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经济认知的会计方法研究&网络时代GDP有效性分析_网络经济论文

基于网络经济认知的会计方法研究&网络时代GDP有效性分析_网络经济论文

基于网络经济认识的核算方法研究——解析网络时代GDP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有效性论文,核算方法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1文献标识码:A

关于未来经济的说法有多种,如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新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非摩擦经济等,但不管叫法怎样,其基础都是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络。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的经济,我们可以采用“网络经济”一词来表述。未来的经济突出了网络的作用,特别是Internet网络。由于这种技术的变革,人类生活的世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可想而知,对未来的经济社会进行理论和统计核算的研究,是具有前瞻性的,其意义重在长远。

一、网络经济假说:一种区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讲,目前的Internet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由此,导致国民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子网络经济本身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较为成形的研究结果还没有。但论述较多地倾向于将网络经济等同于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来看待。

根据这种观点认识,网络经济应是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与Internet有关的经济。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信息技术产业又可分为计算机硬件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媒介三大产业,信息服务业则包括新闻、咨询、代理、电信、网络等。但在未来的网络时代,将可能不存在独立的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企业都将依靠网络生存,从而都成为互联网企业,也就是说任何产业都将信息化、网络化。

必须指出,这种观点是狭隘的。因为考虑到未来的经济预期,网络可能会全方位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经济社会,而这种影响远远不可能仅局限于一个产业的影响。作为一种影响未来经济的力量,网络经济实质是一种经济模式,而这种经济模式应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的。所以,我们将网络经济定位于另一种经济模式上。

网络经济是从经济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转化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变迁。在农业经济时代,很多产品都是直接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较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交易方式越来越阻碍了工业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此产生了商业这一中介机构。传统商业把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这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层层的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对话,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使交易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可见,网络经济应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经济,即社会化了的直接经济。因此,网络经济应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

上述对网络经济本身的分析可以归结如下:(1)狭义认识。网络经济实质是一种“产业经济”,即认识网络经济是从产业的角度来展开的,所以它首先是一种信息产业,是“第四产业”。较为复杂一点的认识,就是未来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要与信息产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2)广义认识。网络经济实质是一种“经济模式”,这种认识,就不再局限于产业经济的范围,它强调的是网络经济不只是信息产业经济,也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的应用,网络经济就是一种生产方式,是与工业时代经济不同的生产方式。如果我们将工业社会生产方式视为“迂回”的生产方式,而网络社会生产方式则是在更高程度上的直接经济。并且,狭义理解的网络经济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广义理解的网络经济则是指国民经济的整体。从全局看,网络经济将对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国民经济全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对网络经济模式认识的三个误区

将网络经济定位于经济模式,我们应避免以下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不能仅将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技术经济

网络经济的根本点在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由于网络等技术飞速的发展,它带来了人们生活世界的变革。因此,一般的认识容易将网络经济归结为一种技术性的变化,或称技术经济。但是仅将网络经济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变化或经济,我们认为是浮浅的。美国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就明确指出:“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生存方式”[1]。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变革,致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类似蒸汽机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工业革命一样,“信息网络革命彻底改造世界社会经济”,“这种社会秩序将以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正在兴起的高技术和统一的全球经济将改造我们目前的世界,犹如工业革命把农业的中世纪改造成为过去的二百年的工业文明一样”[2]。而由于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化,才是网络经济真正的内涵。

(二)不能仅从产业角度来理解网络经济

从产业角度来理解网络经济,是具有普遍性的。人们更多地认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以产业的形式从各产业中蜕变崛起,所以,人们更关注的是这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量有多重,如在GDP中占多大的份额[3]。

但如前面所述,网络经济彻底改变整个世界,人类的经济行为诸多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此结果的理解,是不可能仅局限于产业经济这一个角度的。我们应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尝试理解网络经济。

(三)网络经济是一种整体经济

对网络经济的认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是技术经济或产业经济上,从根本上讲,它是未来社会的经济模式,就如同工业经济或农业经济一样。从这个角度讲,网络经济又是一种整体经济。因而,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的变化,也不单纯是一个新产业的产生。

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惯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在生产方面,生产过程由计算机全面控制,整个过程直接面向用户,用户的各种需要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各个生产环节,与工业时代相比较提高了效率。在消费方面,从商场的间接销售变为网络上的直接购物,由原来的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转变为需要什么才生产什么,在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存在中间环节,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了。在金融方面,延续了千年铸币、纸币等货币中介角色开始让位给电子货币,原来的银行将被网络银行取代,银行的某些功能开始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在企业管理方面,由依靠中层管理为中坚转变为直接激励的虚拟领导,由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到扁平式管理结构,等等。

