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主导产业选择:重工业是科学决策吗?——兼谈双向环流战略之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流论文,科学决策论文,重工业论文,双向论文,主导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00)01—0080—07
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1995),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成为位列第五的“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6页。)”的一个问题。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中共中央又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好(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1页。)……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2 页。)”问题,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8页。)”作为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并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由于整个中西部面积广大,情况复杂,在此笔者仅就性质较为接近的西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条件不充分,难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部发展已引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中共中央对西部发展的战备部署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关于西部开发,目前学术界谈得较多的就是西部地区应从资源和原材料的开发利用着手,立足于地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矿产、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工业。从生产力布局规律看,这确实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其它角度考虑又似乎不妥,其问题在于,西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不现实的,它的起步存在着如下四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西部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难以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正常的产业更替升级序列应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是在非经济强力的推动下,西部重工业却准备跳跃式地发展成为如今相对于农业、轻工业更为规模宏大的“超常发育”产业。基础本来薄弱的农业、轻工业却一直是步履维艰。尤其是农业,目前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边缘阶段,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商品率与自给率,无一不显示着农业的落后态势。与农业相比,轻工业虽然步伐更快一些,更大一些,但其产品构成中80%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原料来源。也就是说,西部轻工业仍处于低级层次。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重工业的发展。目前西部重工业虽初具规模,但技术装备之落后,效率之低下,都使其自身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在如此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扩展重工业只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使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更加疲惫,轻工业受到排挤,发展更难;二是使西部重工业自身效益相对更趋降低。
(二)资金积累缓慢和供应短缺成为重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推行一种特别偏重于东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政策,在外汇留成、投资偏向、财政解交、金融信贷及价格等诸方面优惠东部。这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抑制和削弱了西部地区的资金积累能力。1993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81.70元,实现销售收入174.34元,实现利税17.96元; 而西部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仅实现工业产值134.64元,实现销售收入134.35元,实现利税16.23元。1995年, 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42.93元,实现销售收入137.70元,实现利税13.14元, 而西部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仅实现工业产值105.72元,实现销售收入102.27元,实现利税12.48元。 显然西部与全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只有30%,其余70%要靠中央财政补贴以维持财政运转。资金短缺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国家坚持推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区域倾斜现象还将继续存在。因为在我国经济还未摆脱艰难困境之前,国家只能选择等量投资的比较成本低、比较收益高的东部地区做经济重心。因此,国家也无力从资金、财力上扶植西部重工业大规模发展,至多不过是对某几个重点项目进行投资,这对于起点低、条件差、区域大的西部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总之,无论是西部自身资金积累还是国家对西部的资金支援,都远远不能满足西部重工业的发展对巨额投资的需求。在一段时期内资金问题将始终困扰着西部重工业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
(三)技术滞后和技术进步障碍严重影响西部重工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重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需要一定高度的技术水平。目前西部整体技术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需要,虽然西部三线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在重工业中占相当比重,且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三线企业大多囿于部门垂直管理,再加上市场残缺,特别是西部技术转让市场的极度不发育,使得这些企业和周围环境的关联度甚低,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因此,这些高技术产业并不具备联动效应。近年来军工企业已有许多转向民用生产,但大都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对能源、矿产、原材料开发并未做出多大实绩。这也是由军工企业的技术性质决定的。依赖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发展重工业希望不大。
