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吞咽治疗仪应用在急性脑梗死后不同阶段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脑梗死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梗死发生后不同阶段分为3组,分别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治疗30d后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咽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口腔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0.00%,混合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4.00%,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咽期组吞咽功能评分(1.99±0.75)分,口腔期组吞咽功能评分(2.87±0.43)分,混合期组吞咽功能评分(2.81±0.41)分,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治疗仪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对咽期患者康复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吞咽治疗仪;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属于急性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正常饮食与饮水产生影响,严重的会出现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和康复过程 [1]。传统的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采取鼻饲胃管方法,但是留置为胃管容易造成阻塞性黄疸、窒息以及食道糜烂等多种并发症,效果不理想,吞咽治疗仪通过给予一定频率的电刺激让患者咽喉肌收缩的力量和速度得以改善,提升了患者肌肉耐力与肌力,增强了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与准确性[2-3]。为了观察吞咽治疗仪应用在急性脑梗死后不同阶段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者MRI确诊,洼田饮水试验大于2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者;(2)患者咽部溃疡和炎症患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通过后实施,患者均获取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病例数150例,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分为咽期、口腔期、混合期,其中咽期为患者表现呛咳和鼻返流,伴有呕吐反射减退,吞咽时食物在咽部堵塞;口腔期患者流涎,舌前2/3有活动无力体征,食团形成但是推动无力,食物在患者面颊部位堆积,咽启动延迟;混合期为存在口腔期症状与咽期症状共存。其中咽期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9-72岁,平均63.51±4.89岁;口腔期组5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4.06±4.92岁;混合期组5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5-76岁,平均64.28±4.97岁。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2次/d,30min/次,连续治疗4周,传统吞咽训练包括进食环境、体位、食物选择、进食速度控制以及吞咽相关肌群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等常规练习方法。采用美国产吞咽治疗仪器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双向方波,波宽700ms,1000Ω电荷,电流0-25mA,电极放置:对于咽期患者通道I电极1、2置于舌骨上方,通道II电极3、4沿着正中线垂直置于甲状软骨切迹;口腔期患者通道I电极同咽期患者,通道II电极3、4置于瘫痪面颊部位,开电源后增加通道振幅,以患者耐受为准,持续20min,2次/d。
1.3 评价指标
患者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吞咽障碍完全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1分;有效:患者体征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测定2分;无效:患者吞咽功能未见改善或者加重,洼田饮水试验测定结果3分及三分以上。记录三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情况,患者坐位,饮用30ml温水,观察全部饮水时间与饮水情况。患者一口喝完不超过5s且无呛咳定为1分;患者一口喝完超过5s无呛咳停顿为2分;患者一次喝完但是出现呛咳定为3分;患者分两次及以上喝完伴有呛咳为4分;患者常发生呛咳无法全部喝完为5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三组吞咽功能评分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注:三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aP<0.05。
3讨论
吞咽属于人体基本的生理活动之一,发生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多数由于吞咽、迷走与舌下神经核或者核下损伤和双侧大脑皮质等损伤后导致吞咽反射与吞咽肌群功能障碍,食物自口腔朝向咽部与食管移动出现乏力,通过的时间延迟和滞留增加,因此对于吞咽反射低下和吞咽反射延迟是造成脑梗死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4]。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后一半左右患者存在吞咽障碍,继而可以引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以及脱水等情况降低患者康复的程度与速度,已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采取积极地治疗[5]。
我院观察了吞咽治疗仪器应用在不同分期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该方法通过给予患者低频电刺激辅助增加肌力,帮助喉抬升,增加了肌收缩力量和速度,改善患者吞咽过程运动控制能力[6]。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本方法对于咽期治疗效果由于口腔期和混合期,主要是给予刺激后能够促进神经网络重组,建立新的突触连接恢复正常吞咽功能,该仪器通过给予低频电刺激增加生物活性,增强吞咽相关肌群运动协调性,刺激并兴奋大脑皮质吞咽高级中枢,帮助患者重建吞咽反射弧,在口腔期的患者由于产生多组脑神经与肌肉群,这一部分神经支配的区域相对广泛,而咽期患者的分布相对集中,对刺激的反应效果更好,而且口腔期和混合期患者治疗过程中肌肉群被动协调运动均较咽期差,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7-8]。
综上所述,吞咽治疗仪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对咽期患者康复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里,王拥军,王少石,等.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 版)[J].中国卒中杂志,2013,8(12):973-983.
[2]李季妮,赖春娟,李春红.吞咽治疗仪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3,5(5):399-416.
[3]李本夫,张怀安,李召鹏.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对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1):6483-6485.
[4]刘敏,苗莉莉,顾莹,等.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26):31-32.
[5]寄婧,王正盛,王建文,等.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6(6):437-440.
[6]郑婵娟,夏文广,张阳普,等.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01-204.
[7]苏文华,阎文静,钟明华,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3):183-186.
[8]闵瑜,颜海霞,黄志锐,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8):583-586.
论文作者:李一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患者论文; 障碍论文; 脑梗死论文; 口腔论文; 治疗仪论文; 三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