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

王歆 邢玉红 张佳瑞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成员的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人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代际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三代及第四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

[关键词] 生命历程;代际;兵团人;社会认同

一、问题提出

在新疆行政区划内部有一个在行政等级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级,享有和其他省市、自治区同等地位的特殊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接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的双重领导。尽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国民中少为人知,但它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兵团创建、发展、撤销、恢复到改革开放后经历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大变革、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变迁,使人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疆兵团成立65周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征程,其内部成员也经历几近三、四代的代际继替,他们时刻坚守屯垦戍边的职责,“屯垦”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着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与民族团结;“戍边”一方面守卫国家边防,另一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

五是检验方式不同。军民融合和国防动员都强调建设效益和总体评价,但两者的评价方式手段不同。军民融合注重平时物质建设,检验评估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提出需求方对融合成果进行静态评估。国防动员注重战时能力建设,除静态检验评估外,更注重通过演练形式检验评估国防动员能力。

考察不同代际兵团人的生命轨迹,解读不同代际兵团人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是认识、了解兵团人以及兵团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所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和变化,更能透视历史和社会,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才能引领未来。

二、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框架

(一)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变化。生命历程理论对于仍处于加速结构变迁的中国,二者可以相互契合,需要将研究问题与社会变迁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脱离社会变迁,我们很难做出完美的解答,尤其是以社会学角度考察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从代际视角出发,把生命历程理论引入到对兵团认同的研究中来,对于深入探讨兵团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还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任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价值,其目的并不是形成理论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理论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事实的客观规律所在。对现实的认识和分析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工具。但在现有的研究中,还尚未发现充分的理论专门研究和解释变化发展中的兵团问题。本文希望可以借助于生命历程理论这一学术工具,将社会学前沿理论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来洞察兵团社会和兵团成员,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观照兵团在代际之间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并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二,现实意义。兵团在新疆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屯垦戍边的职能。屯垦戍边是国家赋予兵团的职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兵团戍边的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破坏活动的任务上,要对三股势力做斗争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兵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一种良性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身处其中的兵团成员愿意为之效力。兵团从建成之初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辉煌,到改革开放之际经济发展缓慢、人才资源外流等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兵团的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兵团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情况、自身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内部成员对本组织的认知和评价都要有所了解和认识。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认知、评价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和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

(二)生命历程理论框架在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中适用性

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以及后续的施工步骤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到非常的认真,以及慎重的进行调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施工现场发生危险或者出现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有懈怠,要无时无刻的关注施工现场的动态。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应该明确材料市场的行情,掌握各个种类材料第一手资料,并且根据总体建筑设计以及给定的价格等方面来确定采购的计划,这样能根本上避免原材料的堆积的问题,以及一些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根据工程项目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以此来降低建筑成本,谨慎的去调控建筑各个时段的造价变化。

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集中在个体生命、结构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生命中一系列受社会变迁影响的生命事件的序列和转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个体后期生活的影响。这项研究的先驱是托马斯、兹纳涅茨基和埃尔德。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它倾向于弥合个体与结构之间的鸿沟,试图整合微观和宏观因素,跨越不同层次的个体和社会研究,发现超越个体生命的社会力量,塑造个体,并在这些力量下调整和建设个体。

对于第二代而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好是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也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工作和生活的大好时期。而正当他们想在一个新的时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之时,此刻的兵团却因为种种因素,各项社会、经济事业都在走下坡路,甚至曾经一度在政治上也没能得到中央的肯定被中央取消。对于经历过此事的二代兵团人,在对兵团这样一个政治意味极强的组织的思考,便增加了一分理性。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确立起来,国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这些开始出现分离,社会成员逐渐得到解放。人们不再盲目地依附和趋同,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判断理性地分析社会。如果说改革前的中国社会被称为总体性社会,那么改革后的社会,差异与分化就是最为突显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兵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已经从曾经的辉煌和领先地位慢慢落到了队伍的后列,并且,在兵团这个大组织的内部也开始出现差异和分化;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组织在新的发展时期步履艰难和不适应性。相对于老一代人,第二代兵团人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性和思辨性,人们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有了更多的理性和辩证的思考。

第一,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经历了巨大变化的社会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他们面前呈现的社会景观是不同的,因此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个人所受到的社会约束也是不同的。个体生命嵌入其历史时间和特定区域,并由此形成历史时空。

第二,个人主动性。所有的自我都是由社会过程组成的,或者是以社会过程为依据组成的。他们是个人对这个社会过程的反映。同时,个人可以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主动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结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人们总是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人生进程。他们在社会中所做的选择不仅受情境定义的影响,而且受个人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第三,相互关联的生活。“相互联系的生活”原则是指互动的社会生活,它是人们一生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不仅表现在横向的人际网络和人际关系资源中,而且表现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承中。