网络经济将造成社会的重组和分化。工业社会以机器为纽带的生产关系必然被以网络为纽带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信息网络就是这种纽带的实际体现,它将工业文明以企业为核心的集中式生产方式分化为以家庭、个人为单元的分布式生产方式。整个社会将在信息网络的联结下完成全新的社会组合。

三、网络经济统计核算的必要性

从统计角度考察网络经济,目的就在于对网络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定量描述,这遵从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提倡的宗旨:对经济运行及结果的跟踪描述和量化。新情况出现了,新东西出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应该观察到、反映出这些变化。从统计角度研究网络经济,其必要性可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供全息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了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提供系统描述。既然作为描述对象的国民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如何保证传统的这种统计体系去关注“经济运行及其结果”呢?对未来经济,我们必须有一种能够考察的方法,能够对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以及结果进行全方位跟踪描述和计量。

(二)方法论基础的要求

统计的功能在于对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供方法论基础。之所以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宏观经济研究特别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统计方法论存在的要求,也是人类理解新的经济社会的要求。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定量化工作,宏观经济学是很难在实证和规范两方面得到检验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如果想研究未来的网络经济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必须有统计方法论的支持,而不是仅仅通过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来说明。

(三)统计技术的发展

网络经济之所以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模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等技术飞速的发展,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与此同时,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统计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更多的交易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我们就可以利用象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这样的平台直接取得统计数据。网络是未来经济生活与生产的关键,是一个平台,我们能够在网上生活、交易,我们也能够利用它来为统计工作进行服务(注:诸如网络安全、网络伦理等问题,是网络经济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它们并不在统计方法论研究的框架之内。)。依托于网络的统计既然发生变化了,更高效了,我们进行统计核算的工作也应产生相关的变化,以适应这种统计技术变化的趋势。

鉴于以上考虑,下面拟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GDP指标分析开始,探索对网络经济进行统计核算的总量指标方法。

四、1993年SNA关于GDP指标性质的界定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叫国内生产总值,是众所周知的经济总量统计指标,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它。美国商务部在回顾20世纪的成就时,将其称为“世纪性杰作”,而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缨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指出,“它们确实属于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列”[4]。GDP的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项重要的工作,尽管它的产出具有“附带产品”的性质(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年SNA)强调,计算GDP、GNP这样的经济总量指标的工作,本身并不是核算体系最重要的,提供对经济活动全方位的描述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的重心。因此,GDP、GNP等经济总量指标的计算,就具有了国民经济体系工作附带产品的性质。参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规定,GDP“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5]。GDP是作为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所有在其“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统计指标。1993年SNA关于GDP的指标性质做了专门说明,特别指出它是一个“生产指标”[6]。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明,目的之一是为了区别于它的李生指标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性质。GNP也叫国民生产总值。由于都是“生产总值”,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GDP与GNP两个指标被认为是同一性质的指标。它们都被认为是对一国经济产出的衡量指标,都反映一国的产出情况。而对它们在衡量产出水平方面的区别,也仅仅局限于是按不同范围或主体计算的认识上,前者是根据所谓的“国土原则”计算的,后者是根据所谓的“国民原则”计算的(注:根据1993SNA,GDP与GNP的计算原则都遵从常住性原则。最新的研究指出,“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是常住性原则不同主体确认的原则,该研究同时指出这种归纳颇为狭隘。详细内容可参见后文。)。所以,我们在大量的文献中,甚至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献中,常会看到将这两个指标都用作对生产产出衡量的情况。

在权威的1993年SNA中,对这两个指标有专门的说明。GDP被界定为一个生产(增加值)概念。GDP是衡量生产的尺度,它是衡量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生产的总增加值合计的全面尺度。它是反映一个国家产出结果方面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生产劳动所创造的所有最终成果。与GDP不同,GNP被界定为是一个收入概念。它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国内与国外分配的基础上,由国民国内收入加上国民国外要素净收入所形成的。它反映一国在国内与国外所取得的收入的总和。因此,GNP被严格地命名为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总收入。之所以还沿用GNP这种叫法,不过是个习惯而已。

