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漱渝谈学习鲁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陈漱渝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漱渝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现任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曾参加过1981年版《鲁迅全集》及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部分注释工作,并有很多专著。他在学术上力求严谨,存真求实,反对作伪,在史论统一、文史交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近二十年来,他除了写“有字之书”外,还在“学术讲演”“学术活动”的两部“无字之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从1974年开始,他应邀到机关、工厂、大中小学、科研单位宣讲鲁迅,从国内到国外,讲演不下几百场,讲题不下几十个。
当我谈到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名篇已成为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时,陈先生喜形于色,称赞编者有眼光,认为选的都是鲁迅的精品。他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呐喊》分别列为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更是称赞不已。他认为同学们在课外多读一些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等作品,对于认识鲁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他说,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有利于他们认识中国近代、现代及当代的革命史、文化史和文学史。
鲁迅虽不是神,但也不是凡夫俗子。所以学习鲁迅作品时,既要反对把鲁迅神化,也要反对把鲁迅世俗化。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是承前启后、占据制高点的杰出人物,在当前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中,鲁迅的精神和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作家,300多万字的创作和250万字的译文,再加上他辑录校勘的49种古籍,总共有一千万汉字的文化遗产。鲁迅又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国译成四五十种不同的文字。在鲁迅的文化遗产中,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是世界公认的。鲁迅笔下的阿Q,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齐名,并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的画廊。
鲁迅对世界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创造出了杂文这样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鲁迅把罕见的深刻思想、惊人的艺术天才、渊博的书本知识、丰富的人生体验,都凝结在他的九百多篇杂文当中。他的杂文成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作为思想家,可与任何思想家比肩。鲁迅杂文是鲁迅文学遗产的主体部分,是鲁迅精神的主要折光镜。谁不懂得鲁迅杂文,谁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鲁迅。
鲁迅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之魂。
我们学习鲁迅,不能只是寻章摘句,简单地模仿写作技巧,而应该从大处着眼。不但要学习他的文风,还要学习他的人格;不但要学习他的作品,还要继承发扬他的精神。读他的书,由于时代不同,当代青少年难于完全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知人论世,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对于评价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正反两方面的都看一点,才能知道鲁迅是否骂的是可骂之人和可骂之处,了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不光看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陈先生说,青少年接近鲁迅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谈到他接近鲁迅的过程,最早通过小说《故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名篇,初步了解鲁迅。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才逐渐接触鲁迅杂文。
陈先生说,学习鲁迅的作品,要注意学习其文学语言。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典范、精练、形象、生动,随处可以找到规范语言的例子。当然,鲁迅所处的时代,汉语书面语正经历一个从文言向白话转变的时期,文学作品中既有当时的口语、白话文,也有晦涩难懂的外来语和文言文。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说:“以文字论,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
为了宣传普及鲁迅,鲁迅博物馆准备重新设计面向中小学生的鲁迅作品展览。展览将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作品相关的器物、环境介绍给观众。如:《故乡》部分增加了江南农村的环境,增添了狗气杀、猹和钢叉;《为了忘却的记念》部分将设置龙华屠场的情境;《记念刘和珍君》部分将有“三一八”惨案的情境和人物展示给观众。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观众和读者深入理解鲁迅的作品意境,增强感染力。展览中还将播放电视剧《鲁迅与许广平》,电视连续剧《鲁迅在绍兴》《鲁迅在日本》《鲁迅传》,以及关于鲁迅生平事迹的记录片。还有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药》《伤逝》《铸剑》《祝福》,就在我采访陈先生的时候,到鲁迅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中学生正络绎不绝。
走近鲁迅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方式。如鲁迅名篇朗读会、鲁迅知识大奖赛等,2001年9月下旬将在绍兴举办以“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为主题的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活动。
陈漱渝先生担任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我采访的过程中,谈话几次被来自日本等国的长途电话所打断,约他撰文、演讲,传播鲁迅精神,进行文化交流。可见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