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六篇文章)--一个更广阔、更清晰的世界形象_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六篇文章)--一个更广阔、更清晰的世界形象_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现状与前景(六篇)——一幅更加宽广、更加清晰的世界图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一幅论文,宽广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3)02-0033-04

请允许我,在以下的这篇小文中,把我关于历史图像的一些看法呈现给大家。我深深 感到有此必要,因为史学和文化的魅力,不但与我们人类的幸福息息相关,也同培养人 类的高尚情感密切相连。在新世纪时代强烈呼唤史学和文化的庄严时刻,如果史学工作 者不能承担起开拓史学研究新局面的重任,那么,不仅就已经是落后于时代,而且也必 然因自己的无能和冷漠而深感自责。

我首先想使用给予我的自由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图像。我喜欢的图像首先是宽 阔和明晰的,它不仅让我知道各地的政治行政,还能让我懂得各种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 、伦理观念、文化传统和国民特性。我觉得这样一幅图像是相当有用的,倘若把人置于 一个现代的大世界,他的手中如果没有一幅这样的世界地图将是十分不便的。正如一个 初临陌生大都市的旅客,他无法知道自己所在的旅馆究竟是成千上万旅馆中的哪一个。 置人于不熟悉的陌生环境是不适宜的,不让他知道形成这种环境的传统和风俗,更是不 容许的。简言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关于世界图像的清晰的坐标:从横向看,那是一个 个国家在空间的展开;从纵向看,那是一个个时代积累起来的风俗、传统和文化。在这 幅大世界图像中,无须凭借想象力,人们也能知道自己是在哪里,而且他自己,作为一 个理性的生灵,也有能力和权利参与舞台之上伟大事件的演出。总之,世界的图像越是 清晰,人们自由行动的空间也就越为广阔。

我们的这幅世界图像应当是具有广度的。然而,当世界历史的研究者以专业的目光反 思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感到目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世界图像仅仅是一个框架,它不 够充分,也不够完善。国别史、地区史的研究未曾遮盖住世界上的所有地区,至于各种 专门史(如风俗史、经济史、宗教史、妇女史)的研究,我以为也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 史学研究的课题过于集中,但却留下许多不应当有的空隙需要我们来加以填补。例如: 我们对世界古代中世纪的历史(这是各个民族的国民性形成的主要时期)的研究过于零星 ,这在重新塑造世界图像时是必须要改变的。人们必须反躬自问,在下层人民的生活和 乡村文明的研究中间,我们的思想力度是否已经能够穿透地层,像人类考古学家那样, 一层一层地向今人展开昔日时代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种深层的发掘的重要性今天已经是 十分清楚,这是我们大家所愿意看到的世界戏剧:所有的一切不是单纯的贵族生活的编 年史,而是一个个民族本真生活的特性揭示。那种对于下层人民生活的生动的描述,那 种响着粗野节奏的田园劳动风景,确实是构成整个世界图像的能量中心,历史被这股炽 热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所带动,越来越激荡,足够激励一代人去跨越险阻。世界历史学家 需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民间文化的充实丰满之中,这要比单纯赞美神圣寺院和孤零零矗 立的城堡,要真实和有力得多。

历史学作为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就要时刻聆听社会的声音。来自读者和社会方面 的反馈意见常常来自于出版社。例如:上海组建新的出版集团,由集团的主要领导人带 队来北京,进行了长达两周的调查,我们从反馈出来的信息中可以得知来自社会方面的 要求:

首先,是读者对目前简单地描述事实的史学提出了挑战。时代要求史学摆脱浅层的媚 俗作风,向更深层、更精致的学术作品转化。在新时代中,读者要求提高史学作品的文 化品位,提高史学著作的学术标准。像《蒙太尤》、《现代世界体系》这样学术质量相 当高的著作,竟然能走进千家万户之中。而一本名为《叫魂》的历史书,竟会发行至25 000册。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读者不再喜欢单纯知识性的作品,他们 要求提供知识背后的深层思考。时代的叹息在暗示:人们要听学者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声 音,如果作品缺乏思想和哲学的深度,那么它就再无在现代社会的立足之地。作为一个 史学的研究者,他必须时刻聆听和捕捉当今世界的主要音调。第三,过去的20年,我们 的读者已经完成向健全的人方面的转变,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情感、文化诸方面 能给予指导。这种转变,不仅要求史学摆脱伤痕文学式的自卑情结(如史学危机论),而 且要求在发扬传统史学(如国学的考证)的基础上走向创新。第四,文字上的要求提高往 往体现出社会的风貌。读者现在已完全不能容忍枯燥、说教式的文字,他们要求有能够 反映出时代气氛的生动活泼、具有文学与美学特点的新式语言。第五,众多的非历史专 业的读者现在表现出了对史学的莫大兴趣,尽管他们不喜欢看纯粹教材性的读物。从单 一教材性的读物向多元化的作品转变,看来势不可挡。第六,在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 时代,我们听到来自读者内心的声音:即使是娱乐性质的消费,也要求具有文化品位。 近年来的历史剧的上镜率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在呼唤:即使是娱乐性的作品,也要有较 高的文化含金量。第七,另一个要求是要求史学能够提供新知识、新思想。为什么人们 爱看翻译著作,重要原因是翻译著作中有不少新知识。第八,大部头的、大开本的作品 正在向专题性的系列丛书转变。大开本的著作是大而全式的,即把所有旧知识编成大书 ,每套两三本,每册定价150元以上。目前此风开始衰弱,读者要求以专题为系列,出 版25至35万字的多卷本系列丛书。第九,要求纯粹的翻译作品向具有民族化和国际化相 结合倾向的作品转化。中国人如何看待西方?他们如何研究西方人的国民性、文化传统 和思维方式?市场在热烈欢迎中国自己的学术、文化大师和思想家。第十,要求在制度 研究、经济理论研究中能见到人。如此个性模式、生命模式和感悟模式就凸显了出来。 第十一,欧洲或西方文化研究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强中之强点,成为各大出版社争夺的重 点。这方面的作品将要大量涌现。它的定位是:介于枯燥的高深学术著作与一般关于西 方的常识性、知识性介绍之间,要有自己的独到研究角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知识, 新品位。第十二,史学研究的理论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比材料,比功底) 的作品将被有独到理论却又实证的作品所取代。无论是怎样的题材,都要有很高的学术 性。随着旧知识过时,史学界呼吁要给社会提供新知识。时代要求有适合社会变化的新 知识来为它服务。同时,结论性的作品,将转变为开放性、讨论性、生动性的作品。第 十三,人的生命更加凸显。随着读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态的不断变化,全面人 的概念已被提了出来。作品要从全面的人的角度,来考虑人的幸福问题,即从人的物质 处境、社会处境、文化处境、生理处境、情感处境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人的幸福问题。第 十四,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著作将受到高度重视。这类的作品,定位是要对准传统 的美德(如谦虚、善良、孝顺)与现代精神(如内部生活的有效性、对外的生动知觉,理 性、现实、计划,自发的努力而非强制的努力,如何增强自身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超越 性)的结合。所有这些,表明时代已为我们历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史 学家的任务是既艰巨又十分富有挑战性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有适当的精度世界图像也是不可能成立的。这是因为,当人们面 对一幅模糊不清的图景时,他至多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其余的一切都得靠他自己去判 断、去摸索了。目前的状况是,从整体看,我们塑造的这幅世界历史图像是不够精确的 ,在精度上需要加强。不仅如此,对于历史的具体细节,我们的研究也显得不够。例如 :一个博学的历史学家可能回答不了他自己的儿子提出的问题:中世纪英国的儿童是怎 么接受教育的?成人化的历史作品把一些生活的细节完全过滤掉了,就像是一首诗歌, 尽管清醒、简练、优雅,却没有把形象的人生阅历,真情欢乐,或者甜美得像清晨空气 一般的爱情,真实地反映在史学著作里。具体到一个村、一个家庭的生活、一个家族的 研究是那么的少见,而在风俗习惯方面,历史学家精微细致的特点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人性的发掘方面,例如对于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瑞士人之间不同的国民性和 思维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区分。从动态方面说,当今的世界正在进行如此彻底的变 革,惟有揭示它的变化和节奏,我们才能领悟进步的真理。世界历史是人类生活的惟妙 惟肖的影像,我们如果仅满足于表现它的永恒真实却忽略它的无限变化,那么,历史的 明镜就会因为迟疑而反映不出自己的根源和变革的种子。我们不妨欣然承认,以往的史 学作品在艺术性方面也是需要加强的,因为历史作品不仅需要清楚、明晰,还需要对各 种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历史作品就必能因摆脱了枯 燥而显得更为引人入胜。