由上述对GDP与GNP的说明,我们可得到关于GDP的三点信息,这与进一步的研究直接相关:第一,GDP是产出指标,其考察的活动侧重于生产环节;第二,构成考察GDP的要素中,要涉及常住单位的问题,即“国内”与“国外”以及“国民”;第三,GDP指的是最终成果,包括最终货物产品和服务。

在网络经济中,上述三点信息由于实际环境的变化,新情况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国民经济核算要考虑这些问题。

五、核算重心:生产还是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活动,1993年SNA明确突出它的重要性。“生产活动是基本的活动”,“本体系的生产范围的影响超过生产账户本身。生产范围决定了记录的增加值数额,从而决定了生产所形成的收入总额。包括在住户最终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中的货物和服务的范围受生产范围的制约”[6]。从这些论述中,就不难看出,生产范围及生产活动本身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此,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有的账户体系中,生产账户是编制的第一个账户。

尽管客观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不侧重偏向哪一个环节或哪一个账户及概念,但同样客观的是,由于生产概念对后续收入、分配、消费概念范围的自然划定,以及生产账户的编制方式对SNA体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生产核算实际是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中基础的一个核算环节。

在经济总量的核算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声明经济总量的计算并不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的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利用上,人们会更看重围绕生产环节的几个有限的经济总量指标的作用,甚至,有些对国民经济核算不甚了解的人,误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工作就是测算GDP、GNP、NDP(Net Domestic Product,也叫国内生产净值)这些总量指标的。即便就GDP本身而言,其概念被定义为增加值,而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方法,就叫作增加值法,这是我们习惯的GDP生产法的另一个称呼。

因此,我们有一个判断: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以GDP为首的一些总量指标,是较侧重于生产方面考察的。如果使用“重心”这一概念,笔者认为,GDP的重心在于测算生产结果,而不是其它什么的。即便对GDP的计算,在方法上可以采用非生产的方法来计算,但收入法和支出法实质有下述特点:第一,可以看作是生产法的代替;第二,两者也都是从收入与支出角度来反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成果,是衡量产出的。为什么会有在实际工作中强调生产核算的结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工业社会可能更侧重于考察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来源在于生产。

但这一情况,在网络经济中可能发生变化了。具体看来,有两种因素导致这些变化:(1)网络经济的虚拟性,即所谓的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在网上进行,但具有实体交易活动的性质。比如在网上达成交易协议,进行购买、出售,以及定购等。按照我们一惯的认识,一笔交易要涉及两个交易者,两个交易者要进行相应的实际活动,产生一个协议(即便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的交易以及政府部门等不以补偿为目的的单方面活动)。而在网络下,所有的这些有关交易的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界面来完成。同样的交易活动,但具有了虚拟的形式。虚拟经济将人们的注意力可能一下提升到一个网络界面上,在网络的虚拟现实中,注重信息的交流、消费等,而即便组织生产等活动,也更可能是由消费来决定的,即需要消费什么,网上便组织生产什么。(2)生产与消费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往往是,生产就是消费,而消费就是生产。传统工业社会中,最终产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货物,二是服务。“货物的生产与其随后的销售或再销售分离,这是货物显著的经济特征”。而服务不是这样,服务一旦生产完成,也就宣告它必定已经提供给消费者了。网络经济中,由于在网络上组织生产,实际的生产好象隐居幕后,并且象货物的生产与销售这样的环节,在网络界面上合为一体,就好象消费一样,生产的同时,就提供给了消费者。

不言而喻,网络经济更注重消费方面。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算GDP为首的总量指标,那么,我们应该重新考虑,GDP在衡量社会生产的最终成果时,应该更注重反映哪一方面?GDP虽然是个生产概念,但在网络经济中,衡量社会最终成果的重要性可能要让位于衡量这些产品消费支出方面的性质。因此,GDP的重心将转向消费的考察。与之相联的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倒重于生产环节的考察,也将转向侧重于消费和福利方面的核算。

六、核算的主体原则:国内?国外?还是国民?

