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管理的特点与意义_学校管理论文

论校本管理的特点与意义_学校管理论文

论校本管理的特征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特征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校本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校本管理的涵义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它社区成员提供教育过程的更多权力,为学生创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般认为,校本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学校自主发展的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2)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3)校长、教职员、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注:黄崴:《校本管理研究丛书》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据此,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学校管理从外部控制管理向内部控制管理的转变,其核心强调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校本管理的特征

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1)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即决策应在学校范围内作出,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组织的作用应当减弱;(2)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即有效的学校改革不仅依赖于外在程序,更依赖于校内参与者分享决策的制定(注:陈孝彬:《学校管理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办学理想的鲜明性。校本管理的办学理想体现学校本身共享的期望、信念和价值,指引着学校所有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努力方向,这对学校的发展和效能影响极大。学校成员共同开发且共同拥有的组织文化,激励着他们愿意共同承担责任,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以实现共同理想。

活动性质的校本性。学校管理过程可根据管理方式分为校本活动和非校本活动。前者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需要和情景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后者则是指由外部因素决定学校的教育活动。外部控制管理的学校,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至考试都有划一标准,其设备设施、人事编制、教学和管理等均受外部的中心权威的周详控制,其活动的开展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所以难以满足学校需要,难以激励学校成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在校本管理中,诸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校本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校本学生辅导等等,都要从外控模式转为校本模式。

管理策略的方向性。学校管理策略从外控管理到校本管理的转变方向,反映在:(1)人性假设:根据学校成员的不同需要和能力,采用“丫理论”,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机会来满足师生的需要;(2)学校组织观念:学校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促进教职员发展的地方;(3)决策方式:从学校层面的决策型转变为权力共享的参与型;(4)领导风格:变较低层面领导为多层面领导,在技术和人际领导之外,还注重教育及文化领导;(5)权力运用:倾向于开发人力资源和激发学校成员努力承担责任,行使自己的自主权,在奖励权、强制权、法定权、参谋权和专家权的内容中,学校管理者主要运用参谋权和专家权,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高尚人格感召师生热诚地投入工作和学习;(6)管理技术:根据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采取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学校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由于普及教育的推行,学校经费及资源大都直接来自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心权威的严密监控下,学校难以开发新的资源、有效配置资源以配合教育教学所需;而校本管理则可使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以就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这为学校盘活教育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条件。

角色作用的差异性。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相比较,其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异性。(1)学校:外控管理的学校的作用是被动的和接受式的;而校本管理的学校的作用是主动的和发展式的。(2)教育行政部门:它在外控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对学校工作事无巨细地进行严密监督和控制;而校本管理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只是支持者或顾问。(3)学校行政管理者:外控管理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是上级赋予目标和任务的“看守者”、人事监管者、资源控制者;而校本管理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既是目标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人力资源的发动者和协调者,又是其它资源的开拓者。(4)教师:外控管理的学校教师是被动式的接受者,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只有执行决策的义务;而校本管理的学校则鼓励教师参与决策,教师既是合作者,又是决策者,同时也是决策的执行者。(5)学生家长:外控管理中的家长角色虽然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即学校代他们教育子女),他们总体上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而校本管理中的家长接受的是一种“质的服务”,既是合作者和支持者,也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如捐献资源、提供信息、帮助学校解决困难等)。

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外控管理强调等级式的上下关系和指令的执行,人际关系较为现实封闭,组织氛围不够和谐;而校本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开放合作的,强调团队精神及共同承担,组织氛围倾向投入型。

绩效评价的发展性。外控管理的学校关注的是学校学习最后阶段的考试成绩,而非学校的教育过程及其它成绩;而校本管理中的学校绩效评价是一个帮助学校改进的自我管理过程及方法,关注的是学生学业发展,重视多层面、全方位的发展性评价。

二、校本管理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借鉴校本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有过几次影响深刻的重大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以学习原苏联学校管理经验,改革原有学校管理体制为特征,实行高度集中的学校管理体制。如人事劳动体制上,实行统一调配,统一工资标准;经费和物资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划拨;教学管理制度上,以前苏联为“蓝本”,进行移植和模仿。到1958年,实行下放学校管理权力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原则,改变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学校的管理。“文革”期间的所谓“教育革命”,使学校管理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对中央、地方和学校管理权限及其运作进行了诸多调整。中央认为:“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几经变迁,前40年探索在权力的“收”与“放”之间,总未能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近10多年的改革,这一“怪圈”的困扰虽未能彻底摆脱,然而它毕竟有着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1)过去的调整只是单纯管理权限的变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并未改革,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不过是换了一个管理机构而已;而这次改革则是以建立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为目标,扩大学校自主权,使学校变成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2)就政府内部而言,过去的调整都只是在中央统一决策下的管理权限的下放,地方并无独立的决策权;而这次改革则给予地方较多的决策权,使地方在办学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积极性。(3)过去的权限调整是在中央高度计划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地方和学校权限的获得实际上是没有资源基础的;而这次改革则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的,因此权限的获得具有比较现实的资源基础(注:李长文:《基础教育改革回顾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正是由于上述区别,才使得这些年来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真正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优化资源、加强问责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是校本管理的真正内涵。所以,经过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校本管理模式的建构将成为可能。

