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政策论文,欧共体论文,法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总体上有利于法国。它促进了法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负担,缓和了法国对外贸易状况;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为稳定法国政局,维持小农收入,加强法国在欧共体乃至世界的影响作出了贡献。但是,共同农业政策在指导法国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上存在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长期健康合理的发展。作者还特别强调指出,共同农业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它还带着很强的政治色彩,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在1993年年底结束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中,法国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法国在农业问题上的激烈态度并不自乌拉圭回合始,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就已显露端倪。
早在共同农业政策制订时,法国就充当了一个倡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几次推动了这项政策的制订过程,使之避免了中途夭折的命运。而在60年代末掀起的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大潮中,法国却逆潮流而动,一直消极对待改革,成为阻碍改革的一个重要力量。要弄清法国这样做的原因,我们不能不探讨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产生的影响。
研究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的影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法国在共同农业政策中所持的态度,而且可以加深对共同农业政策本身的理解。但是,目前国内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几乎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由鉴于此,本文拟作一些分析 ,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专家。
一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一项经济政策,它对法国所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而在各大经济部门中,农业首当其冲,所受的影响最为直接。
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农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共同体成立之时,法国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各成员国农产品的平均价格。如果共同体各种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为100,那么法国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除牛奶外是共同体中价格最低的,小麦为74.9,工业甜菜为84,牛肉为87.8,蛋类为89.8。共同体确立的统一价格,一般是采用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的平均水平。因此法国农产品价格得到了普遍提高。仅以1964-1965年为例,法国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是:大麦16%,小麦8%,玉米1%,猪肉、蛋类、禽类均为3%,①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法国大量出口农产品,从共同农业基金中获得大量出口补贴,从而把提高价格的部分费用向外转嫁,不致过分增加国内消费者的负担。
其次,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扩大了法国农产品的出口。欧共体成立之初,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粮食、牛肉、家禽、糖和水果等的自给率直到60年代末都末达到100%。②而法国战后农业恢复很快,60年代初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小麦已自给有余,但很难在国外市场推销过剩产品。一个农产品不能自给的广大的共同体市场,对法国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法国对其他成员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大扩大了,尤其是在共同市场建立的初期。1958年法国向共同体出口的农产品只占法国农产品总出口量的25%,1971年达到66%。1958年至1970年,法国向共同体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从2.21亿埃居增长到19.42亿埃居,增加了7倍多,其中1966年到1970年期间,出口年增长率高达22%。③
第三,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法国从欧洲农业基金中获得巨大好处。这一点也在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初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共同体成立之前,法国对农产品市场支持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创立之后,根据共同体财政一致的原则,市场支持费用由成员国共同负担。由于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出口额大,法国从出口补贴和干预费用中的所得比它支付的多得多,因此法国不仅把部分市场费用转嫁给了共同体,而且从欧洲农业基金中获得了巨额财政利益(见表1)。
由表1可见,1962年到1970年,法国从欧洲农业基金中共获得约9.14亿埃居,而支出的部分仅有1.55亿埃居,其“所得”远远多于“所失”,净收入为7.79亿埃居。由于农业基金的大力援助,法国政府用于市场支持的费用明显减少了。1968年政府干预费用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1%,1970年已下降为5.85%。④
共同农业政策不仅对法国农业产生了上述最直接的影响,还对支持法国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后,小农户比例相当大,加上资金困难和各种政治事件的干扰,法国的农业十分落后。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又使法国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二战以后,法国农业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1950年农业生产恢复到1939年的水平。6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迈入一个黄金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工综合体的形成,尤其是西欧农业市场保证了农产品的广大市场,造成法国农业的大发展,逐步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专业化。到70年代中期,法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已大致与英、美等国相当,从表2中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在此期间,法国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1950-1980年,农业生产增长了90%,年均增长率为2.2%,1989-1988年,农业增长了10.4%,年均增长率为1.2%,在发达国家中是比较高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从1950-1980年的30年间,谷物产量增长了3倍,甜菜增长1.6倍,牛奶增长1部多。⑤
