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智力不变是否也认为个性难改?——个人属性内隐观的普遍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遍性论文,智力论文,属性论文,难改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3
1 引言
动机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派,近数十年来颇受重视,他们认为学生对成败的主观想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行为[1-3]。对个性、智力等个人属性(personal attribute),是先天固有,还是后天培养塑造的争论,虽然心理学界难有共识,但认知动机理论认为,探索学生对这问题的主观想法甚为重要,其影响力的范围,将取决于这类主观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智力是父母遗传的,很难改变,他们会不会同样相信个性、道德等,也是父母遗传的,亦难改变?如果难于改变的观念贯穿于所有个人属性,那么学生的整个行为,就会不思进取信守天命;简单来说,本研究希望了解是否有一主导思想,影响学生对智力、个性等不同个人属性,是否先天不变的整体看法,即本研究探讨内隐观,在跨个性、智力等不同个人属性,是否有普遍性或共通性?
1.1 内隐观
人们怎样看待智力、道德等个人属性的形成及可变性问题(比如,智力、道德是否先天固存不可改变?还是后天习得可变的?),反映人们的某一特定看法,这类看法通常是隐藏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所以,有人把这类潜在的看法称为内隐观(implicit belief/view)[3-5]。内隐观一般分为两类。比如,相信智力等个人属性是固定、不能改变的看法,被称为固存观(entity belief/view);相信智力等个人属性是灵活可变的看法,则被称为增长观(incrementalbelief/view)。
1.2 内隐观与学习动机
内隐观是学习动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智力的两类内隐观研究表明,学生在面对学习失利时,即使同样把失利归因于智力,若他们持不同内隐观,其态度和行为方式绝然不同。相信智力是灵活和可变的人,倾向用特殊情况(如:一时不慎),或可改进的个人特征(如:努力),去解释结果(这次考试不好,因为我努力不够,或使用方法不当等),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努力或改变学习策略而提高,并对未来的学习成功充满信心,他们更多关心自己的进步,并倾向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能力(学习目标定向,如:我是否较前有进步)。相反,持固存观的学生,则经常在失败时坐以待毙,喜欢用固定的环境及个人特性(如:我自幼脑部发展欠佳),去判断和解释失败的结果(这次考试不好,因为我太笨),他们选择任务和在其它的成就行为中,更多关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喜欢被判断为智力优良(表现目标定向,如:我的能力是否较他人更强)[3,4]。
在个性或道德方面,两类内隐观的人也有同类的表现,持固存观的学生经常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及他人的表现(如:这人个性没法改善),用静止的态度预测自己及他人未来的行为;持增长观的学生则经常用灵活多变的态度看待事物及从事学习。可见,已有的研究对于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从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角度看,持增长观的学生处于有利的地位。
1.3 内隐观的普遍性
学者指出值得进一步探讨内隐观的普遍性,即,同一类内隐观(如:固存观)是否可能跨不同的个人属性和不同的行为事件,乃保持一致?如果学生对智力方面持固存观(或增长观),是否对道德、个性等,也持固存观(或增长观)?学生是否有一个总体观念,影响着他们对不同个人属性是否可变的看法?由于以往的研究范围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内隐观的这类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并不能得出较为圆满的解释。
从两个极端看,有两类不同的结构模式:(1)一种可能是,人有一个总体的内隐观,故此,他们对道德、智力等的看法保持一致;(2)另一种可能是,不存在这样的共通内隐观,故此,他们对智力的看法表现为固存观(或增长观),对道德的看法则表现为增长观(或固存观)。
以上,是内隐观研究中极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希望跨个性、智力、创造力、情绪智力和道德五项个人属性,探讨学生内隐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颇多学者认为在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及日本学生,颇重视努力[6,7],及自我改进的成就目标,父母普遍重视教育;这很可能显示他们相信颇多事物及行为,都可透过后天不断努力得以改善,从这角度来看,本研究假设中国学生的内隐观,是贯通于不同个人属性中。
1.4 内隐观的维度
固存观是否就是增长观的反面?它们是否为同一维度的两极(例如,高与矮,高的就一定不是矮)?还是说这两个概念没有必然联系,是平行存在的概念(例如,数学与语文能力,数学好,不一定语文差)?
