合作之间的封闭性,着眼于学生和企业员工全面终身发展的要求,为高职教育和职业培训营造开放性的制度,调动“政行企教”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高职人才。
3.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形成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应加大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优点、特色等正面信息,不断减少考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误解。在宣传报道中应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形象、理念、特色、前景进行广泛宣传,正面引导,促使考生及家长全方位认识、了解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高职教育,使职业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国家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而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又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制度上解决生源总量下降而本科和专科招生计划并没有同比下降,本科院校反而逆势扩张的问题。解决好高职毕业生的升学通道较为狭窄的问题,在现有的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等形式上,开展高职本科分段培养和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提高本科院校参与的积极性。构建由硕士、本科、专科层次共同组成的职教本科、研究生高职教育体系,实行“升级不升格”政策,允许《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高职国家骨干专业先行招收本科生,开展高职本科教育,并逐步开展高职硕士点建设。
4.降低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招录门槛。要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发挥高职教育天然具有扶贫和阻断代际贫困职能。让高职毕业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公务员和村官队伍,将有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1.探索“工匠”培育生源供给侧改革,构建招生制度与办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知识+技能”的单独考试招生评价办法改革,促进基于“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的实施。
(1)构建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制度。在高职院校招生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工匠”培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发挥学生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高职院校选拔有意愿报考并且适合“工匠”培育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强化生源入口标准,既要具有接受高职“工匠”培育的专业培养的智力基础,又要具有“工匠”专业培养的潜质(技能操作基础、兴趣特长等非智力因素)。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事关考生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局,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制度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2)建立高职院校生源供给招生办法。高职院校“知识+技能”自主招生改革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最好体现。基于“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的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要杜绝引发不公平、公正的问题出现。因此,要从招生专业的选择,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确定,到录取办法的制定,以及考试命题、试卷保密,到考试组织、最终录取等各个环节严密监管,提高社会对高职自主招生的认可度。(3)实施“工匠”培育的多元化生源供给侧改革。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生源供给质量是保证“工匠”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探索“工匠”培育的生源准入途径,重点应从中高职贯通和普通高中、社会同等学历等“生源供给侧”入手,在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招工即招生,入校即育匠”校企合作培养。要瞄准“准工匠”生源群体创新基于“工匠”培育的具有技艺专长和“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畅通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人才供给的有效路径;要突破中等职业生源升入高职、高中毕业生源升入高职、同等学历的农民工以及军队转业人员和企业员工升入高职的门槛,畅通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生源多元化的供给渠道。
2.探索“工匠”培育生源供给侧改革,构建生源共需共同体。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生源共需共同体,主要是找准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的生源供给“工匠”培育的实质统一。高职院校精准人才培养、培养工匠精神,企业需求工匠精神、工匠技艺人才,实施校企因果统一与需求供给统一,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质量。构建“工匠”培育的生源共同体要校企共建招生宣传方案,强调企业参与、先导,实施校企捆绑,依托校企双方的影响力,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实现产教合作“工匠”培育的生源供给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打造“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模式。在招生宣传和运行模式上设立冠名班与订单培养相结合等,力求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入学即育匠”的供需精准对接;校企深度合作,完善企业员工的培训机制,加大产教双方职业培训的参与度,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探索“工匠”培育生源供给侧改革,实施招生多元化。探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把现有的合同式、零散式招生向制度型转化,突出校企的职责,形成捆绑模式,实施中职入高职、同等学历的农民工以及军队转业人员和企业员工入高职等多元化生源供给路径,构建适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工匠”培育生源供给措施。探索校企合作“工匠”培育人才的薪酬、待遇机制与社会荣誉等政策内容,“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院校要关注新时期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也发生的新变化,应适应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加精准、专业对口越来越高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要强化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突出强调对企业忠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综上所述,探索研究基于“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生源供给侧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供给侧建设,为“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的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与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有所裨益。为进一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2017,10,18。
[2]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 (教职成〔2016〕3号) [Z],2017,12,5。
[3]教育部关于征求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教职成司函〔2017〕130号)[Z],2017,12,08。
[4]孙兴祥 以问题导向优化高职教育政策[B].人民日报,2017,12,21,(18版)。
[5]丁岚峰 等 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J].中国科技教育,2017,12。
作者简介
邱介军(1979-),男,哈尔滨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包国民(1965-),男(蒙古族),黑龙江肇源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研究。
陈猛(1982-),男,高工/质检部主任,主要从事肉品检验研究。
张之奎(1976-),男,安徽临泉县人,主任药师/河北高层次人才/执行总裁,制药与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丁岚峰(1957-),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教授/省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邱介君 包国民 丁岚峰 陈猛 张之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生源论文; 工匠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高职论文; 校企论文; 高职教育论文; 企业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