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中非科技合作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非洲论文,科技合作论文,新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胡总书记进一步讲了两点。一是“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二是“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根据胡总书记的论述,结合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重新思考中非科技合作战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非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国已与46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相继同赞比亚、埃及、科特迪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利比亚、尼日利亚、加蓬、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家在经贸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建立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在农业、医疗卫生、小型工业、水资源等领域开展了科技交流活动。2006年,中埃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协议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中埃友谊农场”意向的出现,一些农业环保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中埃秸秆气化示范项目通过中埃双方技术合作,已将燃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中国—津巴布韦太阳能热利用项目,中国—南非远程医疗等项目也取得良好效果。
中非科技合作成绩显著,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科技合作与经贸合作不对称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2006年,中非贸易额达到555亿美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7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非洲累计投资63亿美元,涉及农业、电信、能源、加工制造等多个领域。2006年中非论坛以后,中非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但与快速增长的中非经贸合作相比,中非科技合作的份量不足,非洲国家获得我合作计划支持的项目较少。中非科技合作目前主要是在双边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下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书,通过在重点合作领域选择合作项目,执行双边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协议,但科技合作项目执行率偏低,据统计,中埃第四届联委会的项目执行率只有50%。不少非洲国家仍在呼吁中国在发展科技和技术转让领域提供帮助。
2、科技合作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不衔接
经过近30年的改革,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在对外合作领域,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在管理上,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科技部负责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计划,商务部负责技术援助项目,造成科技合作与工程项目合作两条线;在执行上,科研院所、大学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与国外开展交流;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参与非洲经济建设,二者各行其是。由于科研合作和对外经济项目参与的门槛,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很少有机会和能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合作与中小企业“走出去”不配套。
3、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方向与非洲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非洲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更需要技术,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不能满足非洲国家对技术的渴望。2006年8月,喀麦隆提出,希望给予更多的技术援助。津巴布韦钢铁制造有限公司全球总裁说,对于没有技术或设备的投资,津巴布韦公司不太需要,他们更想要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武文斌,访津巴布韦钢铁制造有限公司全球总裁Alexander Johnson,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期。)目前,非洲国家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不强;相对而言,与发展生产相关的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较强。如农业生物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质勘察和采矿技术、新药研发技术等。从“十五”期间我国安排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看,科技合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和高科技发展计划,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水平”,而对促进成熟技术“走出去”重视不够,与非洲发展对我们的技术需求脱节。
二、技术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重点
中国政府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促进中非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中国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和应用。科技部《“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要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通过合作研究、联合调查、技术培训、科技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及产品的出口,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我们认为,应把技术转移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定位,通过技术转移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构建非洲独立的产业技术体系,提高非洲技术经济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扩大中国自主创新的战略空间。
1、中国有向外转移技术的实力
据统计,200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增长22.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2%。“十五”以来,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21.7%,高于GDP增长,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到“十一五”末,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到2%以上。科技人才储备充足,2005年达到3500万人,2006年研究与开发人员达到142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00年至2006年,我国三种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20%。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为21.4%。1985年至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08万件。中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十五”期间科技部启动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2000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了700多项国家标准,在一些长期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以龙芯为标志的集成电路取得较大进展,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前列;新型高速路由器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得到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正走向产业化,红旗Linux、永中Office等国产核心软件产品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专项申请了202项国际专利和1021项国内专利。这些技术均是实施技术转移的强大支撑。
2、非洲对中国的技术需求迫切
非洲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占世界的13%,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黄金、钻石、铜、铀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首位,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得非洲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成为世界上最贫困落后的大陆。对于长期贫困的非洲国家而言,不仅需要通过经济援助为其输血,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援助帮助其实现自我造血,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
欧洲在非洲投资主要是能源和旅游,对制造业项、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很少,对人力资源投资更少,基本没有对非洲本土人才的培训。受中非总体外交关系发展的影响,更多的非洲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对中国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非洲国家而言,中国不仅长期为非洲提供援助,而且具有适合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中国为非洲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又从来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大多数贫困落后的非洲国家希望借鉴或仿效“中国模式”,摆脱长期被西方国家边缘化的不利状态。例如,喀麦隆特别希望中国能尽快为喀麦隆提供水稻种植技术;埃及环境部高层领导多次强调希望扩大环保技术方面与中国的合作。中国的许多技术,如农业、汽车制造与修理、建筑、节能及传统制造业在非洲大有可为。
