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思考_幼儿园论文

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思考_幼儿园论文

对我国当前幼教课程观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教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有关幼儿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我国幼教研究的热点。广大研究者引进的国外各种课程理论或课程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为当前的幼教课改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随着幼儿教育探索的深入,特别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观仍有不合理的现象。

一、当前幼教课程观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一)过分强调“引进”的课程改革观

为了追求理想或完美的幼教课程,我国不断地引进国外幼教课程理论或课程模式,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凯米的前瞻课程、德英里斯课程等。这些课程理论主要从美、法、德、澳、日等幼教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引入,它们开阔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视野,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幼教课程改革中,许多幼教工作者把太多的重点放在了“引进”上,很多幼教工作者仅仅停留在评价上,引进过程中忽视了对这些理论的改造与创新。

(二)过分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流是:推行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或教学模式。因此,很多幼儿园以及与幼教有关的出版物不断提倡和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幼儿为中心”便成了先进幼教思想的象征性标志。

在过分强调“以成人为本位”的情况下强调一点“以幼儿为中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中国50多个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此大力提倡和推行“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必然不符合中国国情。其原因是:第一,过分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和共同利益、弱化个体及个人利益的观点相矛盾。中国与国外在人的价值观方面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完全挪用国外的过分强调个人自由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就会把中国原有的好的品质丢掉。第二,在英、美等外国的幼儿教育机构中也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以幼儿为中心”。美国权威幼教专家丽莲·凯茨甚至公开反对这一说法。她认为“以幼儿为中心”不合逻辑,建议使用“敏感于儿童需要”的课程。第三,英国一批研究人员对3000名3-7岁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追踪研究证实:“以幼儿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是同时由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与教师指导下的幼儿自选的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只有在教师引导与幼儿自愿参与下的活动才是最优质的幼儿教育。

(三)过分强调“兴趣”的知识观

多年来很多幼教者把学前课程内容看作知识,更为确切地说是等同于幼儿园所开设的各门学科。这种课程内容取向强调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严重脱离幼儿的生活,与他们的学习特点不符,诚然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内容取向也开始转向“活动说”和“经验说”,即把课程内容看做是幼儿直接参与的活动或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加关注幼儿兴趣的培养。关注幼儿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参与活动获得经验来增加幼儿的知识,这符合幼儿发展的快乐教育原则,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很多幼教者过分追求幼儿的兴趣,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甚至幼教者否认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这引起了很多幼儿教师对自己作用的怀疑,认为教师应完全放手,不干涉幼儿的活动,教师也不应该再教给幼儿知识、技能。其实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边互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应以抹杀教师具有的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的作用为代价,教师不是不应再教知识、技能给幼儿,而是应考虑如何把知识教给幼儿,即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幼儿。

(四)过分强调“多元智力”的成才观

在培养人才方面,我国一直都倡导培养“四有新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然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不是幼儿的全面发展,而是加德纳所定义的智力中人类潜能领域以及这些智力的不同形式和组合。就多元智力理论本身而言,幼儿在多元智力方面达到最高层次的水平,并不能保证该幼儿将来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他(她)缺乏道德和人格培养,就可能从社会的“优质产品”变成“危险品”。可见,培养幼儿的多元智力仅仅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多元智力的成才观,就等同于我们回到过去传统的学科本位论时期。在学科本位论思想的影响下,家长认为幼儿在园学识字、学算术就是幼儿园教育的全部意义。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使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陷入矛盾之中,到底应该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是应该“顺应”课改的精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课改中所批判的现象之一,教师既要顾及家长的喜好,又要遵从专家的指导”。所以,我们过分强调多元智力理论有可能让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迎合谁(社会还是家长)的需求。

二、有关当前幼教课程观的建议

(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在引进国外幼教理论时,远离了我国幼教课程实践的真正意义。就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法而言,我国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国外幼儿园倡导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原因、文化历史背景;也不了解我国实际需要的是什么教育模式。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按自己原有的课程和教育经验来一味引进,自然也就产生了误解,使蒙台梭利教学法不能在中国得到合理的运用。在引进国外教育理论时,只有考虑自己的国情、园情,把外来的理论、观点、做法当成一种新的思想或学术动向来理解和对待,当成我们观察自己幼教课程现状或问题的一种参考因素,才不会迷失自我生长的方向,才可能拿得出带有中国特色并适合中国幼儿发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去同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合作。这样的中国幼教才能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快,才能走向世界。

(二)人本主义也讲和谐发展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也包括以幼儿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幼儿;注重发现幼儿的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同时,不忽略教育和人的社会背景,注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内外结合和辩证统一。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它强调个体的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除了强调发展智力,更强调伦理、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鼓励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潜能,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促进每一位幼儿和谐发展是一致的。

(三)兴趣是手段,发展是目标

我们既不能完全遵守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夸美纽斯、洛克、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的“知识中心”的课程观,也不能完全照搬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为代表的“幼儿中心”的课程观,而是要从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出发设计和组织课程,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知识中心”易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能使幼儿对所需掌握的内容感兴趣;“幼儿中心”易使教师只顾幼儿兴趣来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无所收获。整合二者,在其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同时,将幼儿应该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游戏或活动的形式。

我国以往的幼儿教育课程过分注重知识结构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主体地位重视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果。其中一项具体内容是强调游戏,注重幼儿的兴趣等。

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学习形式。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更提出了要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意见)》,坚持以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努力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不良倾向。对此,可以将一些必要的内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进行学习。

兴趣仅仅是幼儿掌握知识的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幼儿发展为最终目标,也是幼儿课程的总体发展趋势之一。它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指出的发展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因此,幼儿园课程若只关注幼儿的兴趣,只是以幼儿愿意做或者喜欢做的事情为导向,那就不能达到幼儿应该达到的水平。幼儿园课程还应关注幼儿该学什么。只有将兴趣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幼教课程改革必须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为目标。再发达的教育也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成为专家和学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幼教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发展所有幼儿的现代教育观。

(四)全面发展的成才观才是最完善的成才观

加德纳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考虑智力部分以外,也考虑了品德和精神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多元智力理论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问题并不符合智力的判断标准。《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味地追求多元智力的成才观,有悖于《纲要》的要求。当然,多元智力的培养是培养幼儿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培养幼儿的多元智力绝对不能取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也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衡量标准。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出现的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这股早期智力开发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幼教会议决定扭转这种错误倾向,呼吁早期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情感社会性发展。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实际上就是培养幼儿全面素质。

美国近年制定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突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各学科都要从自己的角度去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全美早期教育协会在被誉为“幼儿教育的圣经”的《适宜于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案》中明确指出:“一个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一种促进儿童身体、社会、情感以及认知发展的、安全的保育环境”;“不能使每个儿童全面发展,常常是学校教育失败的基本原因。”幼儿教育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的、长远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标签:;  ;  ;  ;  ;  ;  ;  ;  ;  

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思考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