法国农业生产率达到较高水平,许多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前茅。1988年每公顷谷物产量达5968公斤,比世界平均产量高1.4倍,每公顷甜菜产量57679公斤,比世界平均产量高70%,两种均为世界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很高,1985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谷物和肉类,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9倍和23倍。从每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的人口来看,1946年为5.5人,1975年为26人,90年代初约为50人。⑥
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对于法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拿工业来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工业负担。在共同农业政策制订实施前,戴高乐十分担忧“罗马条约”只创造了一个工业共同市场,这个市场推动法国工业直接与外部进行竞争,尤其是与强大的德国工业竞争,而法国过剩的大量农产品却无法推销出去。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只有“通过共同农业市场以有利价格给出口为主的我国农业以补贴。而且对国家来说,解除为数众多的农业上的必要支持,减轻工业负担,工业才可以得以维持。”⑦蓬皮杜先生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法国政府的意图。法国希望借共同农业市场把法国政府对农民的庞大支持费用转嫁给共同体,从而减轻工业的负担并在“竞争中获得更加强大的工业。”⑧30多年来,法国的过剩农产品在共同体内找到了安全稳定的市场,仅此一点,其经济意义就十分重大,此外,法国还从欧洲农业基金中获得经济收益,尽管从70年代末以来,法国从共同农业基金中获得的份额在减少,但是,由于法国工业品缺乏竞争力,法国仍然不能不依赖农产品出口顺差来弥补工业品贸易逆差。
农业在弥补法国外贸赤字,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已成为法国农业对整个经济作出的主要贡献。而法国农业的发展成就深深受益于共同农业政策,因此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经济的贡献不可抹杀。法国对外贸易一直存在着两大弱点:一是石油贫乏,进口石油费用过大,二是工业品竞争力差,工业品对外贸易逆差大。从战后到60年代末,法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71年转向顺差,1975年起再度恶化,80年代中期略有好转,80年代末又趋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出口显得格外重要。50年代初法国还是一个农产品净进口国。60年代后,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共同农业政策为法国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稳定的市场,法国的农产品、食品出口不断扩大,1968年第一次出现了进出口平衡,此后一直出超。70年代初,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1971年法国外贸情况的好转,农产品顺差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外贸情况虽不大景气,但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势头。其中,1984年法国农产品、食品顺差达256亿法郎;⑨1989年顺差额达到482亿法郎,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成为法国最大出口创汇部门,1990年再创记录,顺差额高达512亿法郎(见表3)。因此有人说:“农业是法国的石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法国外贸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其农业顺差在改善外贸状况,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的这一优势,没有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保证和出口补贴,是难以实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经济的影响和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到目前为至,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农业及整个经济的重大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称得上有目共睹,人所公认。但是,它却远不是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时许多法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农业组织负责人所预言的那样,是法国农业的“灵丹妙药”。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它远远谈不上“万灵”:
第一,末能有效地调整和指导法国农业生产。共同农业价格旨在保证农产品价格和销路,却置市场状况于不顾,因此它不能起到调节和指导生产,使之适应市场需要的作用。生产者为了去冒风险,宁肯少从事已经过剩的生产(如谷物生产),而不去发展供应不足的部门(如牛肉、猪肉生产)。尽管共同体牛肉出现短缺,但法国的牛肉生产还是逐步下降,1965年产量占共同体产量的一半,1970年只占不到40%,1972年前10个月又比1971年同期再减少60%,与此同时,法国的牛肉进口量却在增加。猪肉生产也是如此,政府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仅1969年就花了13亿法郎,相当于当年外贸逆差的10%。⑩由于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共同价格甚至被认为是反经济的。
第二,结构改革不力。共同农业政策实施之初,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价格市场政策上,忽略了结构改革。60年代末以来,结构改革引起了委员会的重视,但既成的定势难于改变,欧洲农业基金不能为结构改革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对法国尤其不利的是资金及贷款的地区分配不均,农业结构较法国落后的意大利似乎从中得利更多,而法国在欧洲农业基金中的收支情况,从1963年到1968年农业指导部分一直入不敷出。(11)法国农业结构的缺陷在畜牧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1970年,法国有60%的农场只拥有不到5头猪,平均每个饲养场养猪14头,而当时比利时为38头,荷兰为60头,丹麦为75头,英国则高达95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不足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法国从共同农业政策中受益匪浅,但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70年代末,农业生产成本高、债务沉重,农村人口外流、老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法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法国农民的收入。因此,共同农业政策对法国经济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利有弊。