3、中非技术梯度适合开展技术转移
近年来,世界各个重要的经济体都在大力加强与非洲的关系。法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坚持召开法非峰会,美国在2000年通过《非洲增长与机遇草案》,韩国、印度等国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与非洲的关系,但非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技术接受程度弱。根据技术转移梯度理论,技术转移容易发生在技术梯度适当的主体之间,中国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合非洲市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经验,对非洲国家具有很强的吸收力。如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研究的抗病虫转基因棉花、小麦、水稻、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都非常适合非洲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非洲大陆除少数国家外,对生物、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较陌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力量。非洲国家目前都把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基本国策和首要任务。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均热切期望与我国合作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或开展农产品加工。
事实上,中国科技合作、经济援助为非洲技术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2004年,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尼日利亚达成协议,向尼出口一颗通信卫星,并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中国中兴通讯公司设计并安装调试的利比亚3G网络2006年9月正式投入商用等等,都为非洲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4、扩大中国自主创新国际空间与帮助非洲共同发展具有交汇点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国政府于1999年提出并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科技部安排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现为科技兴贸行动专项)。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改善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为企业扩展了创新空间。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0%以上是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问题日益严峻。商务部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有15.22%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影响值得关注,2007年7月。)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及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的市场空间越来越有限。拥有七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不但广阔,而且充满机遇,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中国一些制造行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与微利时代,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在逐渐减弱,而非洲除了具备低廉的劳动力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非洲拥有53个国家,每年贸易额2500亿美元,当地工业普遍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
市场就是自主创新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非洲市场持续改进老产品,创造新产品,开辟企业“走出去”的“第二空间”,走出一条“逆向创新”之路。逆向创新模式,以20世纪90年代舒尔茨和劳明特提出4C理论(Consumer、Cost、Convenient、Communication)为依据,不走实验室研发出专利、中试出产品,而后产业化投入市场的正向创新模式,而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通过对售后产品持续性技术改进来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既适用于大企业,又特别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资源与研发能力非常有限,正向创新能力薄弱,最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持续改进,逆向创新。
中国对非技术转移有利于将自己发展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中非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了非洲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在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同时,也支持和帮助了发展中非洲国家增强自主创新与发展能力,不仅改善了中国人民的民生,也为缩小世界差距做出了贡献。
三、中非科技合作战略应实现三大转变
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的新战略要求中非科技合作战略实现三大转变:
1、由“经济援助”向“技术转移”转变
对非洲国家,多年来中国以经济援助为主。2000年以来,中国已免除31个非洲国家105亿元人民币债务;对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对非洲国家肩负起大国的责任,但单纯经济援助解决不了非洲自身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要帮助非洲自主发展,就要实现由“经济援助”向“技术转移”的转变。非洲国家通过掌握技术从而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通过输出技术,带动相关产品与设备“走出去”并迅速本地化,实现中非科技合作的双赢。
重点是通过技术转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本土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与技术转移有关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转移和技术研发平台,培养当地技术人才。技术转移不是简单援助,要注意了解非洲国家需求,授之以渔,促进非洲国家发展;保护非洲环境生态,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只有技术项目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环境。中石油的做法就很好,在技术“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每年选送优秀雇员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学习等方式,为项目所在国培养了大批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工程施工、炼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2007年仅长城钻井在苏丹的培训预算就达40万美元。
2、由“市场换技术”向“技术带市场”转变
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曾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适时向“技术带市场”转变,即通过技术转移带动市场的扩大。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与成熟技术的转移开拓非洲市场,具有广阔前景。非洲是各种流行性疾病多发地区,其中艾滋病和疟疾为害最烈,近年来非洲抗疟药市场每年的营销额高达200亿美元。(李智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投资非洲的行业选择,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医疗技术转让尤为需要。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中国是青蒿的主要产地,还是世界少有的几个拥有人工种植青蒿技术的国家,这种技术引入非洲,不仅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些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已成为中国向非洲出口的重要商品,奇瑞、哈飞、吉利、华晨等中国车大量进入埃及市场。但要在市场赢得长远发展,还要加强输出技术和技术服务,这是树立品牌,扩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中国应针对东道国特点,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进,进一步拓展市场,真正实现“技术带市场”。
3、由双边学研合作为主体向以企业合作为主体转变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参与主体目前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主。“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承担单位分布,研究院所占41.8%,大专院校占33.4%,两类合计占到75%以上,企业只占13.7%。(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报告,2006。)与院所、大学相比,实用产业化技术更多掌握在企业手中,而非洲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这种情况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参与中非科技合作,使企业成为中非科技合作的主体。通过企业主导的经常性实用学术研究、技术交流,实现技术转移,加深中非科技合作。
科技合作不仅可以采取项目的方式合作,还可以以技术入股,开展产权合作,以产权为纽带,把项目、人才、基地建设连成一体,深化技术合作,解决中非科技合作中技术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4、建议国家设立“技术非洲计划”
通过将中国技术“植入”非洲经济,支持非洲国家建立本土的技术体系,扩大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空间。成立相关机构,根据我国的技术基础和非洲不同国家的技术需求,选择针对不同国家开展技术转移的重点领域与行业,研究制定鼓励我国企业对非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展开中非科技合作布局。合作项目采取基金方式运作,将主要由政府出资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主导、吸引各投资主体参与的融资机制,建立适合科技合作要求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