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1]2000年在《初中生品德发展测评量表的研制》文中指出中小学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品德测评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评,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并检查德育工作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的评价方法,基本采用操行评语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这种评价方法越来越显露出它的一些弊端。主要是在评语牛教师过多地从经验和印象出发,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比较空泛,缺乏个性,难以反映不同学生思想品德的差异程度;往往以学生的一时一事的表现为依据,给学士作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的结论,使评语带有片面性,以偏概全,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一些学生评语中还存在着虚假现象。总之.传统的评语,有失客观、全面和准确,很难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也难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德育测评的落后状况已严重地影响了德育的整体改革及其科学化,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近些年来,德育测评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德育测评研究的进展仍比较缓慢,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本文正是尝试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对品德测评工具的编制进行一些探索。 初中生品德测评量表的编制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采用历史文献查阅法、专家访谈等方法,确定品德测评内容,收集品德发展测评指标,并编制成“初中尘品德结构要素”问卷:然后,以入选广西区“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的A类培养对象—一100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请他们对要素问卷中的各项目指标在初中生品德中的重要程度,分别作出不同的选择;最后,筛选重要的测评指标,并通过因素分析法,来探索初中生品德的结构,从而构建出初中生品德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第二步:首先,依据品德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编拟测评题目,确立初测量表:然后,随机选取桂林市中学中初三年级的一个班学生作被试,用初测量表测查,并收集数据;最后,根据项目分析及因素分析的结果,修订初测量表并确定干式量表。第三步:用正式量表进行测试,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首先,为保证被试的代表性,我们分别在桂林市、县、乡各选一所中学,并在每所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的学生作被试,用正式量表进行集体测试。然后,通过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对正式量表的质量进行评估。 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正式量表应用于广西地区可行的。首先,本量表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大多数的项目对所要测量的德性特质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其次;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较理想的,尽管个别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有些偏低,但总体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最后,本量表的建构效度是有保证的c 由于本量表编制的过程是经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并且具有较好的理论构建效度和生态学效度。所以,它有以下用途: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测查与评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对于提高品德测评的科学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万宇[2]2015年在《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当下社会对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素质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育学生体育素质才能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不力及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自身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基础上,以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量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以下内容:1.对体育素质、体育素质评价的内涵结构进行理论分析;2.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现状展开实证调查;3.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拟定、优化,并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4.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的评量工具进行研制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体育素质是人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形成的从事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各种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将学生的体育素质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逐一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指标结构体系,结构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都赋有相应合理的权重。它规定着体育素质评价评什么和不评什么,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活动客观认识的产物。2.上海市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有较深的认知与理解,并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初中学生在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上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功能未能充分展现,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迫切希望对体质健康体育素质评价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改革,认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运动经历”是最理想的体育素质评价内容结构。3.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了科学、可操作、多元化、多层次的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体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运动经历4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体现出体育素质评价的全面性;以①身体形态、②身体机能、③身体素质、④本体性知识、⑤操作性知识、⑥基本技术、⑦技术组合、⑧体育学习经历、⑨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为二级指标体现了体育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可操作、易量化细分出25个三级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了科学的权重分配。4.按量表编制的科学方法,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知识维度进行量表编制,通过检验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体育知识由质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转变。创编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上海市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作为评价上海市初中生体育学习经历水平的测量工具。同时建议若要对运动经历测评,可在测评体育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将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作为加分项进行量化。5.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进行了改革,从基本技术、技术组合两个维度出发,以三大球(足、篮、排)为考核项目,整合了运动技能评价的量化手段,建立了上海市初中生常模标准,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6.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对体质指标进行了重组,加大了身体素质量化的比重。