对此,有人针对现存内隐观测量提出质疑。研究者大多认为,测量中并不包括增长观的题目,而仅有固存观的陈述,不同意固存观的意见时,就认为是赞同增长观[8,9,10],对于两类内容,却用单一的维度测量,似乎并不十分合适。有人认为,如果仅用固存观点题目,就只可做这观点的测量,不应该在同一组题目中,提出另一部分作为增长观的测量处理。或者问卷中,要同时包括固存观和增长观两种论述,这样的研究才更完善[8,10]。故此,有关内隐观的维度也有两类不同的结构模式:(1)固存观和增长观处于一个维度两极,固存观的反面就是增长观;或者(2)固存观和增长观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赞成固存的观点,并不一定意味反对增长的观点。故此,本研究也希望在探讨内隐观普遍性的同时,探讨它的维度。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中国长春市的学生,总计555人(男299人,女275人)。被试年龄为16至18岁,就读于长春高中一年级十个班级。
2.2 测查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参照Dweck等人[4]有关个性、智力和道德内隐观的描述及测量工具的基本理念,并根据我们对中小学生的个案访谈预试结果编制而成(见表1)。
问卷由五类属性范畴组成。它们分别是:个性、智力、创造力、情绪智力和道德品质。每类属性分别用四道固存观和四道增长观题目去考察,全问卷共40题(5属性×8题)。固存观的题目,如:“智力通常是相当固定的”;“智力一般不是学习得来的”;而增长观的题目,如:“智力一般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努力可能会改变智力”等。题目以九题量表陈述,由,“十分不同意”到“十分同意”(1至9)(见表1)。
表1 问卷内容
性格通常是相当固定的。
性格通常不是学习得来的。
性格通常不是环境培养出来的。
努力也很难改变性格。
性格通常是可以改变的。
性格通常是学习得来的。
性格通常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
努力可能会改变性格。
注:以上列出“个性”部份的问卷内容,智力、创造力、情绪智力道德品质的问题内容相同。原问卷的题目次序是随机编排的。
2.3 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多个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这个方法比较其它分析有数项优点[11,12]。结构方程中的多质多法(Multitrait-Multimethod,MTMM)模型特别适用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13,14]。传统上这模型是用于检查多种性格特质(如:内外向、合群性、乐观度),用多种方法测量(如:访问、观察、投射测验)的效度,例如:内外向用不同测量方法的聚敛效度。模型的特征是:每一变量(题目)均从属两因子(如:某题从属“内外向”及“访问”因子)。任何变量间关系与上述结构相近,均可用MTMM类模型作分析。
这里,多种特质是指个人属性内隐观(以下,简称内隐观或属性因子),可分五因子(个性、智力、创造力内隐观等)或十因子(如:个性分为个性固存观和个性增长观两项因子等)。多种方法是指测量中不同类别或内容的题目(以下,简称为项目因子)。项目因子可按撰写题目时所用的内容(稳定性、学习因素、环境因素、努力因素)及它们的正反向(如,“智力是固定的”和“智力是可变的”),分为八个项目因子。简而言之,问卷中的每一观测题目既从属于属性因子,也从属于项目因子。因每一题目从属两类因子,故适合以MTMM模型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基础模型的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是,我们可依据理论,提出多种可能模型,并验证哪一个最吻合数据。我们把有关内隐观普遍性和维度的基本争论,转化为数个相互竞争的模型(competitive models),模型设计中有几类重点思考,包括:(a)属性因子应为5个(个性、智力内隐观等)还是10个(每项再分为固存及增长观)?(b)所有项目因子间有关?还是只有固存(或增长)观项目因子之间(如“个性稳定”与“智力稳定”及对应增长及固存项目因子间(如:“个性稳定”与“个性学习”)有关?(c)同一属性因子正负题目的独特部份(如“智力是固定的”和“智力是可变的”)是否相关?(d)不同属性因子是否有共通性?