(二)校本管理为学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

马克思曾说过:“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而且也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社会公有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于有损于后者”(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396~397页。)。学校正是属于只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但不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部门,因此对于国家、社会投入的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更应十分珍惜,合理使用。

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现有的学校管理资源基本上仍按行政计划统一调配划拨,不讲投入产出,不讲效益,造成了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资源浪费。如:(1)人事制度上,聘任制力度不大,学校要进的人进不来,要去的人走不了,师生比例失调;(2)分配制度上,对学校不是以任务和编制为依据确定工资总额实行包干使用,使得学校并不拥有工资分配自主权,失去了工资应有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甚至不少学校的教职工基本工资也难以保障,校内结构工资制度难以推行;(3)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一味强调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校缺乏对教育资源管理的自主权。学校虽然是法人,校长也是学校负责人,但处处受制于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在资源运用上手中的权力很小。受这种“外控”的影响,学校管理资源不能有效运用,效率低下。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权力下放到学校,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之按自己的需要去决定资源分配。要提高学校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人力资源的师生比,财力资源的生均经常费,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例,人员性开支占经常性比例,属物力资源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的充分利用等,学校应由“外控形态”转为“内控形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它们主要应当是各种政策和法规的制订者,对学校的直接管理将相应地削弱,以增强学校的自主功能和应变能力。正因为权力下放可使学校灵活运用资源,学校也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去检查自己的需要,按优先次序排列资源。并且,学校也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源,投入到新的计划中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管理为学校资源更能独立自主地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校本管理为学校建立问责制度、实现管理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校本管理力求清楚界定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方面,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团体、校董会、校监、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和角色,理清权责,各司其职;同时拟订校董会规章,编制校长手册(校长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和教职工考绩制度。这都是为了加强学校问责的机制,而编制校务计划书(各项活动的指引)和周年校务报告(介绍该校上年度各项活动,并列出活动中的办学成绩)等发放给有关方面,就是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引入市场问责机制。学校必须每年发放周年计划书和周年校务报告提供给公众和家长参考,家长可以从中获取学校的表现资料,从而替子女选择学校。学校面对家长的选择时,学校的动作便会趋向市场化,要与其它学校竞争,不断提升素质。因此,借鉴校本管理,有利于清楚界定学校管理系统各自的角色与职责,特别是学校的责任;有利于改变过去学校一味追求对上级部门负责的状况,强化了对学生负责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人,党支部是学校的保证和监督机构,教代会主要履行监督职能。这仅仅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强调了“内控”的同时而忽视了“外控”的一面。在校本管理模式下,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决策单位,因校董会是集体决策的,所以校董会的结构、人选和运作尤其显得重要。为要取得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各有关代表,包括行政人员代表、政府官员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人士代表等必须参与其中,代表不同利益,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因此,校本管理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它对于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四)校本管理有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我国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程度很低,虽然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因为家长意识和文化气候未能像西方国家的家长那样开放和积极,实际上家长仍然未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教育内容不协调,行为规范不统一,教育方法失误,也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作用常常相互抵消,这一点在德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常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在家庭里受到的是实惠教育,这种不一致的导向就会引起学生思想矛盾的冲突,导致对教育的疑惑、逆反,最后无所适从。

造成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十分薄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学校要求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有抗拒家长参与的心态;(2)学校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变为指挥,使得许多家长难以涉及其中,由此增加了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依附性;(3)家长的工作也非常忙碌,在安排时间方面有一定困难,并且家长觉得联系没什么作用,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不强,或恐防家长参与会带来矛盾冲突。

事实上,要全面管理学校,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儿童人生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2)家长直接代表学生的利益,也能直接监督学校的管理运作和发展方向;(3)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可加深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懂得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有利于学校取得家长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识,减少矛盾;(4)家长信任学校,信任教师、关心孩子,使学校教职工受到鼓舞,有利于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积极推行校本管理。从理论意义上讲,总结我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回顾,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环境的整体优化,是构建我国学生管理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校本管理是一种世界性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我国中小学推行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校本管理形式。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上主要是期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也强调权力下放,但把学校的权力等同于校长的权力,权力下放成了权力下放给校长;校本管理也强调校长的作用,不同的是它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校长只是学校的一部分,重视学校有关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其次,在理论依据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依据于政策,理论单薄;而校本管理则是多元化的,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人本观念、民主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再次,在策略上,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重视经济手段,而校本管理则重在调动学校集体和个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应当吸取校本管理积极性的一面,为我所用,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标签:;  ;  

论校本管理的特点与意义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