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益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重点
1.文献回顾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同时又能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个人和组织(布瑞纳,1995;杨瑞龙,周业安,2000)。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1963年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至今,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了近20多种定义(杨瑞龙,周业安,2000)。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较多学者涉足这一领域,特别是弗里曼的《战略性管理:一种相关利益者方法》一书出版后,引发了一轮热潮,先后刊出近百篇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论文。对这些研究可以做如下的归纳:一是大部分的研究者不仅将重点放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上,而且选取的研究角度是企业伦理,力求阐释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等,并且大都是规范性的研究。这种规范性的研究只是从道德或哲学准则上试图解释企业的职能,但不能证明利益相关者与盈利能力、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的一些研究者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董事会、经营者、员工、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杨瑞龙,周业安,2000;李苹莉,2001)。他们的研究重点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下包(Subcontracting)和外购(Outsouring)政策,从而导致企业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使得企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越来越重要。传统管理理论的焦点放在便于控制的内部利益的相关者而不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传统管理理论看来,外部利益相关者不属于企业层级组织范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不能被管理的,但是,企业的空心化和模糊化趋势已逐步模糊了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的界线。国外实证研究(Harrison,Jeffreys,1996)也表明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External Stake Holders)建立伙伴关系将会带来显著的效益:产品成功率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不必要的诉讼和不利政策的减少等。
以企业内外为标准来划分,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产权角度为标准来划分,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企业经营者、债权人、员工等)和非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只涉及企业所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即企业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要素提供者可区分为人力资本提供者和非人力资本提供者两种。再进一步加以细分化,人力资本提供者又可细分为经营劳动提供者和生产劳动提供者。非人力资本提供者又可细分为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提供者。利益相关者合作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通过要素、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合约规模经济效应取得比不合作时更大的效益,实现各要素的最大增值。
综述各种分类方法,广义的和狭义的分类、正式契约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分类、潜在的和现实的分类、当代的和后代的分类、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分类、企业内的和企业外的分类、有产权关系和无产权关系的分类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同时又能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内部的和外部的个人和组织的系统,它包括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战略伙伴、政府、媒体、公众、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行业专家①、顾客、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储运公司等。
2.研究的重点
(1)对企业不同经营目标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不同行业(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IT等)、不同生命周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老化期)、不同类型(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不同规模(大企业、小企业等)企业所面对的环境、机遇、挑战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企业所面对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不同经营目标的企业定量的分析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将给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提供有力的根据。
本研究将选择企业的8个经营目标进行研究,包括:销售目标(SA)、利润目标(PR)、市场份额目标(MS)、投资报酬率目标(ROI)、形象目标(RE)、 产品质量领先地位目标(QL)、销售增长率目标(SG)、市场价值目标(MV)。本研究将选择企业的19个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包括:经营者(MA)、股东(SH)、债权人(IN)、员工(EM)、供应商(SP)、经销商(DE)、竞争对手(CP)、战略伙伴(SPA)、政府(GO)、媒体(ME)、公众(PU)、行业协会(AS)、大学及科研机构(UR)、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ROG)、行业专家(SPE)、顾客(CM)、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MR)、广告公司(AD)、储运公司(DI)等。
(2)不同规模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特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同样也是一个有机体,它的成长像生物成长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老化的不同阶段,从而呈现出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的企业,就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就需要具备不同的素质,任用不同的人才,确立不同的经营战略,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生命周期某一阶段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其他阶段里可能并不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注意适时调整和变革对利益相关者的战略。
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安排制度不是任何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来自市场竞争不断筛选的结果。竞争改变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企业往往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种种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过程的动力来自企业系统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和互动。当环境发生变化后,原有的权利一义务界定不再适用,就需要进行调整。大企业作为一种处于特定生命周期和特定内外环境中的多方契约体,它和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安排有着显著的区别。由此,定量的研究不同规模企业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差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取抽样研究的方法。在抽样研究过程中,我们向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别的企业发出了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0份(14%)。 对收集的样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数理统计分析:不同经营目标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排序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比较研究,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经营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
1.利益相关者对经营目标的重要性排序(均值)
相对于企业的8个经营目标,我们分别列出了19种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如表1所示。在企业的战略运作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不断调整平衡的过程。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想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来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仅仅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差异,在资本市场中,股东预期他们的投资回报最大化。在产品市场中,顾客都期望企业的投资回报趋于最小化。这样,当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而不提高价格时,顾客的利益就趋于最大化。由于存在潜在的冲突,每个企业都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挑战,并加以协调其利益。如果企业能够获得高于所在行业的平均利润的收益,他们的冲突将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往往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而在平均利润下,企业不可能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依赖程度做出权衡决策。当收益低于平均利润的企业没有能力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低需求时,经营者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持关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支持。而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排序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关键利益相关者,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从排序研究我们发现,企业在追求不同经营目标时,它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企业追求不同的经营目标时,涉及对不同的战略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差异,而对不同战略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到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依赖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位置的差异。因此,企业在确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我们从表1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无论相对哪一个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中, 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性排序始终是第一的。对8个经营目标而言,其首要利益相关者(经营者)与排在第二位的利益相关者均值绝对差距分别为:0.72、0.53、0.35、0.17、0.24、0.42、0.35、0.45,除投资报酬率目标外,相距都在0.2以上; 与排在最后一位的利益相关者均值绝对差距分别为:2.83、2.89、2.33、2.44、2.31、2.67、2.57、2.55,其差距都大于2.3。这表明经营者在中国企业中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尤其在利润目标中,经营者更显重要。这也就反映出中国企业的整体治理结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阶段。经营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你可能不知道外国大企业如宝洁、诺基亚的老板是谁,但你一定对张瑞敏、刘永好、柳传志、王石等如数家珍。有些时候,老板个人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企业自身,成了企业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有人认为,中国60%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我们认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稳定要看这个企业是一个人还是一帮人在经营,是否有一个经营者队伍,是否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中,经营者的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表明中国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2)经销商对企业的几个经营目标的重要性程度都比较大, 基本排在前三名。这说明营销渠道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从国际营销发展史来看,市场竞争一般要经过产品—价格—促销—渠道—服务—品牌竞争几个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27年左右,但成长的速度却是惊人的,经销商的重要性说明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走过了产品竞争阶段、价格竞争阶段和促销竞争阶段,现在正处于渠道竞争阶段。