本研究发现,手术后,联合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开腹组,两组术后均高于术前(P<0.05)。提示2种术式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受子宫肌瘤带来的不适症状的困扰,常会产生一定的身心负担,并伴有担心、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子宫肌瘤剔除术去除了肌瘤组织,不仅可以改善或消除由于肌瘤导致的疼痛、贫血、月经异常等症状,而且可以保持人体器官的完整性,从而也解决了心理压力问题。联合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开腹组,提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大,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从而使其在心理健康、躯体职能、社会职能等各方面评分均得到了提高。

第四,生命的及时性。生命的暂时性是指生命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社会时间。它也指个体之间生活过程的协调发展。这一原则有三个含义:第一,时间性是用年龄层次的概念来组织一个人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事件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也是以适当的方式安排一个人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过程和历史地位。及时性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认为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它代表了一种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生活历程和发展轨迹相结合的观点,表达了对相关生活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该原理也可以作为评价人与环境匹配程度的标准。

所谓人生历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变化影响的年龄阶层角色和生活事件序列。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命历程理论试图找到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试图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从以上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生历程理论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规定的性质,也就是说,生活进程事件和角色是由社会构建的,它实际上强调了习惯性力量的作用;另一个是“年龄层级”的性质,也就是说,同一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时期,对人类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很强的。关键是个人的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结合,这也是其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方面。

从以上对生命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可以看出,生命过程的分析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整个生命过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二是研究社会的代际传递。第三,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它要求我们从多个时间维度来研究个体生活,特别是年龄、同龄人、历史环境和年龄变化的影响。总之,必须将社会历史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才能对人的生活进行精细化。

三、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兵团认同解读[1]

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代际差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不同代际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每一代人都是带着社会变迁的印记进入生活轨迹,其背后都是社会变迁的宏观图景。生命历程理论就是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不断细化进而渗透到个人,由此,宏观的社会就和微观的个人沟通和联结起来了。

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给经历过的每一代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的出生列队人群由于其在经历、角色、生命周期等特殊阶段的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代际特征。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每一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生存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这造就了每一代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言,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社会特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迁,生活在其中的老、中、青三代人因其迥异的历史和社会情境,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下面就借以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四个核心原理分别对不同代际兵团人的社会认同进行解读。

(一)一定时空中的生活

为了巩固世家大族地主的自然经济,当时的思想界出现了主张君主“无为”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已被破坏的儒家思想不能为之服务,就连刑名家的思想也无法适应。而主张“清静无为”、“虚”、“淡”的老庄思想完全符合当时占经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诉求,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提倡。《文心雕龙》曰:“迄今正始(240-248),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这里的聃、周指老子和庄子,尼父指孔子。这也标志着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的兴起。

第一代人对兵团的评价是正向的、积极的和高度认同的,因此,表现在行动上,他们一切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并普遍地把追求兵团整体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能够很好地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任务——屯垦戍边。

为了阐明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埃尔德总结了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中的四个核心原则。

此模块主要对考试类别进行管理、对考试科目进行设置、对科目课程进行设置等。根据考试的性质划分类别,在科目考试时,考试只有一个科目,每名候选人对考试科目来讲,是一个考试的基本单元,当然一个科目可以包含一个或几门课程。每一个考试分期可设置不同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但新增一个考试分期时系统自动默认上一个分期的设置。科目包含科目编号和科目名称,同类型的科目编号在不同分期应设置一致,这样能适应跨分期的科目合格统计与对比,以及科目题库的重用。

黑龙江垦区自1947年建立至今,经历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垦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农业全面机械化阶段,始终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旧有的状态逐渐消失,这将导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和自我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21世纪是一个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不再去思索“人为什么活着”的带有目的性意味的形而上的问题,而是要很现实地获得“人怎样活得更好”的带有工具性意味的形而下的答案。这是新时代青年的价值思维转向,即从原来追求理念到强调实用性。成长于这一时期的兵团青少年,目前基本上还身处于家庭和学校的单一轨迹之中,他们还没有完全投身于复杂的社会,其社会化的程度也还没有真正成熟。对于他们来说,吃穿住都不用他们操心,父母会竭尽所能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加之现在的应试教育,使他们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争取考上好的大学,然后有好的工作和生活,至于其他,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心和关注了。因此,对于兵团的一些事情,他们认识是模糊和淡化的,当然其对兵团各方面的评价也是感性的、不确定的。他们对兵团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产生不了深厚的情感,仅仅在与其他地方的感观比较中,就轻而易举地“抛弃”了兵团,而更加向往发达的地方和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个人能动性

