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效果的定量评价_通货膨胀率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定量论文,有效性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0)09-0052-06

一、导言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文献较多。经过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中的“有效性”主要是指,考察宏观经济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以及影响的大小。如果政策能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等变量,则表明政策有效;反之,则政策无效。沿用这一定义的文献包括:胡琨(2004)、刘玉红(2007)、钟永红(2007)、江晓薇(1998)、蒋瑛琨(2005)、苏剑(1998)等。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文献主要是利用传统经济学理论(如IS—LM模型等)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定量研究文献主要是以经济增长或就业等宏观变量为被解释变量,而以财政政策指标或货币政策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的单方程或多方程计量模型,考察政策变量是否会对经济增长、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据此判定政策的有效性。另有文献指出,政策有效性,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达到政策目标。如果达到了政策目标,则认为其有效;反之,则认为无效。如陈建斌(2007)、陈杰(2008)等。本论文中,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体现了以上两方面含义,其中重点是分析政策的目标实现问题。在财政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已有文献十分丰富,囊括了财政政策领域的各个方面:马拴友(2003)、晁毓欣(2002)、郭庆旺(2003)、胡琨(2004)、李永友(2006)、王立勇(2009)等研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私人消费的影响;赵昕东(2000)、郭庆旺(2003)、石柱鲜(2006)、王立勇(2008)等研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龚六堂(2002)等研究了财政政策对物价的影响。而从调控目标实现角度研究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文献较少,已有文献主要是定性研究,定量评价并不存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实现促增长和稳物价两个目标方面,定量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要科学、准确地评价一项政策的有效性,判断一种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等是共同发生作用的,其效果有时难以分离出来。为了避免陷入绝境,本文在对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时,只是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从政策调控方向、工具选择、调控重点、调控力度,以及调控最终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是借助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来进行。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本论文研究采用的数据、方法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定量估计我国1952-2008年的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第四部分,借助产出缺口分析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的有效性;第五部分,借助通胀缺口分析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有效性;最后给出本文结论及相应政策建议。

二、数据、方法说明及产出缺口、通胀缺口估计

本部分将对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方法或模型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我国1952-2008年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进行估计。

(一)指标说明

本文用于实证分析的变量是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其中,产出缺口表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占潜在产出的比率,它反映了实际产出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即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的程度。当产出缺口为正时,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当产出缺口为负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当产出缺口为零时,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这正是政府追求的稳定产出的目标。

通胀缺口表示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离程度,宏观调控就是要将通货膨胀率稳定在目标范围之内,即减小通胀缺口。

(二)数据说明及处理

本文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52-2008年的年度数据。GDP、赤字、实际通货膨胀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等。按照GDP平减指数对名义GDP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GDP,并对其进行对数变换。产出缺口由实际GDP经过滤波计算得出,即本文使用“增长周期波动”的方法将长期趋势项和短期波动项完全分开。

(三)实证方法介绍

到目前为止,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很多:第一是滤波方法,如HP滤波和BP滤波(Baxter和King,1991);第二是生产函数法(Torres和Martin,1989);第三是利用状态空间模型(Apel和Jansson,1999)。本文基于简单和误差较小的特点,选用HP滤波估计潜在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按照惯例,本文采用年度数据,故λ=100。

(四)产出缺口、通胀缺口估计

图1 我国1952-2008年产出缺口变动趋势

图2 我国1952-2008年通胀缺口变动趋势

利用HP滤波方法可估计潜在产出,从而得到我国1952-2008年产出缺口数据,如图1所示。假定政策当局设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为3%,①通过计算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差可以得到我国1952-2008年的通胀缺口数据,如图2所示。

三、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的有效性

一般认为,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不同时期,各自的地位会发生改变。一般而言,物价稳定是传统的财政政策目标,它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业已存在;充分就业目标在30年代后期提出而在40年代最终确立;经济增长目标是在50年代提出和确立的;国际收支目标则是60年代提出的。虽然短期内四大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但从长期看,它们之间协调统一。作为长期的、战略性的目标,财政政策应该力求四者兼顾。从四大目标之间关系看,就业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处于相对从属地位,因此,财政政策最终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两个主题上(胡琨,2004)。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也是如此。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两大目标。本文将主要分析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物价稳定目标方面的有效性。

