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国际论文,发展战略论文,金融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下世纪初,把上海重新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中央政府和上海的既定目标。
从全国角度看,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一系列优势条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较好的技术基础设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金融业兴旺发达、国际金融人才济济、政策相对宽松和法规体系日趋健全。上述这些所形成的综合优势、比较优势、政策优势和潜在优势为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战略总目标和手段是: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和较好的经济基础,通过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内涵和外延的迅速发展,以及培育金融市场体系,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实施分阶段梯形推进,到201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融资式和综合型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境内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状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当是一个融资式的中心,即境外资金大量进入该中心后向境内扩散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型功能可以通过其市场体系结构来反映。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应包括: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同业资金拆借市场、票据承兑贴现市场、公司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等。
作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下世纪初上海市扬的外向有效幅射应达到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内向幅射应初步达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建筑在一个高度电子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的无形金融市场体系之上,届时,各交易系统、通讯系统和管理系统将采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从而使市场运作趋于无形化和高速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施分阶段梯形推进,其含义包括:(1)整个目标分三阶段实现,即1990-1995年,1996-2000年,2001-2010年。(2)金融市场体系先在少数市场实施突破,尔后在第二、三阶段扩大。(3)在金融机构方面,首先重点推动银行内涵发展,之后加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延扩张。与此同时,不间断地较大规模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分阶段梯形推进战略各阶段实施重点:第一阶段1994-1995年,股票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外汇市场;第二阶段1996-2000年,离岸市场、保险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承兑和贴现市场;第三阶段2001-2010年,黄金市场、信托市场、公司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租赁市场、期货市场。
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达到以下主要的参考量化指标:(1)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占全市GNP的比重低方案为12.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9%,高方案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20%和33%(高方案指标接近发达国家目前水平)。(2)金融保险业从业人数,低方案为15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比重为3%,高方案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0万人和4%。(3)外资金融机构超过150家,其中世界著名机构不少于40%,中资金融机构达100家。(4)银行存款总额为2万亿元,是香港目前水平的两倍。(5)年证券交易量达4万亿元,接近东京目前的水平。(6)日外汇交易量达到400亿美元,与目前新加坡的数字相当。(7)银行同业年拆借额为2万亿元,是1993年上海市场的8.6倍,为香港目前水平的约2倍。(8)保险费收入约500亿元。(9)离岸货币市场资产(存款基础)达到4000亿美元,与90年代初新加坡水平相近。
要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上述总目标,应采取以下战略原则,第一、坚定地走外向型道路,以国际化为先导并促进其内向发展。第二,金融中心建设与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相协调,避免脱节。第三,上海与邻近境内外金融中心的关系是既合作又竞争。第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先规范化。第五,选择重点实施突破,尔后向浓度和广度拓展。
上海能否按既定目标建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除了中国的政治、国民经济发展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以下一系列重要因素:中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金融机构多元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外资流动的限制水平,中央政策对上海金融发展的政策倾斜,等等。目前,上海在金融方面已经获得了中央政策所给予的特许权和优先权,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国债交易中心的确立等,但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分阶段获得金融特许权、优先权和自主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总目标的实现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1994-1995年)的战略目标是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打下基础。其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股票市场,拓展和规范短期国债市场和外汇市场,促使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推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承兑贴现市场进一步发展,启动黄金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
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态势是:
(1)金融保险业值及其占上海GN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低方案:以平均17%的速度增长,1995年度达到157.5亿元,占上海GNP12%,占第三产业34.1%。高方案:金融保险业产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长,1995年底达到179.6亿元,占上海GNP13%,占第三产业35.4%。
(2)金融保险业从业人数:低方案5.8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比重为1.22%,高方案为6.2万人,比重为1.28%。
(3)中外资金融机构达100家左右。
(4)金融中心的支撑点已经形成,即全国股票交易中心、全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全国短期国债交易中心,三足鼎立。与此同时,保险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承兑和贴现市场获得初步发展,黄金市场和离岸市场开始崛起。届时金融中心的基础初步造就,可以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6-2000年)的战略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初步形成金融中心的框架结构。其重点是,基本完成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迅速发展货币市场,积极推进离岸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
到200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状况是:
(1)金融保险业产值:低方案是以每年15%的速度发展,2000年达到287.8亿元,占全市GNP12.43%,占第三产业31%。高方案是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2000年底达到3000.7亿元,占全市GNP13%,占第三产业31.8%。
(2)金融机构的从业人数,低方案为9.4,万占全市职工人数的1.92%,高方案为10.7万,比重为2.18%。
(3)上海的中资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增加,一大批外资金融机构登陆上海,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初步构成,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已实现了可兑换,等等。上述这些说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达到了初步形成框架的目标,第三阶段可以拉开帷幕。
第三阶段(2001-2010年)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上将上海建成融资式和综合型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其重点是,加快黄金市场、基金市场、公司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信托市场和租赁市场的建设,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国际化上一新台阶,各项政策相互配套。
届时,上海将成为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和操作中心、融资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上海将在亚洲金融圈中占据重要位置。
标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