二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它往往在政治、社会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小农众多、农业发达的法国,尤其如此。共同农业政策在政治、社会方面对法国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维持小农收入,稳定国内政局。众所周知,法国自大革命以后,小农比例较大,土地分散。5公顷以下的农场所占比例,1982年为71%,1955年为35%,1967年为26%,1970年为27%,20公顷以下的农场在相同年度所占比例分别为93%,79%,69%和60%。(12)战后,法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土地集中,促使小农破产,使法国农场数目减少,规模扩大。1955年法国约有农场230万个,1984年减至约113万个。(13)到1986年,法国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可耕地27公顷,高于德国(16公顷),比、荷(15公顷),远高于意大利(5.6公顷),仅低于英国(65公顷)。(14)但是,农场平均规模虽大,法国落后农户的比例却高于德、比、荷,尤其是英国。1988年,法国72%的农场土地在35公顷以下,拥有的可耕地只占全部土地的30%。(15)据官方报道,近2/3的农场农民收入仍然较低,与现代农业技术条件完全不相称。因此,维护落后农户的收入,就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共同农业政策的实质是以高价格来支持低效率的落后农户的收入,这从经济上讲是一种保护落后的措施,但由于农民在法国社会和政界中的地位,尤其是对选举的巨大影响力,(16)因此法国政府不能不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法国农业人口并不多,1990年只占就业总人口的6%,但在政治上尤其是在选举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从农民到大农场主,虽然社会、经济地位差别很大,但农业的特殊地位往往使最穷的小农和最富的大农场主都投票赞成同一个候选人;选举中的地区性传统,使分散的农业经营者有可能把选票集中到某个党派身上;法国政党林立,且党派之间常常进行重新组合,多数党派在选举中很难占有绝对优势,一个人数很少的社会集团,如果从一个阵营倒向另一个阵营,就能左右选举的结果,其作用不可低估,农业经营者就是这样的社会集团。
戴高乐将军在自传中写道:“怎么可以让农业在缺少竞争所必不可少的技术训练、商业组织和合理贷款的帮助的情况下,听天由命呢?如果集体不承担责任,如何解决这个重大的全国性问题而不发生悲剧呢?”(17)为了承担起对农民尤其是对小农的“责任”,法国政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以退出共同体相威胁,以推动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工作。正如戴高乐将军所强调的:“农村始终是生命的源泉,人口的来源,制度的基础,祖国的依靠”,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农村的稳定,成为戴高乐政权稳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80年代以来,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日益提上议事日程。而法国政府却因此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中,把紧缩经济作为压倒一切的政策,同时把工业调整放在了主要地位。紧缩政策影响法国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工业调整也使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如1984年4月13日,法国总工会、工人力量总工会、劳工民主联合会、职工总联合会的地方组织联合发动洛林地区5万钢铁工人“向巴黎进军”,反对政府调整钢铁工业和大量裁员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改革退居次要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共同农业政策必然会损害法国农民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小农的利益,因而法国农民常常走上街头,或利用农民组织向法国政府及欧共体当局施加压力,反对限制生产,降低价格等改革措施。为了避免更加剧烈的社会动荡,同时也因为不愿开罪农民,对选举造成不良影响,密特朗政府在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上常常迎合农民的愿望,迁就现状,维持农民的既得利益,反对进行根本的改革。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83年12月雅典首脑会议前,密特朗总统接见了反对乳制品配额的全国农业经营者工会联盟(FNSEA)的领导人,在随后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密特朗总统对乳制品配额持反对态度。(18)密特朗政府对农民的迁就和让步,从反面证明了农民在法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对法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力。
第二,巩固、提高法国在欧共体中的地位,增强法国在世界的影响。早在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时期,法国就迫使欧共体在农业政策上向法国作出让步,以换得关税同盟的进展。又如在英国加入共同体的问题上,法国把确定共同农业政策的财源作为开始同英国谈判的先决条件。1969年12月,六国在共同农业政策的财源问题上达成协议,次年6月,法国议会批准了这一协议。一周以后六国与英国的谈判才正式开始。这表明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时候甚至可能使一体化进程陷入停顿。法国正是借助共同农业政策来巩固和提高在共同体内的地位,强调法国对共同体事务的影响,控制谈判进行的缓急“节奏”,其影响已经超出了欧洲,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三,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和西欧联合的经济基础之一。欧洲联合的核心是法德合作。戴高乐将军初次执政期间,竭力主张肢解德国,同时设想把德国纳入联合的西欧之中。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戴高乐放弃了肢解德国的思想,主张与德和解,并且认为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首要条件。
第四共和国时期,与西欧联合的进展同步,法德从长期敌对逐步走向和解与合作。戴高乐再次上台后,进一步加快法德和解与合作,并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
1958年,戴高乐在自己的乡间宅邸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会晤。双方一致认为,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并就具体问题达成了妥协。戴高乐透露,法国希望在建立共同农业市场和排除英国加入共同体以及六国经常就世界上一切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协商三个问题上,取得西德的支持和谅解。阿登纳则表示,虽然德国人对农业共同市场是不赞成的,而且希望满足英国参加共同体的要求,但从大局出发,他允诺这两个问题不致妨碍西欧联合的进展,并表示完全同意六国政治会谈的建议。(19)在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过程中,阿登纳总理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多次与法国达成妥协,使法德和解得以维持,西欧联合进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共同农业政策不仅是西欧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之一,它还为法德和解和西欧联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法德合作的不断发展和西欧联合的一步步深入作出了贡献。
