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展的那些事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每天使用微信,是为了通信。应该说,微信基本上替代了短信、QQ和邮件。微信团队在打造微信这个应用时,想到的应该也是及时通信工具。可是一个二维码的“扫一扫”功能,却给微信增添了营销的无限遐想。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一旦拥有了营销功能,那将是现有以PC端为主的“传统电商”的噩耗!连一向淡定自若的马云大侠都沉不住气了,亲自督阵推广“来往”,要与小马哥决一胜负。微信的营销功能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我一度也对微信扫二维码的功能着迷,试图探索一条链接线上线下的信息通路。但是在PC端电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二维码扫描后的用途太受限制了,看来要打通线上线下的通路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微信朋友圈的营销功能似乎也受到了限制,朋友圈只是朋友的圈子,不是用来卖货的。向朋友兜售生意,最后可能把朋友也做没了。然后有了微信支付。简洁明了的支付功能甚至让许多土豪们都一下子爱上了微信支付,认为微信的支付功能能够把微信带到电商竞争的最前沿,估计马云也是这么认为的。接下来是对微店的期待。每人一部手机,每人都用微信,每人都上微店,每人都用微信支付。那还有阿里京东什么事吗?
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件事如果太好了,那就一定有问题。微信营销的美好愿望在变为惨淡的事实:微信目前充其量只是营销的通信工具。微信打通线上线下链接的功能是有限的。微信支付虽然获得了好评,但是与支付宝的竞争绝不是一夜能够定胜负的。微店的鲜花绽放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与其回答“微信能够营销吗?”不如来研究一下“微信需要营销吗?”
回顾一下营销最基本的定位原理,就是一句话告诉消费者你是干什么的。具有营销功能的微信是干什么的?一句话能够说清楚吗?
如果微信是一款即时通信应用,那就让它成为一款优异的通信工具,千万不要让它干营销的活。否则最后什么都干不了。别忘了微信后边有一群如狼似虎的小伙伴们在等着它犯错误呢。“因为有流量,就什么都干”的想法在互联网运营中是致命的,因为干到后来可能什么都不是了。如果微信干上支付和营销的活,那后边就有更专业的即时通信工具和更专业的支付工具在等着取代它的领先地位。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精准定位比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因为只要你的网站功能对消费者一句话说不清楚了,立马就有其他小伙伴来向消费者说清楚他们是干什么的。
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分裂式的。即有了新的功能,应该及时分离出去,独自精准定位地发展。将新功能与原有核心业务捆绑在一起发展至少有两个弱点:一是定位模糊化;二是原有核心业务模式很可能几年后开始衰落,这样整个体系都会受影响。如果分裂式发展,则每项新业务都有精准定位,并且新业务模式可能在原有核心业务模式衰落时成为主力发展模式。
微信在国内有很多竞争对手,特别是阿里的“来往”,由主帅马云亲自督阵推广。那么,“来往”有可能取代微信成为众多网友及时通信的应用吗?研究众多模仿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其中包括一流公司模仿其他公司成功模式的案例,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市场上,模仿成功商业模式基本上都无法成功,除非被模仿者尚未发展成熟(当然此时也不能称之为成功模式)或者犯了大错误。互联网的特点是“老大独大”,在某个品类中,成功的企业已经占领了品牌的领先地位,很难有模仿者的生存空间。此外,当人们在总结某个成功模式的经验时,往往只关注了一些表面的现象,那些对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外人很难察觉,所以模仿成功之根本要素很难。
微信显然在移动入口的竞争上占了上风。可是微信能够成为未来移动电商的主要入口吗?至少根据我现在对移动互联网的有限认识,似乎传统的“入口”概念在移动互联网中并不存在。从目前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电商来看,未来电商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移动端与PC端的结合。事实上,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太快了,几乎不可能预测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所以我们能够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洞察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创新,并将创新的业务精准定位,独立发展。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那种试图建立入口和平台,并将一切业务都绑在平台上的思维或许已经OUT了。
如果你拥有一个入口或平台,不光要想你能够做什么,而且还要想到身边小伙伴们针对你的“做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互联网是在小伙伴们的相互竞争中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