如前所述,在经济学研究中,产出缺口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宏观经济均衡的标准。图3表示的是我国1952-2008年的产出缺口数据和赤字比例(赤字占当年GDP的比例)数据。②在图中,左侧坐标表示赤字比例,右侧坐标表示产出缺口;两条加粗的竖线分别标示1978年和1996年两个年份。图中横向虚线表示右侧坐标的零线。

图3 我国1952-2008年赤字比例与产出缺口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的效率不断提高。在1978年以前,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手段或计划控制严厉,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缺乏超前性和稳健性,调控力度变化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大起大落。这种现象在1978年后的几年里依然存在,直至1992年前后。这种情况在我国宏观调控实践发展阶段性分析中清晰可见。这一时期,财政政策调控虽然也在逐渐成熟和改善,但调控当局仍然经验不足,政策较难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预见性。而且,政府并不考虑财政政策效应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因而导致在1996年之前,政府和学界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和评价较为盲目,缺乏对财政政策的客观认识。在1996年之后,财政政策调控的效率出现明显提升,财政政策调控掌握了一定的提前量,能够预先对宏观经济失衡作出判断,进而采取适当、适度的财政措施,使得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然而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于1997年开始下滑,产出缺口进入负区域。政府当局及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且扩张力度不断增强,有效遏制了下滑趋势,使经济平稳渡过危机时期,开始企稳回升,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提高到2002年的9.1%,并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产出缺口逐渐减少,于2003年前后再次达到均衡,并开始出现正的产出缺口。此时政府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或者说由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迅速减少财政扩张力度,成功实现了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政府和学界预见经济走势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这一现实。已有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况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政府在2007年实施的紧缩政策对2008年的经济下滑简直是雪上加霜。让人欣慰的是,政府在认清形势的情况下,果断、坚决地实施了扩张政策,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把握比较准确,且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能够协调使用。

从总体上讲,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下降期内表现出显著的反周期性,而在经济周期的扩张期里,情况较为复杂,在产出缺口为正,即经济过热区域,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反周期的,在经济扩张期中产出缺口为负的区域,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则表现出顺周期的特点。这一观点与笔者(2008)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这充分证明,我国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总体上是有效的,且效率仍在不断提高或改进。

四、财政政策在实现稳定物价目标方面的有效性

图4 我国1952-2008年赤字比例与通胀缺口

如上所述,政府除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外,还要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目标在于抚平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稳定物价目标在于实现国民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稳定高速增长。现代中央银行一般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值,在这样一个通货膨胀水平下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不会有通货膨胀压力。一般认为,目标通货膨胀率是能够实现物价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格林斯潘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率低到使得居民和工商业在日常决策中对其不予考虑,那么这个通货膨胀率就达到了物价稳定的水平。Mishkin(2000)认为0~3%的通货膨胀率都满足这个标准。Akerlof等人(2000)研究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后认为,这两个国家的最优通货膨胀率是2%~3.5%。③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上文将目标通货膨胀率确定为3%。图4显示的是我国1952-2008年赤字比例与通胀缺口的变动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左侧刻度标示的是赤字比例数据,而右侧刻度标示通胀缺口数据。竖线分别标示1978年、1996年和2003年三个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96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波动较大,且大多数年份通胀率都处于高位;而在1996年之后,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明显得到改善,通胀缺口在零线附近摆动,物价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经济实现了低物价;但在2003年前,我国产出缺口在大多数年份里皆为负,说明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而在2002年后,经济终于走出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路线,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通过赤字比例与通胀缺口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在实现稳定物价目标方面的绩效并不容乐观。平抑物价波动的功劳不应归属于财政政策。因为在赤字比例较大的年份里,即财政较大幅度扩张时,物价却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为负;而在赤字比例较低的年份里,即财政扩张力度较小时,物价却处于高水平,甚至处于10%以上的高位。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是经济增长,而非物价稳定。