与GDP紧密相关的一个核算原则,是常住性问题,即GDP被规定为是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结果。它反映的是一国的“国内”生产活动。因此,核算GDP指标,就应该明确区分所谓的“国内”与“国外”。

按照1993年SNA的规定,常住单位是指那些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当一个机构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上保持一个经济利益中心,即当它无限期的或一个长时期(通常是一年)从事或试图从事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时,就说该单位是常住在经济领土内的”,所有的常住单位就构成了一国的“经济总体”。与之相对应的,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经济联系的非常住单位的集合,就构成了“国外”。而“国内”是计算“经济总体”宏观总量指标时所采用的一种具体的主体原则。所以,理解是否是“国内”,关键在于该生产主体是否是常住单位。而理解常住单位的要点有两点:一是经济领土;二是经济利益中心(注:对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判断,1993年SNA有详细说明。)。因此,判断国内外的问题,实质是判断一机构单位是否是常住单位的问题,如果其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同时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那么,这个单位就是该国的常住单位。所有的常住单位就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分析上的一国的国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将GDP的计算理解为是按“国土原则”(领土或辖区)来进行的,未免有点狭隘。

与“国土原则”相关的有一种原则性的计算口径,被称之为“国民原则”。它被认为是计算GNP的一个主体原则。按照早期的理解,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计算的,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在中国,这种认识曾经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流传广泛的解释是,“国内”口径被视为是计算总量指标的“属地”或“国土”原则,而“国民”口径被视为是计算总量指标的“属民”或“常住”原则。因此,在区别GDP和GNP两个生产总量指标时(注:根据前面的分析,其实我们知道了GDP是生产指标,而GNP是收入指标。),其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一个按“国内”口径计算的,另一个按“国民”口径计算的。“国内”与“国民”在核算范围上虽有差别,但这种差别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大。

有学者指出[7],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国民”口径,其实都属于“常住”范畴,只是运用了略有不同的主体原则。“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着眼于生产活动主体的常住属性(是否是常住生产者),后者则着眼于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常住属性(是否常住生产要素)。而常住生产要素,指的是为常住者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财产等)。这样看来,无论是哪种原则,在核算GDP、GNP等指标时,都遵循同一个原则,即常住性原则。符合常住性的,我们就将其视为“国内”,而不符合的,就视为“国外”。“国民”其实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网络经济中,常住性原则在计算GDP等指标时,为区别一国与他国经济总体之间的经济情况,同样起着重要的主体支配作用。但是,由于网络经济本身呈现出跨国际的经济交易趋势,常住性原则会受到严重的考验。这种考验,我们可以表述为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如何回答:“在网络上,我们如何区分各种交易活动的常住性,即如何区分‘国内’与‘国外’?”显而易见,这与我们上述的“国内”、“国外”的判定有差别,因为网上的经济活动呈现着国际一体化的趋势。在网上我们只看到关于交易活动的情况,但要区分这种交易涉及的是国内还是国外,难度就非常大了。所以,通过网络我们判断生产活动主体的常住性质,即是否是常住生产者,会非常困难。但相对而言,判断生产要素的常住属性,应该相对容易些。因为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财产、劳动力等,在网络平台上流动之前,网络技术可能会提供相应的统计记录。显然,如果采取这样的统计口径,似乎就不再是“国内”的口径,而更接近于“国民”口径了。

所以,如果在考察网络经济的GDP时,采用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主体核算,会遇到上述这样的变化。相比之下,利用常住生产要素的常住性,来核算GDP这样的指标,能变得更为可行些。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将来:考察一国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主体范围时,“国民”主体的常住性会更合适。但如果使用于核算生产时,“国民”不再是仅强调收入方面的特点了。

七、重复计算:中间产品怎么办?

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区别于总产出指标的地方,在于扣除了中间消耗部分,即将中间产品从社会总产品中去掉,核算的只是最终产品。因此,GDP是用最终产品的计算,来表示一国在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首先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是法国的化学家A·L·拉瓦锡。他于1791年估算当时法国的国民收入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提出了这种区分。顾名思义,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社会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互相联系的各个生产单位或部门就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生产系统,系统的输入是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系统中各个生产单位或部门互相提供产品,形成生产系统的中间周转;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则作为系统的输出,提供给社会使用。因此,就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言,因为社会生产过程的这种特点,在核算上就区分出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必须说明,这种区分,是为了在全社会进行经济统计核算的需要。