第二代兵团人是指第一代兵团人的子代,这代人大约出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不平稳的时期,出生和成长在这一年代的人们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经济转轨、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以及新世纪的多元嬗变。他们经历了复杂的历史事件,遭遇了更多的曲折,有着明显的剥夺感和危机感。

对于第二代,面对兵团在新的发展时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有着较多的批判和不满,他们普遍体验到挫折感和被剥夺感,面对着个人无法逆转的社会发展和难以预知的变数,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和行动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一种顺时应势式的理性抉择。适应实际上是个体选择重新配置资源的方式。二代人面对危机时,在个体能力不足,难以改变现状,适应危机的常见方式便是生活期待的转移。他们将改善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将自己未完成的生命历程置于子代的身上。这种转移现象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群体现象。

第三代人逐渐指向自身利益,随着城乡差距与疆内外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的经历,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兵团,“孔雀东南飞”,选择适宜自己的地方,朝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项资源更加优越的大城市去发展自己的未来。

(三)相互联系的生活

历史是一种经过沉淀的叙事过程,作为“过去”阶段的历史,它不仅仅是史料和文献,更重要的是,它为“现在”提供了对比的依据和来源。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生和发展,观念、道德以及与他者共有的相互熟悉感和认同感是在历史之中并由它完成的。事实上,行为主体在历史的冲滤中,在社会交往互动中,不断地获得对于自己和他者的历史和现在的看法,也就是对于过去的来源和现在的位置的确定。

第一代人的主要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兵团对全体职工(城市职工有单位组织,团场职工有连队组织)连同其家属、小孩都采取全权负责的组织形式,做到衣食温饱,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福利几乎覆盖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即便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他们也已到退休年龄,能够旱涝保收地领到退休工资,可以安稳地度过晚年了。

老一代拥有的最大财富是历史,所以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做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同时,他们也更习惯于对现实问题作纵向分析和透视。当然,改革开放的环境开拓了他们的横向视野,这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成熟性和深度上比年轻人更为审慎、严肃。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生活际遇的变化,他们也会面临多重认同的选择冲突或者原有认同的消解、新认同的重构问题。但实际上,虽然各种能被直接觉察到的具体社会现实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主体也会随之自然地、迅速地消解原有认同、形成新的社会认同。人们是有一定的“库存记忆”的,而且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老一辈人身上也发现,在经历了几十年后,他们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仍然基于几十年前令他们最难忘的岁月,他们曾经历过的那些事件往往积淀在意识的最底层,并形成他们最坚固的观点,以一种社会记忆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

第一代兵团人是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兵团的创建而从全国各地来疆进行屯垦戍边的知识青年、转业军人、转移劳动力及其家属等。解放初期,新中国的成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憧憬和追求,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人们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号召之下,广泛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运动当中。人们几乎不分男女老幼,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统统投入到改变一穷二白的苦难现状、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大军当中,其间没有性别、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的差距。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新生的兵团正是他们发挥满腔的政治热情与劳动干劲的平台。加之此时的兵团带有比较鲜明的军队性质,兵团成员就像是垒墙的砖块,组织制度就如同“水泥”,成员被严格的组织制度垒在一起、结结实实地夯在一起。同时,以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使得整个社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革命主义和精神至上的价值体系为特征而高度整合在一起。这一代人对兵团的认可程度很强,在历史变迁中如同获得了一种不可消弭的精神“胎记”,并表现出厚重、稳定、精进、强健的同一性。

第二代人,他们习惯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过去,看待当前,他们往往以辩证的思维去评价历史,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现实的不足,并归之于历史或现实的失误。

第三代人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从理想的标准或模式出发,着眼于未来,与未来目标不相符合的便给予否定甚至离弃。他们更相信自己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未来。

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境遇不同,导致每一代人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曲线。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出现不同,形成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就代际关系上,老年人更趋向于回忆,中年人想要安稳,而青年人则以奋斗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四)生命的时间性

创新式模块创建模式遵循一般产品设计规律,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从无到有创建模块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模块概念设计和模块结构设计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交替进行,直到模块创建成功.模块概念设计包括装备功能分解、构建功能结构图、功能原理求解、原理结构求解和功能模块划分,结构设计包括模块结构设计和模块接口设计.

