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1]2000年在《云南民族地区的梯度结构与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文中提出在科技发展日益加速,知识经济到来的现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突出了人力资源素质,尤其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达国家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提出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思路是走可持续道路,这一战略成功的基础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创设西部开发的软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局下,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资源有限等各种因素的硬约束,未来 5—10年内将出现劳动人口激增的问题。民族地区只有采取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先导的发展战略,才能弥补生产要素的短缺,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选择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开发战略。云南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及现实所形成的梯度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力资源状况的梯度结构是我们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依据。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梯度结构,实施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战略。梯次开发的基本原则是 “有效投入”,要求人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重点性、现实性。梯次开发的关键在于梯次转移。通过梯次转移实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超前开发,实现通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构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双逆向流动,“双逆向流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虹吸现象”,造成了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流
晏淼[2]2010年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探索。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民族可以实现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上,则有利于我们选择实事求是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实证研究,并注意理论探索,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选择困境、发展劳务经济的构想及其政策引导、设计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提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选择。结合学术界关于劳务经济的认识,本文对劳务经济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劳务经济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或经过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注册进行创业,直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劳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评估,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将劳务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比例、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要保证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必须制订和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要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笔者对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政府政策在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地理区位及就业服务体系较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政策的切合实际性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应在构建好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原则、创新调整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法制原则等基础上,按照统一步骤有序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地细致梳理及评估,笔者指出,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予以积极引导。政府在制订发展劳务经济的公共政策时,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或省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的启示,笔者对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论、具体政策设计的重点、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新的战略选择,并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应该合理确定发展内容,确立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还应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新的政策设计与实施保障,探索发展劳务经济中政策的支持作用。
肖海平[3]2005年在《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及其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区域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各地开发进程的区域差异问题被列入了中国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研究典型的欠发达西部省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即区域差异将有利于西部开发和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论文运用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的角度对云南省1978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变动过程及其对云南省整体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地域结构决定区域功能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区域差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评述,明确了论文研究的范畴和内涵,并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评价云南省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准备。 第二章,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指标,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经济发展不仅总体水平低,而且表现出在空间秩序上的地区不平衡性和时间序列上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 第三章,采用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云南省各市州的社会发展差距。即对云南省各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进行了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省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水平的整体偏低性、地域的非均衡性、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地位的梯度演变性等特点,并且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云南省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对云南省区域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价。主要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区域差异对云南省整体经济功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五章,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地域差异的动因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动因机制来看,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足以深远影响其整体发展的巨大的区域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人文环境、历史发展及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六章,探讨了云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措施及建议。主要从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的培育、资本形成能力、人力资源培养、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及扶贫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措施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点,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在理论上或方法上,以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独创性。在实践上或应用上,以上研究结果特别是现代化时间表,对于优化云南省的社会发展的地
吴烨, 马廷强[4]2015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梯次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整合和利用沿线地区人才资源,文章运用人力资源梯度推移的理论,通过对沿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状况的分析,挖掘出人力资源梯度推移的动力,就是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注重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历史性、超越性、预备性、过渡性、心理特殊性"等特性,构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人才规模效应、质量较高的人才梯度,同时,有前瞻性地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服务家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和品质,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梯次开发,满足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
佚名[5]2013年在《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入选作者、作品简介》文中研究指明陈霖陈霖,彝族,1961年12月生,云南元阳人,法学博士,现任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曾任弥勒县长、县委书记,红河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多年以来,崇尚传统的立功、立德、立言价值观,既注重尽心尽力履行工作职责,奋发有为创造地方发展业绩,又注重学而不厌、思而不怠、写而不倦。在立足本职、把份内工作做好的同时,继续积极为边疆繁荣思考、为云南崛起策论、为中华复兴筹谋。
车延年[6]2012年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文中认为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一项活动中,人力资源都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倘若没有人力资源,其它的各类社会资源也都无法充分、协调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领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水平、开发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充分、合理、高效地开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仅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所以,进一步拓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在逐步加大,整个西部地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而且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与其它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并缺乏科学的规划,致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本选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入手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地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门性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地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宏观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地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佚名[7]2011年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云政发[2011]16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
孙悦悦[8]2016年在《昔日经济重镇衰落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是巩固国家政权、稳固社会关系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且新常态体制机制下的中国发展,开始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这也就相应地对小城镇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存在众多的昔日经济重镇,虽然其性质已属建制镇,且在旧社会、计划经济年代乃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取得过较为辉煌的成绩。但这些经济重镇近些年在整体的城镇化过程中却出现种种衰落的状况,其衰落对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甚至会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实现。昔日经济重镇在本文特指既不是城郊也不是边远地区,曾经取得辉煌成绩,而今这部分镇未能继续抓住经济改革开放大潮快速实现转型、保持曾经的辉煌。目前对这一类型的镇域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厘清昔日经济重镇衰落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建议,在符合现代城镇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为昔日经济重镇的重振提供普遍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小城镇发展相关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入手,针对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质量问题,并以昔日经济重镇——原先是福建传统四大名镇之一的白沙镇为例,从城镇化发展要素(包括非农人口比例、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基础建设等方面)展开,并通过相关内容纵向、横向的对比,描述白沙镇的衰落现状,明确其衰落事实。紧接着从外界制度因素和自身内在因素的视角,提出国家为整体战略做出的政策调整以及昔日经济重镇自身条件和规划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调整具体包括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调整、乡镇体制中“事权”与“财权”的改革、土地政策从宽松到紧缩的调整,自身原因具体包括交通区位优势的消失、镇政府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确定了昔日经济重镇的衰落现状和原因,同样也从国家大的政策角度和自身角度两方面提出了昔日经济重镇重振的可能路径,即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并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变更其发展模式。本文虽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昔日经济重镇的原因和对策,但仍有不足之处:尽管类似于白沙镇这样的昔日经济重镇很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所区别,因此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昔日经济重镇的状况。
田应娟[9]2016年在《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未来10年灰色研究》文中认为因人体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导致的“胖墩”和“瘦子”现象,尤其是胖墩问题已经影响着当前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有较广泛的研究,各国政府也采取多种形式、渠道进行干预。哈尼族是云南省世居民族之一,研究其学生身体形态,有助于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和谐发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本文采用云南省1985-2010年7-18哈尼族6次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运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建立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的灰色预测模型,计算出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2015年和2020年身体形态的预测值,并利用2015年第七次云南省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调研实测值进行比较,讨论此种研究方法运用到学生体质与健康身体形态指标发育规律是否科学有效。结果表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建立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的灰色预测模型,计算出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2015年和2020年身体形态的预测值与青少年形态发育规律吻合,预测精度检验效果良好,学生形态发育早熟化趋势在研究选题中具有较好的说服力。用此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出现预测值与实测值有差别上下波动不大,实践证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在人体身体形态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地区的梯度结构与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D]. 任新民. 云南大学. 2000
[2].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 晏淼. 云南大学. 2010
[3]. 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及其调控的初步研究[D]. 肖海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05
[4].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梯次开发研究[J]. 吴烨, 马廷强. 学术探索. 2015
[5]. 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入选作者、作品简介[J]. 佚名. 学术探索. 2013
[6].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D]. 车延年.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7].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J]. 佚名. 楚雄政报. 2011
[8]. 昔日经济重镇衰落原因及对策分析[D]. 孙悦悦. 福州大学. 2016
[9]. 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未来10年灰色研究[D]. 田应娟. 西南大学. 2016
标签:人才学与劳动科学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