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学习方法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研究教学问题,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学习问题。要开展和获得有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既是学习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又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学习策略和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减轻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水平。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与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连的,因此,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必须注重探讨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
一、历史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一般地讲,是指在学习的情境和活动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规则的掌握,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时的操作、监控、调节、促动系统,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又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注: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任何学习,学习者都会遇到“为什么学习”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这就是有关学习目标的认识问题以及学习进行的操作问题;同时,学习者也会遇到“能不能学好”的问题,这就是有关学习动机、动力及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学习策略有关。学习要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学习者必然会对学习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选择、运用和调整自己适用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活动、过程及结果的有关认识和体验,对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还是能力的发展,都是与学习策略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的。我们说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其重要的前提就是使学生运用适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注: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
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策略的含义中包括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真正的学习是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目的和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学习者若能够认识和理解“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和被动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克服。学习任务都是具体的,学习策略的制定和选用,就是要根据具体的任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为。
激活学习动力。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是开展学习进程的前提,“想学”“要学”的意向是学习的一种自我促动机制。从心理学上讲,进行学习首先是要激活心理的觉醒状态,而心理觉醒状态表现为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情绪等,这些又都与学习时的注意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学习策略对学习动力是有激活的作用的,又对学习动力的保持、加强有着调适的作用。运用学习策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亦能强化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控制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对学习的过程、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又起着监控的作用,使得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心态及行为往往会有变化,这是正常的。学习策略的作用之一就是依照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对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整、修正及补救,使其向良性发展。
选用学习方法。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地选择适合于学习者个体的具体方法,并自觉地运用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作为学习者来说,对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的问题,而方法的运用就是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关学习方法的运用,而且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而不仅是从技巧上运用学习方法。
分析学习得失。学习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都会有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的得失也就因人而异。“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注: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因此,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对学习得失的把握,尤其是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学习效率。学习策略为学习活动确定了学习的计划并选定了学习的方法,经过具体的阶段性学习,学习的成效如何,是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的。通过评价得到反馈信息,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策略的监控功能,使得评价学习效率更具有自觉性,并更具有针对性。
总之,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策略的水平,就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学习更是一种具有本学科学习特殊性质的认识活动。学生的历史学习,既不同于专业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活动,也不同于普通成人对历史的了解活动,又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基于学科的特点,历史学习策略更侧重于对本学科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调控。下面,就对基本的历史学习策略做简要的论述。
1.认识历史学科功能的策略。学生要达到“会学”水平,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爱学”的程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自愿进行的事情,就会进展迅速,保持率也高。反之,学习不感兴趣或不愿做的事情,学习效果和保持率都很低”(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李蔚,楚日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参与程度很重要,而自我参与程度与对学习本身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历史学习,学生最初是因为可以知道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因而抱有直接的兴趣。然而,如果不能及时上升到对历史学习的理性认识,这种直接的兴趣就很容易不稳固和不持久。要真正达到“爱学”历史的程度,就要对历史学习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果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有着联系,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是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的事情,学史会使我们更加明智,更能够全面地、客观地看人和看社会等等,那么,历史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在认识历史学科功能的问题上,重要的是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提高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又往往是从历史学习内容中发掘出来的。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和历史学习的作用,是学好历史的动力。
2.了解历史知识特点的策略。历史学习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人和事,看上去包罗万象,纷繁复杂。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内容,就要对历史知识的特点有所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不仅是指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思想性等特质,而且是指历史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如历史知识是由具体知识和理论知识构成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是构成具体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构成了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掌握是形成理论知识的基础等等。历史知识还具有联系性的特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联系,某一领域的纵向发展中的联系,古与今的联系,中与外的联系,原因与结果的联系,表面现象与内在因素的联系,历史知识系统的上下纵横联系等等。了解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知识结构,是学好历史的手段。
3.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策略。历史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需要记诵,又需要思考。要适应历史学习的要求,就需要有意识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包括模仿、练习以至创造,并不断进行摸索、总结和交流,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的方法,大都是围绕着对历史信息的吸纳、辨析和运用上。在学习方式上,要了解和熟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使自己能够适应这些学习方式,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还要能够在班级学习、小组学习及个人学习的环境中提高运用学习方法的技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适应历史学习的方式,是学好历史的途径。
4.提高历史认识水平的策略。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注: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学生自己的认识是一种学习价值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认识是基于社会认识上的个人认识,这种认识离不开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否则就会是机械的和空洞的。历史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历史认识的水平,通过学习历史,有意识地运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经过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积累认识历史的经验,学会全面、辨证、客观、发展、联系地看待社会历史的进程,学会分析并解决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提高历史认识水平,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5.沟通相关社会知识的策略。历史知识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联,历史认识也是一种社会认识,学习历史必然要涉及到很多社会方面的知识。从知识性质上讲,历史知识并不是封闭性的知识,也不是排他性的知识,而是具有很强的吸纳性、包容性和贯通性。同时,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与其他社会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注意运用其他社会知识于历史学习之中。沟通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帮助。
此外,如历史课堂学习的策略、课外学习的策略、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的策略以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策略等,对于历史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二、历史学习方法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注:[英]哈里·麦多克斯.学习方略.王步云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历史学习同其他的学习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和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而且要选择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习方法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途径、方式、措施、原则等;狭义的解释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办法。有学者认为,(注: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学习方法是由四个要素组合的:一是程序(或曰过程、环节、步骤、阶段等),即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学习须按程序进行;二是原则(或曰准则、规范、要求等),即学习活动所遵循的准则;三是方式(或曰模式、渠道、形式等),即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四是手段,即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和物质手段。
如果从性质上分析,我们又可以把学习方法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即对方法的哲学认识和理论思考;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论上的方法,即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分科学习上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学科所特有的方法。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历史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注:关于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证据.可参见[英]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叶小兵译.载历史教学,1998.2)。
6.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如果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方式上就必须注重识别和考察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注:D.Thompson,Understanding the Past:Procedures and Content,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London,1984.p.178)。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复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体展开,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历史学习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优良的学习作风。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等方式,这就为历史学习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