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是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直接结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培养绝大多数不同职业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既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职业教育 吸引力 对策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该“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阶段教育为3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大学阶段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其中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标准分类”对技术性为主的高等教育(5B)定义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可以看出,5B就相当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可以定义如下:“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术性教育。”完成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教育对象需具备普通文化课基础。普通文化课基础应是初中文化水平之上(包括初中文化水平)。
2.它区别于学术性的教育,以初、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直接就业于某种职业岗位(群)为目的,对应的是一种“需要初、中、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的职业。
3.课程内容面向实际,并定向于某个特定的职业(群),主要进行“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知识的教学。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要素,职业学校教育分别包括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必须具备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包括初中文化水平),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必须具备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包括高中文化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内容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档次上包括高、中、初多种层次,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逐渐高移化。在对象上,既有职前培训教育,又有职后提高教育。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并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服务。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有1.33万所职业院校,遍及各地;每年招生约1000万人,在校生约3000万人。这些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不仅解决了自身“饭碗问题”,还能满足百姓生活需求。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扩展,家政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补足缺口,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5年里,职业教育共培养了500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到2亿人次,我国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逐年提高。职业院校不仅为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更为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很多时候,去买首饰,提供珠宝鉴定的师傅来自职业院校;去全聚德吃饭,片鸭的师傅来自职业院校;配眼镜,验光师傅来自职业院校;去理发,剪头发的师傅也是在职业院校学的手艺。可以说,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职校毕业生的身影。
2.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问题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影响到亿万百姓日常生活,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但当前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当前,在各种求职中,用人方很大程度上更注重的是学历,而职业教育的学历水平较之本科生、研究生学历要低一些,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多障碍没有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职教、接受职教,才能够真正为年轻人打开成功成才的大门,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研究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1)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整合教育部门的职业院校和人社部门的技工院校,明确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财政保障的制度化框架。要建立未成年人基础职业教育投入政府主承担机制、准基础职业教育投入政府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共担机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中央政府、省政府及市县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职责。
(3)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生均拨款标准。要切实把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到位;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应不低于同级同类普通教育院校标准;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应不低于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的80%,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应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4)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金融政策。可通过股权产权合作,建立股份制职业教育、合作制职业教育等;允许职业教育集团和民办职业院校以股份制形式上市融资;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完善职业教育各项法律法规,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支撑。政府对职业学校买卖生源、“学生工”等违法行为要加强监管,依法惩处,避免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制定实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奖励制度,设立多种奖项,使技能型人才能够拥有较畅通的职业升迁渠道和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收入水平,对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能型劳动者成为大众尊重的人才;大力宣传一线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2.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
既要保证生源质量,又要保持一定规模的生源,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一是短期内,在高中阶段招生中坚持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相结合,刚性保证普高与中职招生比例“同升同降”,确保中职学校招生的平稳,为中等职业学校留下发展空间。二是长期看,应支持中职学校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和机制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群体,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三是加大中职学校招生秩序监管力度,开展专项调查,加大对参与“买卖生源”的学校和教师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中职学校招生“买卖生源”乱象。四是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合理规划应用型本科招生生源分布结构,其招生对象应以中职和高职专科学生为主,并明确其中职、高职专科生源计划的最低比例。
3.改革和完善教师选聘和培养制度
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按照学历、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并重的原则,对职业院校教师职务实行分类单独评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扩大招聘企业在职人员,增加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任教比重;通过实施招收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项目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加强职业院校特别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和紧缺专业的师资定向培养;赋予职业院校主导招聘教师的权利,支持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特色高技能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培养培训质量;推动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议按每名专任教师5000元/年的标准,根据师生比划拨职教师资培训经费;对于教学成绩突出并工作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支持实施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计划。
4.全方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职教布局。建议与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相适应,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对职业院校进行整合,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二是推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对目前已开设的专业进行统筹与细分,精简华而不实、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增加实用型、技能型、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三是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将“初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中加以体现;初中教育阶段增加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今后培养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做好铺垫。四是以加快推进本科转型为突破口,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探索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建立一套体现职业特点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五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发布全国及各地区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并对过剩行业和职业进行预警。
参考文献
[1]卢双盈 李向东 主编 《职业教育学》.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42-43页。
[2]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的《年会词》,1918年5月5日。
[3]陈景磐 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家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343页。
论文作者:王 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论文; 职业院校论文; 技能论文; 人才论文; 标准论文; 文化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