要检查(a)项,我们比较5或10因子的模式,即下述模型Ma vs.Mb,Mc vs Md,MaU vs MbU,McU vs MdU。要检查(b)项,我们比较下述模型Ma vs Mc,Mb vs Md,MaU vs McU,MbU vs MdU。要了解(c)项,则比较下述模型Ma vs MaU,Mb vs MbU,Mc vs McU,Md vs MdU。对(d)项本研究的核心假设,我们在基础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高阶模型检查,详见3.2节。
首批比较的MTMM模型包括:(i)属性5因子×项目8因子(Ma);(ii)属性10因子×项目8因子(Mb)。在Ma和Mb中,我们容许所有属性因子及所有项目因子之间相关,通过比较这两个模型,以了解单维度模式(属性五因子)是否较双维度模式(属性十因子)更吻合数据。分析结果,详见表2。因跨属性的固存及增长观(如,个性增长与道德固存观之间)相关可能不高,所以,我们修改Ma及Mb成Mc和Md,但只容许项目类固存观因子之间(如:“个性稳定”与“智力稳定”)、项目类增长观因子之间(如:“个性学习”与“智力学习”),及对应增长及固存因子(如,“个性的增长”及“个性固存”因子)相关。
表2 各模型的拟合优指数和收敛表现
注:不收敛=在300次叠代中不收敛。
表3 最终模型(McU)的因子负荷、独特部份相关及因子相关
*同一属性因子内的对应正负题目独特性相关(如题目01与05,02与06,03与07,04与08)。
由表2可见,Ma至Md均未能充分反应数据的结构,它们全部解答不恰当(如,因子间相关大于1,测量误差为负值等),部份不收敛,且拟合优指数并不太高[15],在MTMM模式出现这类现象颇为常见[16],仔细分析各解答,我们了解各题目之间尚有颇多独特部分(uniqueness)的共同性未能充分表现。因此,由Ma至Md引申出对应的MaU至MdU,是合理的处理方法;即在原4个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同一属性因子内的对应正负题目独特性相关。对这四个模型的分析结果(详见表2)表明,只有MaU及McU结果收敛,而且吻合指数较为理想。McU是嵌套于MaU之下,相比之下,McU比MaU更为节俭(df[,McU]>df[,MaU]),McU为五个属性因子模型(见图1),它稍倾向支持每一个人属性无需细分为增长与固存观因子(见表3 McU模式内的各参数估计)。
3.2 内隐观的共通、普遍性
如确有一共通主导思想影响智力、道德等内隐观,则我们可用一个高阶因子,去表现五个属性内隐观因子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容许智力、道德内隐观等属性五因子互有关连,当然能充分及完全地反应它们之间的相关,但如果我们用一高阶因子替代因子间相关,而又不太影响模型的吻合度时,即可表示,的确有一主导内隐观存在。我们利用前面MTMM一阶模型中筛选出McU,并以一个二阶因子代替属性因子的相关,建成McUH(二阶因子与一阶因子的路径beta值为0.76,0.68,0.82,0.81及0.68)。结果表明,McU与高阶因子的McUH比较,两者的拟合优指数相约(见表3),但McUH是嵌套于McU之下,比McU更为节俭(df[,McUH]>df[,McU]),这说明,五项不同的属性内隐观因子之间的相关是比较一致的,也即是说,它们间有一个共同的因子存在。
4 总结和讨论
4.1 内隐观的普遍及共通性
人是否有一个共通一致的内隐观,支配他们对所有个人属性的看法,这是一个有趣及常受关注的课题,通过对五属性的高阶因子模型分析,本研究较倾向支持在个性、智力等五项一般的个人属性内隐观中,有共通、一致的关系存在。即,有一共通、主导的内隐观在支配学生看待个性、智力等五项个人属性是否可变的看法。
我们对个人属性有无共通内隐观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并不完全一致。比如,Dweck等人[4]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发现,学生对智力、道德和一般世界的内隐观,能被清楚地分为三个因子(每个因子中的项目负荷都在0.85以上),而每个因子间相关都在0.26以下。从而证明不同属性内隐观的各自独立性。这个结果说明,“人们并非跨所有个人属性内隐观方面保持一致,一个人可能相信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但道德却是可塑的”[4]。这部分结果与我们所支持的一般个人属性五因子的一阶模型(见图1)含义极其类似。因为这个模型所揭示的内涵,是五项个人属性内隐观可以各自独立。