对上海市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7.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对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评价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李京花[3]2008年在《初中生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河南省某市708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察了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初中生思维风格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初中生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现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思维风格上,初中生最倾向于立法型、执法型、激进型和外向型思维风格,较少使用全局型、平等竞争型、专制型和保守型思维风格。他们在立法型、审判型、激进型和保守型思维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审判型、平等竞争型、全局性、局部性和保守型思维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外向型思维风格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问题行为上,初中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和交往问题最多,性格问题和情绪问题次之,品德问题相对较少。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在交往和情绪问题行为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品德问题行为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学习、交往和品德问题行为上差异均显著。3、在学校适应上,初中生的课业适应状况最差,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适应其次,自我适应和常规适应相对较好。他们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和同学关系适应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常规适应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课业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学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常规适应差异显著。4、初中生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各因子整体上呈显著相关。5、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多种思维风格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6、思维风格对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专制型思维风格对学习问题的预测性最佳,保守型思维风格对交往问题和情绪问题的预测性最佳,局部型思维风格对性格问题和品德问题的预测性最佳;等级型思维风格对课业适应的预测性最佳,局部型思维风格对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的预测性最佳。
李强[4]2009年在《初中生社会年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化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研究青少年社会化的评价标准,是一项崭新的理论任务和实践需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初中生社会化程度的测量工具——社会年龄量表,建立初中生社会化程度的衡量标准——社会年龄指数,以监测、诊断和预防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为提高青少年社会化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青少年社会年龄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索的基础上,编制了《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以此为工具对浙江省象山县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并以13岁初中生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该年龄段学生社会年龄的发展特征、相关因素,对社会年龄偏低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建议。本研究的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化理论的回顾与总结,明确了如下观点: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可以被测量;社会年龄作为反映个体社会化程度的测评指标,主要涵盖了道德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其中,责任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是这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可以作为社会年龄测评的基本维度。本研究的第二章,主要是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初步设计《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通过对试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正式量表结构与测评项目,并对正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均良好,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的第三章,主要以浙江省象山县13岁初中生为例,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社会年龄发展特征的分析,以测评报告的形式呈现测评结果。统计表明,象山县13岁初中生的社会年龄常模(社会商数)为31.82,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社会年龄明显高于男生;社会年龄剖析图显示,全区13岁初中生的责任感水平较高,但社会适应性相对不足;他们的社会年龄与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素质相关性也不显著。由此本文得出三个结论:(1)与学业成绩一样,初中生社会年龄也是一个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2)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结构中,责任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是最核心的三个维度,但三个维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3)家庭背景在初中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逐渐淡化。
刘超[5]2016年在《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的理论结构;编制《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问卷》,并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为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水平测评提供工具;考察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的特点与现状。方法: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问卷。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的初始结构模型,形成预测问卷。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正式问卷。对长沙、常德、岳阳、张家界、安阳五个地区的175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对社会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问卷由日常素养、集体道德、文明行为、理性品质、诚实守信五个维度构成,共21个项目。各题的鉴别力较好,因素负荷量在0.459-0.740之间。2.信度、效度分析结果:总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和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5和0.832,重测信度系数为0.872和0.775;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为0.187-0.478,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为0.522-0.783;与校标问卷的相关为0.308-0.823,问卷的信效度各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3.各适配度拟合指标和标准化路径分析图显示道德自立五因素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4.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的部分维度和总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不同住校情况、不同家庭所在地等社会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结论:1.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问卷包含日常素养、集体道德、文明行为、理性品质、诚实守信五个维度,共计21个题目。2.问卷的结构、信度及效度等各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3.