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决策_科学发展观论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决策_科学发展观论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我们党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重大决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抗击非典疫情得出的重要启示,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完成。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全面,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认识上的新飞跃。

从经济总量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1万亿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解决过去想解决而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在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不可想象的。

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今后,居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更趋多样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经济社会结构看。我国正处于结构转换加快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较多的时期。服务业比重增加,制造业重组加快,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大规模转移,城镇化水平上升,城乡联系更为密切;人口、资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加快,区域分工格局和比较优势将发生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统筹协调和全面发展。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改革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既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我们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给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活力和机遇,又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提高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也引起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在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人口多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出发点。我国有近13亿人口,人口总量大,今后30年仍将处于人口的增长期;人口素质较低,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面普及;人口结构不合理,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就业压力大,城乡每年新增近1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还面临着农村2亿左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的任务特别繁重。

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已减少1亿亩。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我国正处于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如果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平均消耗水平,发展将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长期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生,城乡差距仍在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的40%。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长期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从2003年经济运行看,有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投资规模偏大。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6.7%,拉动了经济较快增长。同时,投资率高达42.7%,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度扩张,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预期需求,隐藏着生产能力过剩、银行呆坏账增多等潜在风险。

二是就业压力加大。近年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结构调整和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

三是土地供给紧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不合理占用耕地比较严重,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房屋拆迁和失地失业农民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四是资源约束增强。2003年以来,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国际市场价格显著上涨。

五是环境污染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2003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均比上年增加10%以上。

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长期性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的突出反映,有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发展观念上的偏差有关。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八大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后,我们党又强调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要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这些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能不能得到贯彻,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能不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表明,我们对走什么发展道路、怎样发展得更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四是必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急于求成;必须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处理好农轻重、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国民经济要保持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否则既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可能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比较符合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发展就比较顺利,发展的效果也比较好。反之,发展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吸收了国际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了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首先,增长不等于发展。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这对战后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出现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反而制约了发展。

第三,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给全球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挑战。进入90年代,随着联合国制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第四,对外开放要注意经济安全。在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有的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严格保护,结果保护了落后,延缓了发展。有的国家盲目扩大开放,过度倚重出口,依赖外债,丧失自主权,导致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握开放节奏,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既要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既要继承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做法,又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更加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标签:;  ;  ;  ;  ;  ;  ;  ;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决策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