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发展。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继承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内涵的新的发展思想。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硬道理”、“第一要务”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展的主题

从邓小平、江泽民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1]基于对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敏锐把握,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发展才是硬道理。”[1]“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必须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核心观点。

江泽民不但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思想,而且把它用于执政兴国的实践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3]在“5.31”讲话中,江泽民把这个“硬道理”上升到治国理政“第一要务”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命题,他说:“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4]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5]江泽民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指出:“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6]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7]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指出:“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8]胡锦涛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他说“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7]

二、“台阶式”、“跨越式”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加快发展的思路

经济发展应保持怎样的速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既反对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倾向,又主张经济发展要有适当的、较高的速度。他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逐步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1]他在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时,提出了我国经济应该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台阶式”发展思路:“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1]“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1]邓小平强调必须处理好加速发展同稳定协调的关系。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思想,认为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他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6]江泽民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提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思路。他说:“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3]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3]跨越式发展并没有否定台阶式发展,二者都强调加速发展,差别在于跨越式发展是科技含量更高、速度更快的高水平发展。这在发展思路上无疑也是一个大跨越、大发展,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7]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温家宝指出:“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8]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江泽民加快经济发展的“台阶式”、“跨越式”发展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和社会的发展性。

三、“两手抓”、“三个文明”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986年,邓小平针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明确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为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等,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两手抓”的实质和目的,是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还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江泽民进一步明确将社会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在1989年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就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6]后来,江泽民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在“5.31”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4]2002年7月16他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又把政治文明与其他两个文明并列,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十六大报告正式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并将它放到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位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5]三个文明架构的形成,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文明的认识,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进一步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摆在重要的地位上,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胡锦涛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从发展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提出了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人民利益发展思想。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他说:“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并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针对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邓小平十分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我们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坚持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发展思想。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9]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9]他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这一观点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这就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明确纳入社会主义发展目的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了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温家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曾庆红也指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时指出,我们讲发展也好,讲统筹兼顾也好,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好生产、促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表明我们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围绕发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