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殷国清

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殷国清

身份证件号码:32102419660730xxxx

摘要:通过事故致因理论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从而清楚地了解到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后果,这样才能更直接地帮助我们认识事故的本质,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及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危险源识别和控制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理论基础。本文笔者通过工作实践经验对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事故致因理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分析;

前言

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规模巨大,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对于企业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建筑施工作业因其自身复杂的特点,时有安全事故发生,研究和总结安全事故带来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和事故责任的追究,更为建筑施工企业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事故致因理论的理论基础

1.1多米诺骨牌理论

最早将骨牌理论运用到安全管理的是海因里希,他把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可以看作是顺序摆放的骨牌。这五个阶段分别是:人的素质——受社会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影响;人的缺点——导致不安全行为或存在机械、物理危害的直接原因;人的危险行为和物的危险状态带来的危险性;发生事故;造成伤害。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有一块被触动,后面的就会接连倒下,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并造成相应的伤害。针对这个结构,如果去除第三张骨牌,也就是拿掉第三个阶段即人和物的危险状态,就能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人的危险行为和物的危险状态都是可以通过严格的干预管理手段来制止的,因此多米诺骨牌理论将事故致因归结于管理。

1.2人因素理论

人因素理论充分考虑了事故发生时管理、人和环境的因素。建筑施工现场引发安全事故最根本的三个因素是人未能有效辨识出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或者明知存在危险因素后仍继续工作;再者是不遵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冒险作业。人因素理论认为对个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引导比强迫个人遵守规程更有效,特别是在流动性很强的建筑类企业,工人是自身安全的首要保护者。

1.3轨迹交叉论该理论

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看做两股独立的能量流,当他们的轨迹发生交叉时,事故也就发生了。他们的交叉点即是发生事故的时点。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人的失误难以控制,但对物的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后来,一些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优化,认为人和物都是可以控制的。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消除“起因物”从而消除“施害物”,同时加强对人的监管,使得人的能量流和物的能量流的轨迹无法交叉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1.4综合致因论

现代建筑安全事故发生诱因是多方面的,简单的把一起事故归咎于单个因素是不合理的。综合致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要素被偶发事件触发而综合产生的结果。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可以描述为“社会因素”引致“管理因素”,进一步诱发“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与物的偶然触发而形成伤亡与损失。

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一定数量典型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施工企业最易发生的“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坍塌、机械伤害”五大高发事故,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都离不开上面所列举的几条事故致因理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等综合因素结合的结果就必然造成事故的发生。

3、如何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来控制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能从加强安全管理的工作中来减少或消除的。只要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系统,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筑企业一般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模式,从纵向来看分为公司层和项目部层。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上,公司层是安全生产的掌舵人,公司层的负责人往往也是公司的最高领导者。项目管理层则是安全管理中的舵手,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层的主要领导。在项目管理层,安全管理工作又是由安全生产部门主管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完成的,这样就从管理机构上来保证相关管理体系的落实。

3.2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1)企业的安全方针

安全方针是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观的最直接的体现,它既是所有员工和所有企业行为的行动指南,也是企业价值观最直接的展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者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建筑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安全是不能触碰的红线,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不讲安全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因此要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2)企业的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管理需要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安全目标管理存在将安全目标硬性分解的缺点,忽视了企业职能部门之问的配合合作,因此企业在制定安全目标的时候特别注意以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制定安全目标的关键是对引起安全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同时要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价,确定不同的危险源在风险系统中所占比重大小,根据危险因素所占比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企业施工现场各个职能部门的风险识别采取的是预先危险分析法来进行。第二,企业管理层安全目标和项目部的安全目标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公司管理层在制定安全目标时要把握的是宏观的层面,比如经营风险,事故发生率等的控制。而项目部则应当把重点放在具体的指标控制上,作业班组负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

3)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应编制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来规范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除此之外,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来负责企业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公司及项目部每月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年终分配挂钩,从而提高大家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

4)分包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参与建筑施工的不仅有建筑企业自身,还包括一些劳务分包企业,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建筑材料和安全防护用品供应的第三方供应商等。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建筑企业本身承担着对各个相关方从业资质以及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在对具体工程进行分包时,要对相关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审核,同时在分包合同中对相关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了合格分包企业名录,明确相应的分包工程范围,以便需要时从名录中择优选择分包单位。公司还制定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来选择第三方供应商,从供货质量、验收程序等方面科学评价供应商并从中择优选择合作对象。这样就从队伍及人员的选择上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5)企业的安全生产体系评价管理

为验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需要对该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评价,对体系不断的进行改进、完善。使企业实现了在安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企业对施工项目的控制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4、结束语

从事故致因理论中我们知道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发生的结果,因此未来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集成工程,借助于现代“大数据”科技手段将安全管理的各种手段集成,使安全生产成为一体化、集成化的整体。将安全管理集成于项目管理甚至于企业管理一定是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史永乐,刘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以南阳市某企业为例[J].建筑安全,2017,32(09):51~54.

[2]刘贝贝,张丹丹.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安全,2017,32(07):13~16.

[3]宁宏伟.基于事故理论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1(26):183~184.

论文作者:殷国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殷国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