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命题改革_高考论文

论高考命题改革_高考论文

浅谈语文高考命题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命题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热热闹闹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经过几年改革,在现实功利面前似乎走向了死胡同,至少在“操作层面”阻力重重,讨伐语文“课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我们不由得不质疑:“新课改”错了吗?但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该清醒地知道:中国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是中国家庭的需要,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他们的子子孙孙的需要。因为,目前的中国课程,已经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高尚人格的人才群体,已经很难培养出具有祖国意识、世界眼光的风范国民,更不能使我们的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的强势发展,教育的弱势滞后,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中国许多专家学者,他们研究争论的竟然还是“新的”“旧的”“人文性”“工具性”这些似乎简单的问题,由此学术界充斥的竟是“哗众取宠”式浅薄的指责或热讽,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该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改”的矛盾。

一、“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矛盾

当前,“新课改”的矛盾说到底便是“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之间的矛盾。具体到语文课程,便是课程目标同个人功利目标之间的矛盾。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无疑是想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创造性的、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世界眼光的未来社会公民。而“个人目的”考虑得更多的往往是未来的“职业宿命”及未来的个人的幸福生活等。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明确的,有前瞻性的,与国家教育目的也是一致的。然而我们的广大家长、师生,他们努力的目标似乎更明确:那就是考高分,升入理想的大学。其实他们多年追逐的“猎物”就是决定他们命运的“高考考题”,从而错误地把“手段”当成了目标。而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可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要想达到统一,关键就是“高考”。“考题”就是桥梁。我们不妨以“铸造”来作比拟,“目的”如同图纸,评价体系如同“模具”,而课程和教学就如“熔浆”,有什么样的模具就会铸造出什么样的“形状物”,却不一定是“目的物”,因为模具并不一定符合要求。要想让“奔腾的熔浆”铸造出符合图纸要求的“目的物”,唯一的手段就是挑选模具,可以多挑选几次,当然也可一次到位(如果有足够高的信度、效度)。由此可以形象地推断:课程改革的矛盾不是课改本身,而是高考这个基础教育终端评价标准。要想“语文课改”成功,唯一的“药方”就是要改革高考这个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可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往往本末倒置地过分非议课改本身,对语文高考思考得却不够理性,在“是”与“否”之间往往走极端。

二、求稳与求变的矛盾

2007年高考前,全国都在关注、猜测几个新课改省区高考试卷的“新面目”,可是语文考试结束后竟“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试卷”没有变成“怪物”,原来似曾相识;忧的是新课改如此暴风骤雨般变革,反映在高考考题上竟如此轻描淡写!我们不妨比较一下2007年课改区和非课改区几套语文试卷。2007年课改区“急先锋”广东卷第一大题辨音、辨词、选词及判断语病12分题,同非课改区安徽卷第一大题12分题几乎完全类同,只是安徽卷考了辨字和排序。现代文阅读,广东卷、安徽卷都考了论述类阅读,且材料都涉及艺术,只是广东卷有两小题的分析、探究题,而安徽卷则都是选择题。其实,当年课改区最大的亮点就是分值较多的探究题。另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题,课改卷都提供了文学类和实用类选做题,而非课改卷都只考了文学类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设置选做题,这在2007年可以说是抓人眼球的一个“创举”,后来因为这可能导致考生考试时无所适从而不再坚持,但实用类阅读从此进入考试范围。尽管如此,现代文阅读并没有跟上课改步伐且有什么质的突破。文言文阅读、填空及诗词曲鉴赏全国几乎一致,更没有什么突破。2007年语言文字应用及写作,全国也可以说是同一盘棋,几乎都是常规题。反而非课改区安徽卷第18小题考的“雪藏”新词倒“弄了一次潮”,第20小题的人物评价也很实用。

通过对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安徽省2008年、2009年高考卷的纵向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轰轰烈烈的几年语文课程改革,在高考命题上,却是如此“小打小闹”或者卖弄形式。由此不难想见:课改该怎样的举步维艰乃至藏着多少失败的陷阱。实际评价与语文课改的背离,必然导致语文新课改的失败,必然导致实际教学与课程理念的背离。正如赦免犯人却让他带着镣铐,解放小脚却让她穿着三寸小鞋。现行高考强调的所谓“稳中有变”实质是“求稳怕变”,打着公平的幌子而吞噬教育的价值,其结果导致的将是教育的更大不公平!

