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第四届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第四届人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四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06-0010-02

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近期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以下 问题展开了研讨。

一、探讨学科定位,注重问题研究

关于人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目 前对哲学与人学的关系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可以说是等同论,认为哲学就是人 学或者说人学是当代哲学的主题;第二种是包含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中就包含 着人学;第三种是并列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建构中有一个哲学,还有一个人 学。应该说这三种观点各有片面性。把哲学简单等同于人学有把人学泛化的倾向。为了 克服这些片面性,需要寻找出人学研究的新思路。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应进一步分清 广义人学与狭义人学的关系、理论的人学与应用的人学的关系。就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而言,应该提出人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范畴;就人学的应用研究而言,应该从当代人的 生存、发展状况等现实问题入手,着力研究现实人的现实问题,并以此带动基础理论的 研究,这有助于人学理论研究的深化。

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是作为未来社会的最高原则的人(每个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种是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里作为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价 值取向的人的全面发展。前一种是未来的理想;后一种是体现在现行方针政策中的人文 价值取向。从理论层面上说,前一种很重要,因为它是贯穿整个马克思学说中的两大维 度(科学维度与人文维度)之一,体现出马克思学说对人的终极关怀。从实践层面上说, 后者具有直接现实性,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许多学者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做了多方面探讨。有的学者认为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证是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所说 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就在“全面”两个字上。人的发展第一个要求就是它的全面 性,即使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特性能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有的学者认为,人的 全面发展要求进行制度创新。为此,需要我们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培养 和全面提高人们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各种素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的发展的规 律性。还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代中国文化正面 临着一次深刻的转型。文化转型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是由 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这 必将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力地推进人的现代化。同时,人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文 化转型,为文化转型创造充足的主体条件。

三、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研究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当代哲学及人学的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就是生存论。马 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既包容各种具体生存样态的差异性,又贯彻了一 种生存整全性的生存论构想,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开放性的并蕴含着自我意识的构想, 这样一种构想有理由成为以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当代人学的理论基础。还 有的学者认为,无论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方式,还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解 读人的存在方式,都会发现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人的存在 方式更多地围绕着本体论的解读;人的实现形式更多地围绕着“现实性”的解读。如果 说,人的存在方式侧重人的“应在”,那么人的实现形式则侧重人的“此在”和“定在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范式,人的存在的实现形式可以从历史性和当代性两个方面来阐 释。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人的存在有三种历史实现形式,即人的依赖形式、物的依赖 形式、个人全面发展的形式。从当代性的角度来看,人的存在的实现形式具有广泛的选 择性。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生存发展境况的新变化,生存问题作为 时代性和全球性课题已经摆在当代哲学面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四、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对于人文精神,有学者认为,我们今天研究人学必须深刻理解人道主义,把握其深刻 的内涵和实质,从而把关于人学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更要挖掘马克思学 说中的人文因素。还有的学者提出,应该开展世界观层面的人学研究,以凸显马克思主 义哲学作为新型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意蕴。

对于拯救人文精神问题,有的学者指出要使人文精神成为现代文化精神的核心,并主 导人们的心理和观念,首先需要对“人文精神”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建构起一种现 代人文精神,重要的是澄清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今天讲人文精神及其重建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 性。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文精神,在原则上只能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而 不应是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取代。面对近年来追求功利与社会道德衰落之间存在的巨 大反差,学者们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宣传和说教上,需要给浮躁的心 灵注入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是目前我们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质内容的探讨还很不够,还 没有建立起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确定的、能够主导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人文精神”。对 于如何建构适合于现代社会的,能够被人普遍接受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人文精神”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这将是人学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标签:;  ;  

第四届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