表1 对不同经营目标,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均值)
注:作者根据2005年对100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抽样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在测度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每一个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时,采用7点李科特量表,重要性排序的均值为样本的平均值。
(3)政府的作用比假设的要小,基本排在第十名以后, 这也符合关于中国市场化程度是69%的结论②。
(4)储运公司、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基本排在倒数一、 二、三名。一是经销商很重要,二是储运公司不重要,说明中国企业的渠道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还没有凸现出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不重要,一方面说明企业不重视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及科研机构和社会实践的脱轨。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的不重要说明中国企业的营销理念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从国际营销发展史来看,企业的营销理念一般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只有具有社会营销观念的企业才会关注社会环境及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力求在企业、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5)战略伙伴始终排在前几名,是企业相对重要的一个利益相关者。 战略伙伴的重要性说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重要了,同时也因为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和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网络和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因此,战略伙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6)如果剔除对经营者的考虑,对于销售目标、 市场份额目标和销售增长率目标,经销商最重要;对于利润目标、投资报酬率目标和市场价值目标,股东最重要;对于形象目标和产品质量领先地位目标,最终顾客最重要。由此可见,影响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经营者、经销商、股东、顾客、战略伙伴。而企业内部的员工则基本居于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后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次重要性,有悖于我们的设想,这可能和我们的样本中没有知识型企业(IT)有关,这同时也说明了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
2.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比较研究
我们假设,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经营目标重要性是有显著差别的,我们对资产不超过1亿元和资产超过1亿元的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经营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对销售目标来说,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员工、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见表2)。 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需要和债权人(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贷款,同时银行也更愿意为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大企业员工,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因素,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因而员工对大企业更重要。大企业为了维护行业的垄断地位,往往更加重视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是大企业不能回避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表2 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销售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注:表中#表示该F值的显著性水平P<0.1;*表示该F值的显著性水平P<0.05;**表示该F值的显著性水平P<0.01;***表示该F值的显著性水平P<0.001。 下同。
对利润目标来说(见表3),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储运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的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储运公司的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大企业股东的重要性均值却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小。大企业股东人数众多,基本是由众多小股东组成,而中国企业目前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小股东无法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有效的控制,因而只好被迫屈从于大股东的意志。而小企业的股东人数少,能够对企业的决策,尤其是利润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控制。
表3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利润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市场份额目标来说(见表4),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 大学及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
表4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市场份额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投资报酬率目标来说(见表5),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营者、员工、行业专家、顾客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大企业的投资的决策因为涉及面广,决策程序复杂,风险较大,需要经营者有较高的水平。大企业由于员工分工专业化程度高,投资回报率高,小企业由于员工专业化分工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行业专家往往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大企业都希望自己成为行业标准的受益者。大企业的顾客往往是稳定的大客户,比小企业的零星的流动客户更加重要。
表5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投资报酬率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形象目标来说(见表6),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行业专家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这三个利益相关者都是客观的第三方权威评价者,尤其是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及行业专家对大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小企业由于在行业中的地位较低,难以受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表6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形象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产品质量领先地位目标来说(见表7),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供应商、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由于大企业是大批量采购,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对大企业产品质量影响巨大。而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的专业性的营销策划,对大企业的服务质量影响较大,同时广告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大企业对消费者的“质量领先”信号的效果。
表7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产品质量领先地位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销售增长率目标来说(见表8),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专家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政府对大企业的组织采购(团构)对大企业的销售增长影响很大,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企业的销售增长。行业协会和行业专家对大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向社会推介大企业或大企业的产品以及大企业出口时协助大企业和国外贸易单位的关系,例如,组织行业大企业一起应对国外反倾销官司的诉讼等。
表8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销售增长率目标”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对市场价值目标来说(见表9),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战略伙伴、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专家、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的重要性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企业上述的这些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均值明显比小企业的均值大。大企业和战略伙伴的相对位置;政府政策的变化及对企业支持力度的强弱;企业在行业协会中的地位及行业协会的能力;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及行业专家的口碑都会影响股东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未来预期,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表9 不同资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对“市场价值”重要性的均值及F值比较
大企业由于具备了驾驭市场的力量,也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行使垄断力量的企业,这是大企业与小企业的本质区别,这也是大企业和小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差异的主要根源。
三、结语
本研究表明,影响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经营者、经销商、股东、顾客、战略伙伴。而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中,经营者的排序始终是第一,表明中国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规模企业利益相关者重要性是有差异的。
本研究对管理的启示是,不同规模企业以及相同规模企业在追求不同经营目标时应能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程度,准确把握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定位。本研究的另一方面的启示是除了投资者之外,经营者、经销商、供应商及员工等都对企业进行专有资产投资,也承担了经营风险,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企业,企业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打破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本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的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太多,重点不够突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营销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代理机制研究”(批准号06BJY09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营销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治理机制研究”(批准号050460406)。
注释:
① 行业专家指能对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人,如医院的医生影响患者对药品的选择,油漆工影响装修户对涂料的选择。
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李晓西教授主持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作者在五大因素基础上,确定了11个子因素,在11个子因素下确定了33个变量指标。通过对变量指标设等评分,汇总评估,得出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