第二代的成长、受教育、就业等经历都同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事件明显不同于其他代。他们命运坎坷:童年正值成长,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少年正值学习,却又罢课下乡;青年正值恋爱,却遇到感情压抑最为严重的年代;结婚要房时,还需论资排辈,只能等待;当要提干时,干部却要年轻化;子女要上学时,学校实行并轨收费;时至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时,又碰上企业破产裁员……许多照顾和补偿,都是到第一代人止,许多竞争优势又为下一代人所占有。第二代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曲折、坎坷,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命阶段出现了迥异于常态的紊乱和错位现象,这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对自身生命状态体验的失衡与混乱,对社会制度体系的埋怨。

改革开放前我们重视公平而忽视效率,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去追求,导致社会的同步贫穷、同等贫穷,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改革开放后我们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经济、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所以,先富起来的办法比平均主义的老办法好,有利于实现先富。

2.制造银行流水痕迹,刻意造成借款假象。在早期,“套路贷”犯罪之所以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与不法分子“套路”借款人,与其掌握完整“证据链”有密切关系。不法分子通常采用电子支付、取现拍照、现金截留的手段刻意制造借款人取得合同所示借款的“证据”,为后续走法律途径“占得先机”。当被害人求助公安机关时,面对放贷人提供的借款合同、银行流水甚至现场监控录像等“证据”时,公安机关多以借贷纠纷予以认定而不予立案。而借款人因无法及时还款被诉至法院时,就民事案件来看,“原告”提供的“证据”足够充分,法院很难查出“民间借贷”背后的蹊跷,借款人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这大大增加了借款人败诉的几率。

兵团的第三代,计划生育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严格执行。他们的生活本身也变成了升学要缴费、就业没保障、结婚要买房,一切都得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一切全凭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与成长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上代人上学全免费、就业包分配、房子是福利,一切都由国家或集体全盘包干的生存境遇完全不同。这一代人对组织、集体总有一种或多或少的隔膜,对离他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组织的评价也不高,而却对个人主义情有独钟。他们甚至还没有步入社会,已经熟稔了“过来人”的教训:生命如下棋,一步错了,满盘皆输。

四、结语与启示

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看,宏观的、结构化的社会历史力量塑造了个体的生命轨迹,也影响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可以选择他们想走的路,但这些选择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做出的。所有的人生选择都取决于社会机会和历史限制。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主观选择和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当时社会条件所提供的机会,尽量减少历史和社会环境对个人自主选择行动的限制,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历程,但他们不能摆脱社会环境形成的制约,更不能完全摆脱社会历史的约束条件。总之,个人的生活历程并非完全由个人随意选择,而是受其生活的特定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具体的人生历程是宏观社会历史条件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相互制约、不可或缺的。

人们所具有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一方面取决于他们曾经的社会经历,这个经历尤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外在于个体的意志,是社会结构力量造成的,是历史的力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就强调:“如果不参照他们在日常生活的环境在其中组织起来的历史结构,就不能理解男女众生们的生活历程,以及他们所成为的形形色色的个人。历史变迁不仅对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意义,而且对人们的品格,即人类的种种限制型和可能性有意义。”“不参照贯穿于个人生活历程的各种制度,就不可能完整理解个人的生活。因为这个生活历程记载了他的角色获得、角色失落与角色调整,并且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记载了他的角色转换。”

不同世代的生活时空及其相关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在一个时空中共存。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社会环境,因为他们共存于同一时空;另一方面,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需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具有相同的位置,使“和平共处”既可以存在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潜在的代沟;第二,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代都会经历代际发展的过程。青春,中年到老年,因此,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生活时空中,青年、中年、老年人的需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青年之我”与“中年之我”“青年之我”“中年之我”也会有所不同。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剥离卢梭论说中的政治意味,可以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社会之中。换言之,人是无法孤立存在的,他秉承确定的生物特性,成长在既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当中。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就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开始其生命历程。与之相伴的年龄、性别、族群等本原意义上的独特的个体生物属性,在社会交往中得以不断拓展,并被烙上无法剔除的社会生活印记。社会生活因此而涵盖并超越其个体生活。因此,要把个人的生命轨迹置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代际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由此可以看出,兵团经历着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矛盾的凸现、经济发展缓慢与地区差距、观念转变与价值失范等问题,几代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三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它的弥散和扩展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兵团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形成直接的威胁,同时也体现出兵团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之间的距离。组织成员实际生存状态的呈现和心理状态的宣泄所表现的正是组织制度设计构想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裂隙。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兵团人对兵团的认同,提高兵团的凝聚力和发展力,从而有效地完成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成为一个重要和迫切的问题。任何制度只有同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目标群体的基本诉求相吻合,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功能,才能使制度与制度的目标群体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结尾部分提出加强兵团认同的策略问题,希望能够找寻一种接近现实的、合情合理的路径思考,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期望唤起更多的社会关怀来帮助兵团走向更好的明天。

此外,在线开放课程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自主的探索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平台的任务发布、任务讨论,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学生在平台任务的驱动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然后在项目化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的、探究式的或协作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

Identity,Inheritance and Disorientation: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of the Corps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urse

Wang Xin Xing Yuhong Zhang Jiarui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297(2019)04-0083-07

[作者简介] 王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邢玉红,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张佳瑞,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与政府管理专业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批准号:cx965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丁艺龙

标签:;  ;  ;  ;  ;  

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