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葛根素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用长春西汀+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用长春西汀+葛根素+常规治疗,连用15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葛根素治疗效果优于长春西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
【关键词】长春西汀;脑动脉供血不足
【中图分类号】R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0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chun vinpocetine combined with Puerarin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arterial insufficiency. Methods 100 cases of cer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Changchun vinpocetine +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of 50 cases,with Changchun vinpocetine + puerarin + routine treatment for 15 day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Vinpocetine Injection + puerarin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treatment of cer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 Changchun Ting Xi.
【Key words】Changchun vinpocetine; Cer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
脑动脉供血不足指各种原因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性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展为痴呆及脑梗死,由于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并发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因此,它成为了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是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发病基础,其只能通过对发病原的治疗,尚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品,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对该病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选择了我院收治的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采取对比治疗的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长春西汀联合葛根素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所观察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脑动脉供血不足门诊诊治患者以及住院患者100例,随机抽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27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为(68±2.5)岁,对照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年龄50~87岁,平均年龄为(69±2.9)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都有明确的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2)两组患者均排除了其他疾病所致的供血不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程度、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并发症、开始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诊断标准以及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1]:(1)有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自觉症状,临床常见的重要症状包括有发热、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2)无脑的局灶性定位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局限性神经体征。(3)多伴有高血压。(4)有眼底动脉硬化。(5)有时可在脑的灌流动脉听到血管杂音。(6)颈动脉超声有动脉硬化、官腔狭窄或明显斑块,脑血流图示脑血流速度减慢,头颅CT、MRI未发现腔梗及脑出血。
1.3 排除标准:并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痴呆。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规治疗,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用药。常规的给予两组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氟桂利嗪,按照实际病情的复杂性给个别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降压治疗、糖尿病者控制血糖治疗,以及高血脂患者给予降脂治疗。而对照组在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郑州羚锐制药有限公司)30m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100ml或250ml中静滴,每日两次,连续使用15天。治疗组在完成上述两种用药行为后,加用葛根素500m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5天,随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2]
临床判定标准:基本痊愈:头晕或者伴有的恶心、呕吐与行走不稳等症状完全消失。其中头晕病情程度可分为重度:卧床不能活动,需药物控制;中度:影响生活,但部分能自理,需药物治疗;轻度:阵发性头晕休息可缓解,可不服药。显效:病变程度改善二级,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症状消失,仍然有轻微的头晕,但是比入院时有明显的好转;有效:病变程度改善一级,即上述症状轻微改善,无明显的头痛症状、眩晕症状等表现;无效:头晕、头痛症状无改善;恶化:出现不良反应,病变程度较前加重。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了一例头晕未做特殊处理缓解,对照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大脑整体的血液供应减少的一种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疼、头部闷胀、认知能力与记忆力衰减等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人中,对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促使其脑卒患病率的增高。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病因与病发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发的原因可能与动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等多种病症以及途径有关联。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平时会经常发觉有面部麻木的症状,伴随眩晕、眼黑等症状,而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头晕眼花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与及时的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性功能障碍。根据其主要的症状,采用长春西汀联合葛根素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长春西汀是从夹竹桃科长春花中提取出生物碱,经合成筛选一系列衍生物而开发的阿扑长春胺酸乙酯制剂,其具有高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来发挥药效,系脑扩张剂。[3]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管平滑肌松弛信使c-GNP的作用,选择性增加脑血流量。此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人体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氧化,改善血液流动性和微循环,促进脑组织摄取葡糖糖,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增加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4]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转化,抑制钙离子通道,减轻脑内钙离子聚集,直接保护神经元,抵制缺血及毒素对神经纤维的损害,防止脑缺血再关注损害,增加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精神症状。它具有高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提高葡萄糖利用率,改善脑代谢,保护神经,从多种机制治疗脑供血不足,且该药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代医学证明葛根素可通过抗交感样作用、钙拮抗作用及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室性期前收缩;降低血糖、血脂、抗氧化、增加血液流动性,降低肺动脉高压,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5]。葛根素还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和显著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也可减少凋亡细胞DNA断裂以及平滑肌的坏死,故对缺血条件下的血管平滑肌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胱冬肽酶-3(Aspase-3)的表达而实现的[6]。葛根素亦具有抗脑缺血性神经细胞调亡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缺血时细胞调亡,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葛根素具有毒性小、不易在体内积蓄、可经多途径排泄等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葛根素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其重要价值,尤以对人类生命威胁较大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葛根的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较好,因此,葛根素应用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二者联用更体现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优势。因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长春西汀联合葛根素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能有效的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纪源.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学,2002,23(3):7-8.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1.
[3]刘国卿.神经元保护剂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2,50(8):657-662.
[4陈学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理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5]王丹.葛根素对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大鼠血压、血脂及糖耐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6).
[6]令狐路线.葛根素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
论文作者:蔡杰1,王天平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供血不足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长春论文; 葛根素论文; 两组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