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水平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住校情况、不同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葛缨[6]2005年在《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及家庭法制教育方法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法制教育研究薄弱,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视角单一。本研究选择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和法制教育方法作为研究课题,从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团体心理辅导、法学等多元的研究视角,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为主要内容,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初中生家庭法制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测其法律认知特点和法制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自编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量表和法律施教情境模拟问卷,对其进行法律认知和家庭法制教育方法的干预实验,并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干预方案进行需求、执行过程及结果的全面评估,以验证干预实验的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初中生家庭法制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家长能意识到家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法律知识掌握极差,法律运用整体意识亟待提升,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制教育方法,需要帮助和指导。 2 自编的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同质性信度和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能较好地反映出初中生家长的法律认知水平;自编的初中生家长法律施教情境模拟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信度,能较为可靠地反映初中生家长的法制教育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 教育干预培训后,初中生家长的法律认知水平和法制教育方法运用水平得到提高。团体辅导是进行家长教育的良好的方式。 4 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和家庭法制教育方法教育干预方案经过行动研究法在需求、执行过程和成效上的全面评估,方案是可行的,方法是有效的,干预效果是显著的。 5 教育干预的效果经过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的分析得到了相互的验证。
刘翠[7]2015年在《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评定量表及常模编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和心理的发展。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降低焦虑、抑郁的同时,还能给青少年带来愉悦、快乐、毅力等积极心理效益。如何评价体育锻炼带给青少年的心理效益,需要合理的测评工具。本研究回顾和参考了前人关于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评工具的使用,所采用的测评工具基本都是常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测验MHT、及心境状态量表POMS,这些量表基本都是从问题或症状等消极心理因素构建量表的基本框架、维度及基本内容,没有量表针对性的从积极心理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青少年锻炼的综合心理效益。常用的这些以消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量表直接用于测量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难免会存在忽视测评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针对传统心理健康量表的研究不足,要测评锻炼后的积极心理效益,必须编制新的测量工具,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意义。本文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近3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就体育锻炼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和量表编制,得出如下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评定量表包括人际关系、自我认知、适应能力、情绪体验、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六大维度。(2)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整体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道德素养三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在适应能力、情绪体验和人品品质上不存在性别差异。(4)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初中和高中差异。初、高中生锻炼后的心理效益在人际交往维度、适应能力维度、情绪体验维度和人格品质维度五个方面均具有显著性的初高中差异,但在道德素养分量表上不存在初高中差异。(5)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存在显著性运动时间差异。短时间、中等时间和长时间运动相比较,长时间运动产生的心理效益效果最好。(6)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存在不同等级学校显著性差异。省重点学校、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三个层次相比较,从总体上看,心理效益总体水平上市重点得分高于省重点得分,省重点高于普通学校。
胡颖慧[8]2010年在《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学校道德氛围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存在,影响着学生的品行表现和学业成就。可是,如何揭示这种存在及其影响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提供了一套量表,作为学校道德氛围的测评、督导、干预以及相关研究的一种科学手段。本文全面报告了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研制和应用过程。首先,对学校道德氛围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初步界定学校道德氛围的概念和内容;抽取10位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识别出教师感知到的学校道德氛围内容;向专家咨询,就初步确立的学校德育氛围研究内容作效度验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道德氛围的研究框架,编制出一套包含98个项目的学校道德氛围预测问卷。接着,利用所编的预测问卷对江西省赣州地区一所初级中学3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经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效度检测,识别出其中不合标准的55个项目;修订出23个项目,与合乎标准的43个项目合并,形成学校道德氛围试用问卷;利用试用卷对江西赣州一所初级中学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经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效度检测,删除了其中不合标准的3个项目,其余63个项目构成学校道德氛围量表;对正式的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最后,利用所开发的量表对上海市两所学校450名初中生展开问卷调查,考察学校道德氛围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同时探讨学校道德氛围量表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师生感知的学校道德氛围包含正义和关怀两个维度,其中公正、民主、纪律、诚信、合作和竞争是学校正义氛围的重要量度,而尊重、帮助、宽恕、理解、归属感是学校关怀氛围的重要量度。检验显示,根据上述维度和量度开发的学校道德氛围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9283,重测信度系数为.760,信度颇高;无论是分量表还是总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体之间均有显著相关,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量表系逐步修订而成,每一步均有专家对量表中各项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调查表明,本研究所编制的量表能较全面而准确地测评初中学生感知到的学校道德氛围,可以作为测评、督导、干预和研究的工具加以使用。初步分析显示,上海长宁区X学校和卢湾区S学校存在着良好的正义氛围和关怀氛围,正义氛围平均得分3.7771,标准差为.36041,关怀氛围平均得分3.8987,标准差为.37112;学生对道德氛围的感知因年级、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相关分析还识别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学校道德氛围因素。在X校,学生学业成绩与学校的正义与关怀氛围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与学生感知到的公平、民主、纪律、合作与竞争、帮助、理解、归属感氛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P<0.01),但与诚信、尊重、宽容氛围无显著相关;在S校,学生学业成绩与学校正义氛围显著相关,与关怀氛围无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与学生感知的民主、纪律、诚信、合作与竞争氛围存在显著相关(P<0.05),与尊重、归属感氛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P<0.01),与公平、帮助、宽容、理解氛围无显著相关。在这两所学校中,民主氛围、纪律严明的氛围、良性的合作和竞争氛围、归属感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共有因素。