技术进步在西部应包含三种内涵: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三是军工企业技术优势的发挥。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技术进步,都困难重重。首先,基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技术人员使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大多是外地人员(包括支边人员),本地后备力量薄弱,这使得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引进极为困难。其次,企业效益低下,积累能力微弱,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冲动几乎为零。再次,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着错位,如军工技术优势的发挥和重工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相弥合等。
(四)西部畸形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西部产业结构的变动并不是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而进行的调整,是为服从全国的需要而做出的跳跃式演化,结果产业结构呈明显的畸形特征:1.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从1993年的情况来看,西部工业产值中,重工业比重比东部高9.6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之比为38:62。1995年的情况与1993年相同,可以说没有丝毫改变。重工业内部,采掘和原材料产业比重过大。2.西部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差。产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这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空间布局的相对孤立上。产业之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发展层次也不协调,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重工业的发展未能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也未能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现代化。如果说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曾一度填补过全国总体布局的某些空缺,那么如今畸形的产业结构却是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最现实、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从而拖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是使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更趋恶化。
总之,西部开发不能从能源、矿产、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工业起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条件上不具备,在效果上,只能延缓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开发应选择其它产业作先导产业。
二、放重抓轻,将轻工业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里所说的“放重抓轻”,不是指对西部业已形成的重工业放弃不管(不但要管,还要管好),而是说西部今后在投资决策时要优先发展轻工业,并将其发展成主导产业,藉以营造西部的造血机制。提出这一思路的理由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一)优先发展轻工业是优化西部地区产业规模结构的需要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不同产业规模的匹配关系,它包括各产业之间质的适应性和量的比例关系。合理的产业规模结构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协作、互为促进的基本条件。由于传统战略决策的偏差,致使西部地区投资次序颠倒,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的发展始终徘徊不前,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西部轻工业的发展一直居于次要地位,1993年西部九省区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8.02%,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在60%以上,1995年的情况与1993年相同,有些年份这种失衡状态更严重。在产业规模结构失衡的情况下,脆弱的农业已不甚支撑相对庞大的工业体系的重荷,薄弱的轻工业亦不能在消费品方面为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而重工业在失去农业、轻工业的支持的同时亦不能推动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产业规模结构的失衡已使西部经济处于板结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切实加强农业,优先发展轻工业。
(二)优先发展轻工业是提高西部地区竞争素质的需要
西部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而重工业内部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又占主导地位,在价格体系紊乱的条件下,要和以较高加工层次的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东部共同参与区域竞争必然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产业协作关系的松散又加深了西部对东部加工制造业的依赖。西部竞争素质的先天不足不但加剧了西部在区域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也使西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血”症。要根治西部“贫血”的病因,提高区域竞争素质,新上项目进行决策时必须放弃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重工业,选择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轻工业,西部卷烟、酿酒等行业在全国的地位便是明证。
(三)优先发展轻工业是节约投资、 缓解资金供应紧张局面的需要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项目投资较少。根据目前国家和西部地区的财力以及全国的金融形势,发展对资金数量要求较少的轻工业既是良策,又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近年来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下降,渴望中央对西部大幅度增加投资是不现实的;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都比不了东部和中部,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西部投资其效果不会太理想;依靠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进行对口援助既是杯水车薪,又不好组织;而西部自身造血机能差,积累能力低。目前西部连同中部86.5%的面积上只拥有40%左右的投资,而且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在几年内难以改变。要用较少的钱维持生存并求得较快的发展,只有选择轻工业作“突破口”才有可能。
(四)优先发展轻工业是提高经济效益并迅速增加积累的需要