另一方面,从财政政策对物价的影响角度来看,财政政策调节物价的效应不是很明显。且笔者(2009)研究的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说明财政政策虽然存在通货膨胀效应,但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种货币现象,应该主要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滤波方法估计了我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并测算出我国通胀缺口,进而从目标实现角度定量分析了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的效率不断提高。在1978年以前,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缺乏超前性和稳健性,调控力度变化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大起大落。这种现象大致持续到1992年前后。这一时期,财政政策调控虽然也在逐渐成熟和改善,但调控当局经验不足,政策较难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预见性。而且,政府并不考虑财政政策效应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导致在1996年前,政府和学界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和评价较为盲目,缺乏对财政政策的客观认识。1996年后,财政政策调控效率出现明显提升,财政政策调控掌握了一定的提前量,能够预先对宏观经济失衡作出判断,进而采取适当、适度的财政措施。然而,不能忽视政府和学界预见经济走势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一现实。总体而言,我国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方面是有效的,且效率仍在不断提高或改进。在稳定物价方面,我国财政政策绩效不容乐观。平抑物价波动的功劳不应归属于财政政策,这说明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是经济增长,而非物价稳定。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种货币现象,应该主要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

今后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政策调控应在如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注重结构调整,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虽然政府早已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但由于结构调整的相对长期性和艰巨性,各级政府普遍将经济总量增长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使得宏观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绩效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资源价格扭曲现象依然严重,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经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从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加大的困境中走出来。当前,应把握经济增速较高、价格水平平稳的时机,在小幅调整财政刺激力度的情况下,积极将宏观调控目标转向结构调整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中,财政政策应该优化支出结构,应从发展不平衡现实出发,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更多向民生、农村、科技研发领域倾斜,保老百姓的民生,保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保第三产业;压房地产,压高污染、高能耗和严重依赖外需的一些产业。以此为契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农村潜在消费市场,以刺激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证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防止经济向粗放式发展模式回归。

2.在需求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供给管理。首先,通过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清理政府行政性收费,减轻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目前重点是尽快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设备投资抵扣增值税。其次,实行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行业提高税率或开征新税等增加税收负担,而对高科技、节能环保行业则给与重点扶持;进一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突破性环保技术等节能减排的研发方面,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同时,应将服务业中的研发投入,也纳入到允许抵扣的范围内,鼓励现代服务业升级。另外,在当前情况下,出口退税政策同样要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差别对待。在进一步细化出口产品税则分项基础上,根据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给予不同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结构升级。从长远看,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必须恰当搭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必须相互衔接。这就要求在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同时,必须改革供给以开拓市场。

3.把握财政政策调控节奏和力度。应借鉴发达国家调控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调控全过程,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准确预判和科学预测,提高调控前瞻性,准确把握提前量,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控制调控时机、方向和力度,牢牢掌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适时适度微调,灵活多次“点推”和“点刹”,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使市场主体在慢慢改变预期和行为惯性中适应新的政策变化,实现行为的平稳转换,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例如,在经济高位运行但未出现过热的背景下,应参照“反冒顶”模式、“点刹车”模式,对经济增长进行小幅、频繁的微调,以确保调控目标的实现。如果经济步入下行轨道,则进行相反操作,调控力度视经济下滑强度和初始状态而定。

4.完善收入机制。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国债政策。在税收政策中,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现了两个比重的上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中央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上升。因此,我国税收在总体上态势良好,但在结构上仍然存在问题。与国外税收结构不同的是,我国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小,从而导致了在财政政策中无法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无法发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而且,税收政策应根据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进行调整,加快增值税改革全面展开,并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地调整税种和税率;目前我国国债政策已经明显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发行结构不合理,长期建设国债占绝大部分,短期国债份额较少,而且一般都由个人投资者持有,从而导致无法与货币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其次,当前债务依存度已经很高,限制了财政扩张力度。因此,完善收入机制一方面要优化税收结构,另一方面还要优化国债结构。

5.调整支出结构。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较好,经济增长较快的背景下,政府支出应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解决经济失衡,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进行调整,应该兼顾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应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间、人群间的转移支付、加大惠及民生的医疗、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加大科技创新、产业技术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支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这只是个国内外经验数字,并无严格标准。这不影响本文分析结论,因为这一数字并不改变通胀曲线的形状,只是改变其位移。

②需要说明的是,结构赤字是衡量财政态势的真正指标。但课题组研究发现,我国周期性预算余额很小,自动稳定器效应较弱,结构赤字与实际赤字在数值上差别不大,故在此采用实际赤字数据。在图3中,正值表示赤字,负值表示盈余。

③详情可参考张宏、邱晨曦(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效果的定量评价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