三、语文高考命题的“质与量”“变与力”

要有效架构起语文新课改同国家教育期待、教育目的的桥梁,从而达到“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逐步统一,高考语文命题同语文课程改革就必须相适应,就必须大力推动语文高考题型的明显“量变”,从而达到语文高考的一定“质变”。

1.语文的“工具性”与语文的“工具”。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语文也要借助工具。中学教室里,英语字典、词典几乎人手多册,而可怜的语文字典、词典却很难见到。为什么?因为中考、高考只要求死记硬背字词音,不允许使用语文工具书。为了让广大中学生重视字典,善用、快用“工具”,语文高考应该大胆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打破死板的禁令!有人或许会说:错字已经够令人担心了,这样岂不是鼓励学生写错字?其实不然,错字从来就有,我们老师也经常会提笔忘字。恰恰相反,错字“满天飞”,不是因为考试禁止了“工具”,而是没能鼓励用“工具”。试想,考试需要用工具书了,哪个学生不会练习熟练地使用?养成了查字习惯,还愁身边没“工具”,还会多写错字吗?

目前高考所谓的“标准化”语基题(如字音辨误、词语辨析、虚词用法、成语使用、语病等),往往人为设置干扰又过于精雕细刻、烦琐刁钻,完全是一种极其严格、脱离现实的书面语要求,也是命题专家们挖空心思的产物。不要说学生如临大敌,教师望而生畏,即使是大作家、中文系教授也手足无措,这种考法根本无法体现检测效度和区分度,反而使学生对母语心生恐惧。常常是高考前,师生夜以继日地辨字析词、默写名句,可考试时还是错误百出。与其这样低效率而大量地浪费时间,远不如多看看经典书籍,多查查字典、词典。

2.听说读写从“听”开始。

有人认为高考语文考“听力”难以操作,这肯定不成理由。英语能考听力,母语更能够考“听力”。英语因为要考听力,所以英语天天在练“听”。语文如考“听力”,母语也会让人更爱。母语氛围中是不是大家都善于听?当然不是,生活中因不善倾听而产生的误解处处皆是,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听”从来都摆在第一位。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事实上,人生于世,口语为先,文字为后,“语”乃“文”之本、“文”之源,口语交流才是人们日常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人们日常交流需要正常甚至较强的听力。听力的强弱无疑是由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的。换言之,通过听力考查,同样可以达到考查识记、理解、分析、归纳、评鉴、表达等各种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听”来考查这几种思维能力的信度比起只通过“读”“写”两种方式的考查要高。

还必须指出的是,现在高考的文言文、科技文、诗词作品的阅读题鉴赏题都以标准题来考查,考查的不过是考生对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考生只有钻研命题思路命题技巧,才能正确答题。长期以来,由于只用文字提供语文考题,自然就造成师生埋头于文字资料堆、埋头于研究命题思路与答题技巧这样一种乏味的、枯燥的、僵化的纯为得考分而进行的语文教学的局面,标准化命题只不过使这种局面这种状况更加恶化、更加严重罢了。

总之,语文听力考题指引着广大师生把语文教学的目光既投向课本,更投向生活,既投向课堂,更投向社会,它将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将给中小学语文教育插上翅膀,使它飞向那生动活泼、富于创新的素质教育的天地。