轻工业不仅投资少,而且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收益高,见效迅速。考察一下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便会清楚地得出该结论——从1993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来看,全国的情况是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81.70元,实现利税17.96元,实现销售收入174.34元, 东部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212.21元,实现利税20.24元, 实现销售收入200.14元,而西部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仅实现工业产值134.63元,实现利税16.23元,实现销售收入134.35元。到了1995年, 全国的情况是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42.93元,实现利税13.14元, 实现销售收入137.70元,东部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60.13元,实现利税13.53元,实现销售收入154.49元, 而西部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仅实现工业产值105.72元,实现利税12.48元,实现销售收入102.27元。 造成西部地区与全国以及与东部之间工业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源于轻、重工业经济效益不同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轻、重工业结构的比重差异。从经济效益看,1993年全国重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94.27元,而轻工业则高达384.32元。1995年全国重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产值118.04元,轻工业则为199.14元,轻工业仍远高于重工业。全国国有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的利税1993年重工业企业为11.43元,轻工业企业则达18.51元;1995年重工企业为7.91元,轻工企业为14.53元。但是,西部9省区1993年轻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38.02%,1995年此比值为37.52%,远低于广东(1993年为61.53%,1995年为65.59%)、浙江(1993年为61.97%,1995年为76.09%)、福建(1993年为60.34%,1995年为66.89%)、海南(1993年为62.14%,1995年为75.88%)等沿海省份的比重——轻工业发展规模的不足正是西部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迅速增加西部地区的积累能力,必须优先发展轻工业。
三、以发展贸易为前提,以轻工业为先导产业,借助内外两大市场,实现双向经济环流
在否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之主流观点,确立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思想后,我们面临的任务不止是如何促进轻工业本身的快速、大规模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轻工业带动西部地区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尽快缩小东西差距的问题。
(一)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基本内涵
针对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实、技术梯度分布、市场供求状况,笔者提出以轻工业为龙头,实施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立足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积聚力量,发展轻工业,大力开拓边境贸易,加快自身积累,引进国外重工产品,武装能源、矿产、原材料工业;向东部输出能源、矿产、原材料,从东部引进资金、设备、技术装备工业。如此形成内外双向环流(如下图)。
这里,双向环流包括两个层次的经济量的交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差形成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二是区域分工造成的不同经济活动的交换,即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交换。这两种经济量的流动都是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而产生的,因此经济环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以发展贸易为前提,以轻工业为先导产业,借助于内外两大市场,带动农业发展,促进重工业进步,最终向高级化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过渡,建立区域规模的专业化综合工业区(综合系指专业化前提下区域内部生产的配套、协作、衔接等),塑造一个协调合理、高效运行、紧密关联的产业结构。
这个思路具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西部开放的进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开拓和国内开放的加强;二是轻工业的优先发展。前者为内外环流的畅通提供了渠道,后者为环流的运行提供了内容。如此设想,解决了重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二)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立论依据
提出在西部地区实施双向经济环流战略不仅仅源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不可行性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必要性,更源于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产业优势的待转换和供需对接冲动:实施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内在动力。
西部产业结构在区域分工中具有双重性——(1)在国内分工中, 资源供应基地(西部)和主要加工基地(东部)的错位,使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加工优势互为制约,东部加工业的发展必须取得西部资源的供给,西部较为落后的加工业要进一步发展也必须获取东部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2)在国际分工中, 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轻工业)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中东伊斯兰文化圈地区以及南亚这一“缘西中国经济带”相比呈现优势,但许多重工行业相对落后;缘西中国经济带尤其是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许多重工行业表现为优势,而轻工业极不发达,消费品短缺,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这种由西部产业结构在区域分工中的双重性所决定的区域优势的差异,使东部与西部之间,西部与缘西中国经济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优势转换的冲动,笔者在此称之为“优势待转换”。这种优势待转换现象的存在酿成了西部和东部市场之间、西部与缘西中国经济带市场之间的供需对接冲动,表现为西部对东部和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东部对西部的能源、矿产、原材料的需求以及中亚——哈萨克斯坦等缘西中国经济带对西部消费品的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供需对接冲动不仅是区域分工决定的商品余缺调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的接近(如中亚——哈萨克斯坦与我国西部之间)使这种对接的交换成本较之从其它地区获得满足的成本要低得多。从一个长时期来看,西部产业结构在区域分工中的双重性还将继续存在,这使优势的待转换和供需对接冲动将保持长久的充足的势能,成为双向环流的积久而充沛的动力,这是提出本战略的首要依据。
2.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有利气候:实施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社会条件。