三
综上所述,结合战后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总体上有利于法国。它促进了法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的负担,缓和了法国对外贸易状况;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为稳定法国政局,维持小农收入,加强法国在欧共体乃至在世界的影响作出了贡献,同时为法德和解和欧共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共同农业政策在指导法国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上存在着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长期健康合理的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共同农业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它还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价格支持引起生产过剩的问题,法国在农业指导法时期就已经意识到是一个错误,但却在共同农业政策上重犯了这个错误,一些法国专家认为是“明知故犯”。早在1958年7月斯特雷扎会议时,曼斯霍尔特就提出价格政策是“危险”的,主张加强地区和结构政策。法国一直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就是由于共同农业政策具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农业政策不仅要服务于调整供需关系的经济目的,而且要服务于保证中小农户合理收入的社会政治职能。如何处理好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目的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法国,恐怕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值得认真研究。法国和欧共体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法国和欧共体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表明:农业仍是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农业政策仍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国家采取了压榨农业、增加资本积累、发展工业的办法,对农业生产重视不够,有的国家则从海外殖民地获得廉价的农产品以满足国内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非殖民化过程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的经济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保护的程度越高。因此,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虽然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大大减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但是,食物仍是无法替代的农产品,仍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仍在国内市场和平衡外贸收支等方面发生作用;与农业相关的上游、下游生产部门比例不断扩大,农业人口在社会结构中仍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动摇。从法国和欧共体对农业的重视当中,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表1 法国在欧洲农业基金中的平衡状况[a](单位:1000欧洲货币单位)
保证部分指导部分特别用途总计
1962-1963年 +16436.7 / / +1643.7
1963-1964年 +32256.7-585 / +31671.7
1964-1965年 85390.9-757 /
/+84633.9
1965-1966年 +61367.9-4276/+657091.9
1966-1967年 +39415.1-18979
/ 20436.1
1967-1968年 +216003.7
-13588
/
1968-1969年 +311930.7 /-97580/
1969年下半年+91370.5 / /
1970年 +59525.4 /-19390/
总计 +913697.6-38155-116970 +778572.6
注a:转引自若埃尔·里多等著《法国与欧共体》,第620页。
表2 法、英、美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1976年)[a]
国别每万亩耕地拖
每万亩收获面积联合 每亩化肥施用量(公斤)
拉机拥有量(台)[b] 收割机拥有量(台) [b]
法
4911 86.5
英 4611 87
美 166
84
注a: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1979年。
b:由于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此两栏的数据并不能准确体现三国的现代化水平,但可作为参考。
表3 法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位:亿法郎)[a]
1982年 1984年1989年1990年
贸易总差额
-1513.71-586.5-929.9 -968
农产品、农业食品
+149.3 +256.3+482
+512
能源产品-1784.22-1873.1
-832
-941
运输设备+209.67 +329.2+177/
日用消费品 -119.24 -44.5 -265
-322
注a:《世界经济年鉴》,1983-1984年、1988年、1991年及1992年,《国家与地区经济—法国》。
注释:
①杨方勋:《十国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欧共体政府出版物办公室《九十年代共同农业政策》第5版,1988年卢森堡版,第54页。
③[法]若埃尔·里多等著:《法国与欧共体》1975年巴黎版,第967-969页。
④[法]若埃尔·里多等著:《法国与欧共体》1975年巴黎版,第971页。
⑤綦好东、刘明厚:《世界农业经济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⑥綦好东、刘明厚:《世界农业经济概论》,第244页。
⑦《世界报》,1965年7月29日,转引自《法国与欧共体》,第612页。
⑧《世界报》,1967年7月1日,转引自《法国与欧共体》,第612页。
⑨《世界经济年鉴》,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页。
⑩若埃尔·里多等著:《法国与欧共体》;第976页。
(11)参见表1。
(12)参见刘振邦《法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
(13)[法]罗歇·利韦:《法国农业新貌》,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14)雅克·伯丁:《共同农业政策及其改革》第四版,1987年卢森堡版,第9页。
(15)国立统计与经济研究学院:《法国经济表格:1991-1992年》,1991年法文版。
(16)参见[法]约瑟夫·克拉兹曼:《法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9页。
(1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一卷),第164、163页。
(18)参见米歇尔·珀蒂等著:《欧共体农业政策的形成:牛奶配额的产生与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阿姆斯特丹1987年版,第51页。
(19)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第193页。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