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 晶 2秦彩霞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兴趣
学习是人接受教育、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过程。兴趣是推动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强烈的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最容易接受外界的教育。笔者认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利用一切媒介,使孩子的眼、目、口、手、脑活动起来,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良性情绪,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和谐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并能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不和谐因素,保持一颗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健康心理。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顺势提问:“苇杆地摇晃和水波地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地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让孩子学习,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饥饿”的状态
孩子有了“饥饿”的刺激,孩子学习的“食欲”也会大增。这种“饥饿状态”的创造,首先不可强迫孩子学习,其次不可让学习时间过长,要分散学习。这也好比成人看书,借的书往往比买的书有用,因为借的书要还,所以看得更细、更快,而买的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看,甚至可能根本不看。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饥饿”,只要父母狠下心来,与自己的溺爱和纵容相抗,就能培养出孩子力争上游的勇气与信心。硬逼,是父母常用的方法之一,他们认为习惯成自然,孩子学得久了,就会生出兴趣来。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反复的让孩子学,孩子反而会产生一种对读书的厌倦,对学习的反感,这是父母绝对没想到的。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论文作者:张 晶,2秦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翠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