这里的非经济因素特指文化、意识形态、民族渊源、宗教信仰、交通条件等。西部与其毗邻地区——缘西中国经济带有许多同质或相关的东西,这为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及独联体诸国与我国国情相近,技术水平相适应,近年来彼此间扩大经济技术交流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而在我国西部漫长的边境线上,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彼此之间的贸易交流历史悠久,早已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贸易通道和口岸(注: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变化,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有许多新的贸易通道和口岸已经或正在形成。)。中东地区和我国宁、新、甘、青等省区有着共同的伊斯兰教传统,充分利用我国的穆斯林优势,完全可能在伊斯兰文化圈各国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受佛教影响甚深,与我国青藏高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易于沟通。更重要的是,西部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它位于中亚、西亚、南亚、西伯利亚的接合部位,在历史上曾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与邻国或从邻国转口进行外贸都比内贸运距小,成本低。从伊犁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从喀什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由拉萨通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国,从畹町通缅甸,从河口通越南、老挝、泰国,都是方便的近途。而且云南、西藏作为南亚次大陆的后脊基地,陆路打通之后,可使我国打开一个朝向印度洋的窗口。上述便利因素在客观上将促成缘西中国经济带与中国西部成为往来关系稠密、技术协作潜力巨大的地区,这为外向环流提供了便利渠道和充分的条件。
3.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外向环流的现实佐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边境贸易获得很大发展。在进出口产品构成中,出口产品以轻工产品为主,多以制成品形态输出,具有较高的加工层次和附加价值。进口商品以钢材、木材、水泥、化肥等基础生产资料为主。这些贸易经常以记帐贸易和易货贸易的形式出现,具有节省外汇、支付方便等优点,尤其适合在外汇短缺的西部发展。目前,新疆边境贸易主要面向前苏联诸国和巴基斯坦,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区边境贸易主要面向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可以预见,在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在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刺激下,在供给区域和销售区域两方面扩大边贸规模,完全可以使边贸成为对外环流的主流。
4.从资源到基础再到潜力:轻工业可以支撑起经济环流的进程。
西部轻工业在本区域以及国内的工业结构中处于劣势地位,但这并不能否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而形成的基础,更不能否定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西部轻工业发展的丰富资源、现有基础和深厚潜力已经勾勒出经济环流的广阔前景。
(1)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轻工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畜牧资源、水果资源、棉毛、林木、野生动植物、其它农业产品、土特产品以及部分工业原材料将直接促进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2)轻工业已具一定规模。1993年西部9省区轻工业总产值已达2235.23亿元,1995年上升到2807.92亿元。工业门类有森林加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文教用品、造纸等等。
(3)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如云南的卷烟,西藏、青海、新疆的民族产品,新疆的纺织品,四川、贵州的酒类等。
(4)西部凝聚着大量资金和高技术的军工企业, 对于加快现有轻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尤具潜力。从近年来军工企业转产趋势看,也大都转向轻工产品的生产,这在一定意义上对轻工业发展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实施步骤和对策
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实施可分三步走。由于资料缺乏,尤其是数据不足,笔者很难在时间上对每一步作出具体而确切的界定,这里只作理论上的推证,这也是本战略有待继续探讨的地方。
第一步:着重于发展外向环流,同时抓紧内向环流之环境的改造。
依据现有基础,在加强轻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同时,投资兴建一些骨干项目,促进轻工业的迅速发展,争取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同时,加快西部外贸体制的改革步伐,增加政策投入,开放适合发展边境贸易的山区,建立类似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以此为起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积聚资金,着手为能源、矿产、原材料开采及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与此同时,抓紧对内向环流之环境的改造,内容包括:调整区域倾斜政策,理顺区际利益关系,加快经济网络和区域合作关系的建立,排除条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使内环流由阻塞变为畅通。
第二步:内外环流衔接,双向环流完成。
在外向环流大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能源、矿产、原材料工业初步发展,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的错位以及条块分割的限制,地方保护主义、区际利益扭曲等阻滞经济环流的因素得以排除的基础上,内环流自然而然地会变得畅通,内外环流相衔接,双向环流完成。西部轻工业在与东部的交换中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环流的发展将为西部经济的起飞创造基础。
第三步:东西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我国经济重心的西移和东部产业结构的转换。
双向经济环流的发展使西部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为高级化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基地和深加工工业基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区域规模的专业化综合工业区的建设具备了条件,同时也为我国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提。在这种态势下中国的区域分工格局必然发生转变;这种转换以深加工工业的西移和东部产业转换为内容,即东部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西部以能源、矿产、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工业为主。这是远景规划,是目标。现实的选择是,在旧有格局下,创造条件,积累实力,为实现转换打基础,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在第一步中。
收稿日期:1999—07—05
标签:重工业论文; 轻工业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科学决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矿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