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教育、自主自立、主动学习——浅谈屠呦呦背后的教育哲学论文_蓝詹宁

认识教育、自主自立、主动学习——浅谈屠呦呦背后的教育哲学论文_蓝詹宁

(浙江师范大学)

伴随着中国第一位本土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诞生,屠呦呦这个名字也名扬海内外。然而谈及屠呦呦本人,深入思考,我不禁有以下3点疑惑。

第一,多年来,华人诺贝尔获奖者少之又少,所以莫言、屠呦呦的获奖才会显得如此声势浩大,这不禁让我想到学者钱学森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是啊,为什么呢?虽身在名校,高中阶段的屠呦呦,整体课业成绩并不算拔尖。当年,这位在效实中学的学号为A342的女生,高中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除生物成绩较好之外,这个衣着朴素、沉默内敛的女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出彩注目的地方。而生物成绩能如此突出,也源于她对生物课的偏爱。这个单科突出的女生在几十年后成为诺奖获得者的事实是不是正给所谓正在追求全面发展科科优秀的应式教育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么?中国的高中的教育培养出的是怎样一批学生,是一台台高风低能刷分机器,是一个个缺乏思想埋头应付考试的工具。由于偏科导致的低风情况并不罕见,现在的大学入学机制在强调所谓教育的绝对公平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抹杀了被教育者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全面发展、优势突出的人么,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当代社会教育更应注重的是教育的启发性与专注性,对每一个个体的区别性对待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这个个体的潜能,滴水成海,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说,教育如大浪淘沙,金子往往需仔细捡拾、鉴赏、打磨,对于每个个无差别的要求对待,于其本质,就是教育上的不公平。更何况是现代社会这样盲目追求高分、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教育应当是自由的,宽松的,具有启发性的,对于在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特别突出的学生应当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启迪而非全盘一致的大众化教育。门门考,科科学,这样的体制下能养成的是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还是中庸平常的大众人,我想,现实已经给了答案。

其次,对比屠呦呦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的事,起初感到的是万分不解,细细究来,更心生感慨。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其选篇《鹿鸣》是先秦时代华夏族的宫廷乐歌,朱熹认为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三国时的曹操深谙此诗意蕴,写下了著《短歌行》,其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句中巧妙引用《鹿鸣》,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和成就高山般伟业的雄心壮志。山不拒绝每一粒尘土,才成就了自己的巍峨;海不拒绝每一滴水珠,才成就了自己的博大。没有海的胸怀,难有山的高度。《鹿鸣》中悠扬的乐音响起在宴会厅上,传达出来的是国君或贵族对人才的尊崇。因为他们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和他们自己的意义,所以愿意用音乐、美酒、币帛换取一颗为国效力的真心。古代社会是求贤若渴的、礼贤下士的,在那个社会不需要用金灿灿的头衔去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需要用沉甸甸的考试去标榜自己的价值,只要有真才实学、有满腹经纶便是为国家所重用的人才。没有一层层的院士选拔考核制度,没有一双双发表论文刊物的键盘手,有能力,有才干便会得到应有的价值与鼓励。现在的中国教育,从科研院士角度看尚且如此,更不论大学教育,现今的大学生活中,一篇篇为所谓加分辛苦码字的鼠标手、一份份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的。我认为,学术繁荣,大家辈出需必备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和真诚的态度。而我们的大学满足这样的条件么,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了量化管理之后,但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发展的。当所有的论文学术需规定在死的条条框框,整个社会对于名利的过于追逐,对思想领域学术自由的过度压制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与学术的衰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可以看到,现在的学生群体也是受教育体是偏向同一化的,经过应式教育洗礼的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已经限制自身思维的活跃性,许多人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反问、批驳、质疑。他们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他们不会思考,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是正确的标准答案,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连理科的课堂,也没有,他们有的,往往只有科学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怀疑、批判、分析、实证,任缺其一,结果都是不会独立思考,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我们的教育,参杂了太多太多的毒素,在产业化上做规模扩大的表面文章,将学生都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类型化、批量化;教师成为流水线旁的工人,机械地为产品拧紧同一个部位的螺丝,高速度地从这端输送到那端,然后又周而复始开始生产第二批,把学校变成一台印钞机,向整个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所谓素质教育人才。

我认为,要慎思之。我们要通过思考,进而真正认识教育、真正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自我成长,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作为受教育者,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自身的成长、完善为本。成长不是在校园度过了几年;完善不是获得了毕业证书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成长与完善是在教育中认识了自我与世界、社会与他人,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人,如何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其次,要明辨之。我们要学会厘清主次,明辨是非。初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个性发展、人格形成、行为外显,在学习、实践中都有重要作用。只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才能具备适应社会、自立于社会、与他人良好合作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影响。

再次,要学会笃行之。即我们要做行动上的巨人,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是今天世界公民的终生职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把学习的目的等同于在考试中得高分的扭曲学习目的扭曲了学习过程,使之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其实,国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热爱学习,学会终生学习,学会在需要学习时自动自发地学习,学习的结果也不仅在于掌握已知问题的答案,而是能够在未来探索、发现和解决未知的问题。

学会学习,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但它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基础,以自主自立的教育过程为保障。拒绝完全标准化同一化的教育,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实干担当,创新有为。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在思考,在思索,教育的意义与哲思,我想从落笔写这篇文章始,改变,就已经在发生。

论文作者:蓝詹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认识教育、自主自立、主动学习——浅谈屠呦呦背后的教育哲学论文_蓝詹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