3.考查经典,引导熟读“传统文化”和高雅文章。

人人都知道阅读经典重要,但却很少有人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经典。上海市教委2004年《国民教育体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调研报告》一文指出:从对中学生的阅读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较窄,主要集中在漫画书、通俗小说、辅助教材等方面,而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看得较少,常常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阅读的。而对于像《论语》《三字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只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接触过。这还是在上海,中国广大农村学生经典阅读状况更是可想而知。北大教授曹文轩认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量仍然非常不够。而对于正当有效的阅读,他的理解是:将对经典的阅读,作为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等等。更多的文字,则是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热闹。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呢?无疑还是要从语文高考命题说起。因为现行语文高考的误导,致使语文经典阅读成为纸上谈兵。多年来,语文高考命题不是在引导学生读经典,而是在与学生捉迷藏。《史记》不考,考的是“别史”;李白、苏轼不考,考的是老师都没办法知道的作家作品;唐诗不考,考清诗;宋词不考,考宋诗;元曲不考,考元词……现代文学类阅读也是如此,经典作家作品不考,竟会去考大学生发表的文章,更可笑的是作者本人鉴赏自己的文章竟只能得到几分……如此高考,还能指望引入向善向美吗?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命题是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甚至有人会说,这样才会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才能更加开阔学生眼界。其实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何况学生还要与各科周旋,与高考打仗。事实是高考命题指向哪里,学生就会冲向哪里!

不要指望高中学生会博览群书,会学富五车。要求太多,往往等于没有要求,因为既然做不到,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做?既然高考命题不知所向,学了甚至等于没学,读了等于没读,他们为什么要学要读?我们应该现实再现实一点,高考命题应该限定适量的经典阅读范围,大可不必捉迷藏兜圈子,让广大师生乃至家长有目的有方向地回归经典,让文化、让真善美回到我们的身边。学生只要阅读了适量的经典,有了方法,养成了习惯,提高了素养,还愁高考后不爱看经典,不了解世界文明,不认同母语文化吗?不必害怕较大范围的“猜题”,高考命题只要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就是功德无量!

4.分散文体,拉大作文得分距离。

高中作文人人都知道重要,可是人人都在得过且过,甚至谈文色变。许多教师不重视作文,许多学生不爱写作文。这又是为什么?当然还是语文高考惹的祸!目前高考作文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题型单一,覆盖面窄,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题量太少,分值太集中(只有一题却占60分),考生因审题等偶然因素极易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惨况,增加了考试的或然性;对一篇因文题宽泛、指向不明而“编成”的完整文章而言,更容易导致“见仁见智”,加之作文评判标准又笼统无边,高考作文评分实难操作,人为因素太大,增加了考试风险,有失客观公正。特别是近三年,高考作文为求创新,过于迁就学生,刻意减少限制,淡化文体,泛化题材,在产生部分创新之作的同时,更为大量学生宿构套写、胡编乱造提供了条件,让人真伪难辨,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登报后被检举是抄袭模仿之作的尴尬事例不胜枚举)。所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考作文成绩的公正性和可信度,更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既然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组织结构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创意策划能力以及作为这一切能力最终体现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命题的原则就应当努力剔除非语言因素,体现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高考作文分差距离太小,甚至语文基础很一般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较满意的分数。由于高考作文评分“吃大锅饭”现象严重,作文评分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语文水平,导致大量“差生不差”“优生不优”的奇怪作文现象。所以,现实教学中,许多师生觉得作文如此费时费力,却难有成正比的分数,不如马虎了事,能够读几本作文书,套写几篇文章,也便心满意足。所以高考作文命题除了文题、文体要适当限制,做到公平公正,还应该加大分值,分散作文,除一篇大作文外,还要有一到两篇要求用不同文体写作的小作文,语文高考时间也可相应延长。

尽管由于高考命题方向的误导,语文新课改困难重重,但就如夸美纽斯所说:“种子先得撒下去,然后才能逐渐成长。”又如凯文·保罗所说:“一条没有任何障碍的道路,也许不通向任何地方。”我们要坚信语文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为了学生,为了国家,我们要在课改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正如珠海语文教研员容理诚老师所说:可以调整前进的步伐,但绝不能改变目标与方向!

标签:;  ;  ;  ;  ;  

论高考命题改革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