陈灿红[9]2014年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责任心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对个体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父母教养方式和移情两个因素作为影响责任心的自变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学生责任心量表和基本移情量表(BES)为研究工具,对55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移情和初中生责任心的发展近况,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责任心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责任心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不同地区来源上,责任心的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初中生责任心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初中生移情能力的性别差异显著,其中女生的移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情感移情这一维度上;移情能力在地区来源上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的移情能力在各个年级上差异不显著。3.初中生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其中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与责任心及其各个因子显著正相关;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与责任心及其各个因子显著负相关。4.初中生移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其中,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与移情总分及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信任鼓励型及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移情总分及各维度显著正相关。5.责任心总分及各个因子与移情总分及各维度显著正相关。6.移情在信任鼓励型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和责任心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苏晓奇[10]2009年在《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文中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大作用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认同,并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已把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教育情境中,往往会出现不惜一切追求学业成绩而忽略心理素质培养的现象,说明对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认识尚且不足。已有研究者对此问题做出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存在紧密的关系,但由于以往研究对心理素质的理解存在差异,另外研究对象的选取缺乏初中生群体,而且对二者关系探讨不够深入,缺乏模型支持,使得研究结论难以形成共识,缺乏指导价值。另外,目前新课程改革得到普遍推行,教育理念变化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效应是否明显,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究竟如何,也是一个新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以科学的心理素质理论为基点,拟探讨新课程教育情境下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试图建立二者的关系模型,以期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的启示,而且从理论的角度,也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针对我国心理学学者关于心理素质观点,分别从逻辑思辨和心理测量学两种定义来源上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明确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乃是智能和人格两大方面,并确定了以全人教育的心理素质理论作为本研究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采用依据该理论开发的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并结合团体儿童智力测验(The Group Intelligence Test for Children,简称GITC)对初中生心理素质进行检测,同时以本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的Z分数作为效标,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两所初级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共242,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17名。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初一到初二阶段,女生在情绪适应、意志力、自信心水平方面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男生略有提高,但不明显;2.除身体自信外,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在其各个维度上均表现出学优>学中>学差的特点;3.智力与学业成绩相关显著,并能够预测学业成绩;4.人格因素(包括情绪适应、意志力、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变量,并能够通过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绩;5.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力;6.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是学业成绩重要的预测变量之一,同时也能够预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渗透心理教育,在各科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3.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策略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在学业上的成功感,树立或强化学生的自信心;4.家庭、学校联手,在优化学校的心理教育环境的同时,积极创建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二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并形成整体合力,促进初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生品德发展测评量表的研制[D]. 杨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2].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 初中生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D]. 李京花.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4]. 初中生社会年龄初探[D]. 李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青少年学生道德自立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 刘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6]. 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及家庭法制教育方法干预研究[D]. 葛缨.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7]. 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评定量表及常模编制[D]. 刘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8]. 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编制及应用[D]. 胡颖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责任心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D]. 陈灿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 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 苏晓奇.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初中生论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论文; 结构效度论文; 内容效度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问卷调查论文; 职业测评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