这样一幅世界图像,人们定会衷心热爱。但是,如果它能够更具有理论上的深度,那 就更加可爱了。我们说:“史学作品必须具有深度。”而传统的史学观念却说:“真实 本身就是历史学最高的法则。”粗粗看来,我们的观念和上述的观念仅仅是字面上的差 异而已。但仔细去想,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只是真实地向世人展现出许多的 史实,却不注重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那么,我们只好惋惜一部卓越的作品因 为缺乏理论上的深度而与伟大失之交臂。一句话,我们觉得:世界史乃是需要理论科学 的,它必须具有理论的深度。这是因为:世界历史乃是一种体系性的学科,它完完全全 依赖于科学的系统性。还因为,“外在世界的庄严美丽的色相,深深沁入他的思想体系 中,促使他的思想起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变化”(雪莱:《<阿拉斯托尔>序》,载章 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历史只是各种国别史的总和这句话,就完全不对了。如果缺乏体 系性和理论性,或者缺乏比较的眼光和逻辑的思维,那么,历史就只提供各种局部的细 节,而始终形成不了整个画面。

在强度方面,我们要使史学作品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需要指出,世界历史作品的力量 ,或者说史学的常青的生命力,常常在于它的建设力、创造力和综合力,——正是这些 ,构成了史学作品的强度。此外,我以为历史作品是需要运用激情来孕育的。不去关注 激情,怎么能进入到激情之中呢?不去关注现实人们的需要,又怎么能够让作品产生出 激情?当然,没有真知卓见的激情是盲目的激情,但史学的科学性足以使这样的状况冰 消瓦解。除非把激情变成对于具有生命的事物的真挚理解,否则它将永远因为盲目而黯 然无光。

所有这些,无疑提出了对于一个世界历史研究者的更高要求。谁任命他为历史学家呢? 他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家究竟又有何根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历史学家 的素质,借用一位传记史家的话说,也许应该是:“首先是工作,是不停顿的脑力劳动 。这工作犹如一股取之不尽的泉水轮换转动着……转轮上装水的水桶和给水的水桶。其 次是包括对五大洲、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区的精神文化的好奇心。他的这种好奇心永远不 知疲倦,并且以敏锐、明亮的目光细心观察着最隐蔽的东西。再次是他的友谊。他亲切 体贴和精神专注地寻求各种建立友谊的机会,并且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许多人以真正的 愉快。他……任何时候都宽厚,关注,但是也就是对最亲近的人们的轻微缺点也明察秋 毫。再次是他那不可动摇的公正性……在这一切之上和贯彻于这一切之中的是热情,是 永不停歇地关心各种事情,关心事物和人,关心把人联系在一起并环绕着看不见的东西 的热情,以及关心音乐的热情。”(茨威格:《向罗曼·罗兰致谢》,载高中甫主编《 茨威格文集》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由此可见,惟独世界历史具有了学科赋予它的广度、精度、深度和强度,它才能在今 天成为一面最灿烂的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影像,借此让人 们互相理解;也可以揭示一个连着一个的演化阶段,使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这样的 话,世界历史就使得古代的真理成为了崭新的真理,同时,它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也成 为一种良好的模范;它在变化中挺立,捍卫微弱的英雄史诗,以便揭示出人的美德,让 今人醒悟,因为他们从历史中汲取了许多东西,但是予以了改良,使其生来配享现代的 福分。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著作就不是什么严重剥落了的耀眼色彩,它仍然是人类智 慧和纯洁的守护神,在现代的社会中造就伟大。

标签:;  ;  ;  ;  ;  ;  

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六篇文章)--一个更广阔、更清晰的世界形象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