但是,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通过二阶模型进一步说明一阶的五项个人属性内隐观因子之间具一致性关系的存在,即,有一个共通、一致的内隐观横跨各一阶因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类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部分可能是研究结果本身的差异,但也可以是研究方法不同导致。以往的研究未能进一步考证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致性,即,未能在第一阶的三个因子之上再建立一个高阶因子模型,并通过这个模型,考证是否在三个领域存在一个共通的、普遍的因子。而在本项研究中,则可以利用高阶因子模型的分析验证这项假设,从而说明内隐观跨领域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
在五项一般的个人属性内隐观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关系存在,我们很难用个人属性的外显理论(即五类测验表现的一致性),解释这个结果。个性、智力等五项一般的个人属性,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五大领域;在一般的个人属性内隐观中,竟然可以有一致的关系存在。若以抽象水平的一般个人属性为题(即不仅是稳定性),研究学生的内隐观,很难确定学生心目中此时彼刻的一般个人属性,指向了哪个方面,所以可能找不到跨属性一致性。如果学生同时考虑到五项一般个人属性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比如,个性中的内外向方面,智力中的流体智力方面),或者同时考虑到五项一般个人属性中,相对可变的因素(如,个性中的自觉性方面,智力中的晶体智力方面),那么,在一般的个人属性内隐观中,也许像这研究,可能找到一个共通、一致的内隐观。这仅仅是我们对这项研究结果的主观推论,当然,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4.2 固存观和增长观的维度
固存观的反面就是增长观。这是我们在本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支持以往研究[3,4]的一般理念,即,在同一维度内考查固存观和增长观。但是,本项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研究比较,具有不同的含义。
图1 McU的五属性和八项目因子模型(Mc附加独特性相关)
以往内隐观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维度的问题,或者说,以往研究不是在容许内隐观可以是双维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一些研究使用单维度的测量方法,即在同一个维度内划分内隐观,高于某个分值以上,就被定为固存论者,低于某个分值以下,就被定为增长论者,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规定了内隐观的单维性质。因此,我们不能同时检查固存观倾向的人,是否也同时持有增长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因此,引起颇多批评。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研究技术:一是在测量技术上,以对等和相反的题目来建构固存和增长的相对观点量表;二是在分析技术上,我们把固存观和增长观单双维度两种可能假设,同时用不同的结构方程模型表达,并检验不同模式与实际数据的吻合度,据此,选择我们的最佳答案。可见,本研究是在考虑到维度问题的前提下,即内隐观可能是单或双维度时进行分析的。本研究结果支持内隐观五属性模型(McU)。这个模型代表内隐观的单维思考方式,即,学生的一般个人属性内隐观倾向于单维的思考方式。内隐观维度的问题是心理现象的许多研究中都共同涉及的课题。对于不同心理现象的维度研究,具有不同的意义。从内隐观测量方向的角度看,本研究结果支持以往利用单维度量表同时测量固存观和增长观的设计。
学生学习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如,家庭背景等)。近十多年来,研究多从认知角度解释动机行为,研究变项包括归因、学习目标、智力内隐观等。本研究从这一角度提供实证数据,以助深入了解学生动机行为。
收稿日期:2001-04-09。
标签:因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