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解构
如果说现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批判,由于被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欢呼声所淹没而未能激起幽谷回声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哲学则在欢呼的人群面前,把现代主体性推上了后现代主义思想法庭的被告席,从而形成了批判主体性的巨大声势。虽然后现代主义阵营庞杂,理论倾向各异,但解构现代主体性,并进而彻底摧毁现代主体性,却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及其内源性根据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解构”,以彻底摧毁现代主体性的基础。
1.对主体概念的解构
主体概念是现代主体性的依托。如果没有所谓“主体”,当然也就无所谓“主体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将解构主体性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主体概念本身。现代主义以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把世界的存在物归为两类:思维的东西和具有广延的东西,进而把自我设定为主体,而把世界上一切具有广延的东西设定为自我的对象即客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是主宰,人作为主体在自己的对象中印证自己的存在,在对客体的征服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并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把人、自我设定为天然的主体是缺乏根据的。
2.对主体哲学范式的解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主客二元论模式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并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在主客二元论模式下,人把自身视为世界的主宰和征服自然的“上帝”,而把自然(客体)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它不仅为人们设定了一个确定的客体,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去达到对客体的控制与征服。这样,主客二元论“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包括其他所有种类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认为,主客二元论的存在与张扬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破裂、对立的深层决定性因素。正是这种主客二元论,使现代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欲和眼前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索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正如乔·霍里德所言,“自然被视为可塑的,这种观点在今天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对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主客二元论模式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按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的二元论模式去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必然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而他人作为自我的对象,则“合乎逻辑”地遭到蔑视和贬低,其结果无疑会走向人我的对立。又由于人人都把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主体,人人都视自身为“至尊”,由此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无怪乎,“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极端个人主义使人具有浓厚的“自恋人格”,为了自我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和后代的利益于不顾,从而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秩序、社会的和谐。
3.对理性中心主义的解构
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理性至上性所造就的。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一直视理性为人的本质。理性成为人类所引以自豪的、独一无二的征服一切的工具,成为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的基础。正是凭借理性的力量,人才成其为主体,才具有主体性。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人的理性至上性的推崇,必然陷入理性中心主义。而理性中心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无疑是一柄威力无穷的双刃剑,既拓展了人类前进的道路,也开掘出人类所面临的陷阱。
后现代主义则明确指出,现代主义追求理性的普遍性是极其迂腐的。在他们看来,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条理和方法论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则而已。如将其作为普遍规范,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后现代主义进一步指出,理性不仅不是中心,而且“绝对理性统治是对现代性的有缺陷的设计”。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理性中心主义并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合理力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核威胁、环境恶化、社会分裂倾向等,都是理性中心主义扩张的结果,也是理性失败的明证。法伊尔阿本德(Feyerabend)指出:“理性不再是指导其他传统的力量。它本身只是一种传统,它要求进入舞台中心的权利与任何其他传统同样多或同样少。”既然理性不具有什么优势地位和中心位置,后现代主义颠覆理性中心主义也就具有了“合理性”与“合法性”。
4.对乐观主义线性进步观的解构
现代主义对主体力量的强大和人的理性的无所不能的迷信,使乐观主义线性进步观在现代社会广为流行,认为人类社会整体是不断进步的,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必然把人类社会带入繁荣与进步,引领人类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主义线性进步观为对主体力量、理性主义持强烈批判态度的后现代主义所不容。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化的实践并未带来启蒙运动所允诺的自由、幸福和进步,乐观主义线性进步观只不过是一种盲目的自我陶醉,是现代主义粉饰现代化进程、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借口,它滋生出人类的“自大”情结,形成了“夜郎主义”的狂妄观念。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主体性并不具有一般、永恒、必然的特点,因此它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连续进步。事实上,乐观主义线性进步观已经日益陷入危机,“因为人已根本不再能够像在近代那样对他的活动予以信任,人对人、人对自然的信任亦如此”。
如此,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体性多维度的解构,使现代主义高扬的主体性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根基。
“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重建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格里芬在消解了现代主体性后,从正面道出了自己对主体性的理解代表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理解与探索逻辑。归纳起来,其一,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即人具有非凡自决能力,具有明显的自由,人的内在价值要高于其他物种;其二,人的主体价值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其三,强调从生态的角度理解主体,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透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扑朔迷离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对“主体”的理解有其突出之处:
第一,强调主体的内在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即具有内在联系的主体,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存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个体主体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交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把人理解为“关系中的自我”,就从根本上消解了现代主义对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意义,从而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合法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体”观念的基础性因素。
第二,强调主体的有机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和他人、自然相比,并没有更为特殊的地方,人没有理由获得对他人、对自然的统治权和占有权。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有机联系的形式而存在的。后现代主义把自然中的其他物种都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在整个自然界生物系统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人并没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只有当人类有助于它所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第三,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创造性视为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认为人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所处的环境作出自由反应的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存在物。但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所倡导的创造性与现代主义所理解的创造性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主体自我的“创造”,是在二元论基础上主体随心所欲的活动,是对秩序的破坏。再次,在现代主义眼中,创造仅仅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后现代哲学则试图还创造性于民,通过阐发创造乃人的“天性”来激励着普通民众的创造热情。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体性的解构,瓦解了现代性的基础。客观地审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批判,应该说,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否定,具有强烈的片面性和虚无主义特征,多有失之偏颇。同时还应看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重建主体性的努力,尽管还是初步的,但毕竟表现出了其以建设性的态度克服现代主体性的弊端的强烈愿望和不懈努力,这无疑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