网络经济中,同样存在重复计算这一问题。如果我们沿用原来的做法,那么就是在计算GDP指标时,将中间产品去掉,只剩下最终产品。不过,在网络经济中,生产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我们考虑这样一个现实:以往一个生产厂家生产一个完整的产品(A)的过程,现在由众多个市场生产者来进行。以往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现在暂时不去区分它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只把它单纯地看成是产品),是在许多个生产车间里加工生产的,我们假设每个车间生产工艺之后,该工艺上的半成品具有社会产品的特点,即它既可以作为该厂家最终提供的产品的半成品,同时又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社会产品形式出现。那么,在传统核算上,该产品(A)只有在最后一个工艺流程结束后,其独立的社会产品形式才得以形成,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是可以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现在,由于生产在网上进行组织生产,这样一来,原来一个生产者生产同一产品(A)的各个工艺流程,现在成为了众多个市场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以往每个工艺流程的半成品,现在都变成了可以独立统计的产品。所以,如果我们仍按计算GDP的做法去做,则在网络经济下,这一个产品(A)就会出现重复计算问题,重复计算的中间产品,是以往的每个工艺流程的半成品(当然在网络经济中,它们是独立的产品形式)。

类似产品(A)的情况,在网络经济中会是很经常的事。因为网络经济使得各种产品的生产组织都依赖于网上进行。这样一来,传统的许多工艺流程,由于网络竞标的方式,都成为市场生产的环节。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变成一个社会生产系统的生产过程。这样一来,GDP指标的计算不得不仍然面临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问题。

尽管中间产品重复计算问题在传统工业社会中无疑是存在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当然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的日益市场化,网络经济下中间产品重复计算的问题会更为普遍,如果这种情况相当严重,则针对重复计算问题而提出的GDP指标的计算就会变得没有价值了。至此,笔者想起G·阿克利(Geder Ackley)的一段话:“把面包和机器两者都算作最终产品……和将面包与面粉都算作最终产品是同样性质的重复计算”[8]。看来,为克服中间产品重复计算出现的GDP指标,在未来经济中同样面临解决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有此一问:“GDP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八、国民消费总值(Gross National Consumption)指标的提出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我们现在对未来GDP,或GDP在未来经济核算中的涵义做个小结。

在网络经济中,GDP如果作为衡量一国一段时期内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指标,那么,它有两点需要修正,即GDP应重在核算社会产品的消费方面;在进行上述两个方面修正的同时,GDP的核算工作,必须注意解决由网络经济而导致的重复计算问题。否则,GDP本身不能作为测算最终产品的指标。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既然传统GDP在网络经济中存在上述根本性缺陷,为何不考虑采用一个全新的总量指标来代替其地位呢?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试提出下述方案:用国民消费总值(Gross National Consumption,缩写为GNC)指标来取代GDP指标核算的历史地位。

在这个方案中,国民消费总值(GNC)核算应该突出两点:(1)强调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结果消费方面的核算。一般意义上,消费可以是扩大再生产过程的终结,也可视其为扩大再生产的开始。网络经济下,将消费视为扩大再生产的开始,似乎与网络经济消费组织生产的特点更为吻合。(2)采用常住性原则中的国民主体进行核算,以纠正国内主体原则在网络经济中的不足。网络经济必然是全球化经济,常住经济活动者(注:注意,在此我们并没有采用常住生产者这一概念,而是使用常住经济活动者概念。因为对于一常住经济活动者,其行为可能是侧重生产方面,也可能侧重消费方面,并且在网络经济下,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消费方面。)的活动可能经常是既在本国的“国内”,又在“国外”,因此对其主体原则的认定,不如常住消费要素认定为好。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国内”口径一般适用于产出指标的计算,而“国民”口径适用于收入指标和消费指标的计算[9]。

至于GNC指标的构造与核算,有两个基本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1)GNC是否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收入使用核算框架下进行?因此会有两种思路:一是在这一框架下进行,那么,GNC应该是对现有体系中最终消费支出核算和实际最终消费核算的发展和完善;二是不同于现有核算体系中的消费核算框架,重新构造GNC核算框架。后一种思路是全新的,很有可能,其结果将会改变现有的1993年SNA流量账户序列结构。原因之一是我们认定网络经济下,网上的消费组织了生产这一经济逻辑。那么,在核算账户序列中,消费账户与生产账户如何安排就成为流量账户序列的核心问题。(2)虽然在上述只提到总额的计算,但这并不排除净额计算的可能性,即我们也可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内构造并计算国民消费净额(Net National Consumption,缩写为NNC)。但如何计算,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当然,这个方案只是针对现有GDP在网络经济中的缺陷提出的,至于方案本身还需要专门的论证,并且其历史作用也需实践验证。

标签:;  ;  ;  ;  ;  ;  ;  ;  ;  

基于网络经济认知的会计方法研究&网络时代GDP有效性分析_网络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